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小谱说堂号】杨氏“四知堂”,竟有如此传奇的来历!

2020-12-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480
转发:0
评论:0
“四知堂”前话杨氏在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金龙村,有个叫“长摊子”的四合院,始建于清同治元年,木结构悬山顶,占地八千多平方米,在这座四合院的正厅门上,挂着一块“四知堂”的金色牌匾。这座古宅便是杨氏的“四知堂”。杨姓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四知堂”也有成百上千。杨姓人为何被称为“四知堂”这还得从杨氏的先祖杨震说起。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而他所在的家族,就是两汉魏晋时大名鼎鼎的弘农杨氏,始祖为汉昭帝时期的丞相、司马迁的女婿杨敞。相传司马迁被汉武帝处刑后,其未曾公诸于世的足本《史记》便由女婿杨敞收藏。杨震作为杨敞之后,不仅聪明好学,热衷钻研各种学问,而且为人廉洁。杨震从小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学成之后,没有像常人一样考举做官,而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设塾授徒,传道受业,一做就是三十年。杨震收学生从不问贫寒贵贱,因此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学生多达几千人。杨震画像听得他卓越的才能和高洁的品质,朝廷便派人...

“四知堂”前话杨氏

  在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金龙村,有个叫“长摊子”的四合院,始建于清同治元年,木结构悬山顶,占地八千多平方米,在这座四合院的正厅门上,挂着一块“四知堂”的金色牌匾。

  这座古宅便是杨氏的“四知堂”

【小谱说堂号】杨氏“四知堂”,竟有如此传奇的来历!

  杨姓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四知堂”也有成百上千。

  杨姓人为何被称为“四知堂”这还得从杨氏的先祖杨震说起。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而他所在的家族,就是两汉魏晋时大名鼎鼎的弘农杨氏,始祖为汉昭帝时期的丞相、司马迁的女婿杨敞。相传司马迁被汉武帝处刑后,其未曾公诸于世的足本《史记》便由女婿杨敞收藏。

  杨震作为杨敞之后,不仅聪明好学,热衷钻研各种学问,而且为人廉洁。杨震从小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学成之后,没有像常人一样考举做官,而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设塾授徒,传道受业,一做就是三十年。杨震收学生从不问贫寒贵贱,因此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学生多达几千人。

【小谱说堂号】杨氏“四知堂”,竟有如此传奇的来历!

杨震画像

  听得他卓越的才能和高洁的品质,朝廷便派人请他做官,杨震本想一生忠于教育,但请他做官的恰好又是他极为尊敬的大将军邓骘,于是,一骑轻乘,一包简囊,杨震走马上任。

  上京任职的途中,却发生了又一件检验他人格的事。

  杨震去往京城的途中,要经过一个叫昌邑的小县城,昌邑的县令是一个叫王密的人。

  说起这个王密,与杨震还有一段渊源。王密曾是杨震的学生,汉朝当时实行“察举制”的选官制度,即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杨震便推荐了自己的学生王密,杨震虽没做官,但作为当地名声在外的教育大家,他的举荐含金量十足。朝廷就任命王密做了昌邑县令。

  王密知道自己的恩师途经昌邑,便想借此机会报答他。于是,在一个静谧无人的夜晚,王密拿着十斤黄金,悄悄前往了杨震所住的客栈。

  杨震本以为学生王密是来拜访自己,便迎他进门,只是当王密拿出金灿灿的十斤黄金并说明来意后,杨震变了脸色。他怒斥王密:“当初看你有才有德,才推荐你做官,没成想,我自认为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你以为我做官是为了发财吗?如果我收下这些黄金,要置我的名声和做官的初衷于何顾?”

  王密看到恩师发怒,自然不敢大声言语,便低声补了一句:“没人会知道这件事的!”

  杨震更怒:“举头三尺有神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可能没人知道!”

  王密没办法,只能败兴而归。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便是杨氏“四知堂”的来由。

  杨震本人恪尽职守,为官清廉,杨氏族人也一直以次教育子孙,号称“关西孔子”,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为太尉,时称“四世太尉”“东京名族”

  还想知道哪些堂号故事,欢迎在后台留言!

  修谱、查谱,请联系族谱网官方客服:xiupushi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小谱说堂号】宗族祠堂与祠堂文化(中)
祠堂的主要功能1、祠堂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齐集桐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通过祠堂祭祀,使族人常瞻仰先祖仪容,唤起家族团结。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形成和维系宗族制度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维护和巩固族权地位,即通过敬宗以收族。祭祀主要在春冬两季进行,春祭“清明”,称“清明会”;冬祭“冬至”,称“冬至会’。祭祀过程中,一族的男子备好牲礼等祭祀用品,欢聚宴饮。有势力的族人还可以搭台唱戏,以供全族欢乐。这种祭祀活动,在崇奉祖先的同时,也达到了后代入祖归宗的目的,确立了每一个人在宗法社会里的血缘归属。古人认为祭祀乃“国之大事”,列为五礼之首。祭祀务在孝敬,以尽报本之诚,十分讲究祭祀气氛的庄重肃穆。古代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经过祭祀仪式后可以附于神主牌位之上。所谓神主就...
· 【小谱说堂号】宗族祠堂与祠堂文化(下)
祠堂的文化意义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权力和经济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它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宗族地域集团及家族血缘组织在对封建法制的辅助和补充,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是历代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重要辅助手段。唐、宋之后,这些家族、宗族组织逐趋严密,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范各地的族众、家庭和个人的思想行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这种上层建筑的基础,当然是这种传统文化的本身。祠堂文化这门博大精深的传统知识体系,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育和发展,宗祠谱牒文化和我国的编年国史、各地方志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文化。祠堂文化所表达的内涵,其实也就是先民的传统生活中的一种记录形式,它的主体是尊贤、祭祖,是对这种思想精神的思考、理解和信仰的过程,它的范围就是一种有序的、丰富的祠堂文化,它是包容并蓄汇海纳百川,又滋润万物化成一体的知识体系,体现了封建社会宗族世家、同姓地域组织...
· 【小谱说堂号】宗族祠堂与祠堂文化(上)
宗族祠堂是汉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既是旧时宗族制度的产物,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也是汉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祠堂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时代在发展,宗族观念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价值。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祠堂简介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宗族通过祠堂尊祖...
· 【小谱说堂号】堂号一词怎么来的,你知道吗?
堂号一词,最开始是为了记录考生们考试的名次,清代科举,童生经县、府、院三级考试合格成秀才,府考时取中前十名者被列为堂号。后来,堂号成了名门望族一家的户号,一般正厅门上都会有一块匾,上面写着“某某堂”,例如:吴昌硕祖家被称为“三让堂吴家”、瞿秋白祖家被称为“八桂堂瞿家”等等。还有些文人,习惯给自己取一个堂号作为个人的“斋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艺名。例如宋代文人蔡京的“六鹤堂”、陆游的“双清堂”,元代文人黄公望的“三教堂”,明代文人汤显祖的“玉茗堂”、吴文华的“济美堂”、谭元春的“岳归堂”,清代文人秦荣光的“养真堂”、陈廷庆的“谦受堂”等。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堂号还是多用于同一家族的祠堂号。以前,家族人丁兴旺,数代同堂,就给这个大家族起一个统称,也就是堂号。现在,大多同姓族人聚集的地方,会共建一个共同供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也就是祠堂,这个祠堂的名字,就叫做堂号。我们经常听到的“三槐堂...
· 堂号郡望-杨氏郡望堂号
郡望杨姓族人的郡望最著名的有弘农和天水两个。郡望者,郡中望族也。我国自秦朝统一全国之后,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这样,在一个郡中,那些较有权势和地位的家族,为了显示自已的高贵,便于与其他同姓家族相区别,往往在自已的姓氏前面加上所在的郡名。如弘农郡的杨姓族人即自称弘农杨氏,从而标明自己是秦上卿杨款和汉太尉杨震的后裔。杨姓人口中影响最大的应数弘农杨氏,所谓“天下杨氏数弘农,弘农杨氏遍天下”是也。弘农郡初置于西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位于今灵宝市东北的故函谷关,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关西郡则是弘农郡的别称,或者说是弘农郡的“文学称谓”,它更直接了当地说明了本支房派是东汉太尉杨震之后裔。“关西”二字源于战国时期秦国的东大门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方,历史上函谷关曾属于陕西省华阴市管辖,故弘农杨氏亦自称是弘农华阴杨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