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这本新书带你了解 瑞安33个姓氏的“前世”

2020-10-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243
转发:1
评论:2
早在南宋时期,瑞安就开始形成民间修谱的传统习俗。特别自清乾隆元年(1736)木活字印刷术进入平阳坑镇东源村以来,不但浙南大多数家族形成定期修谱的传统,而且把这一文化输送至东南各地。

这本新书带你了解 瑞安33个姓氏的“前世”

  在市图书馆四楼的地方文献室(瑞安市谱牒研究中心)里,一排木质书架里摆放着一本本线装书,有的泛黄,有的崭新,每一个格子外贴着不同的姓氏,这是该馆馆藏的一批家谱。日前,由市图书馆与市姓氏文化研究会合作组织专业人士编纂的《瑞安谱牒文献汇编》举行首发式。

  首批收录33个姓氏

  早在南宋时期,瑞安就开始形成民间修谱的传统习俗。特别自清乾隆元年(1736)木活字印刷术进入平阳坑镇东源村以来,不但浙南大多数家族形成定期修谱的传统,而且把这一文化输送至东南各地。

  早在20世纪80年代,市图书馆就在全市范围内开始家谱征集活动,此后一直坚持收集家谱。迄今,该馆搜集到来自88个姓氏的400种637册家谱。

  2019年初,市图书馆和市姓氏文化研究会合作启动《瑞安谱牒文献汇编》的编纂工作,整理馆藏家谱,我市多位学者和姓氏爱好者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努力,该书近日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瑞安谱牒文献汇编》共收录来自33个姓氏的242篇(首)谱序与其他诗文,内容包括序言、族规、家训、传记等多种体裁的文本资料。

  历史蕴含在谱牒中

  该书顾问温州大学教授、孙诒让研究所所长王兴文表示,本书收录的谱牒蕴含着人口迁徙、房派结构、族谱修撰、家族变迁等重要信息。

  比如上望的《西河郡林氏宗谱》中有《林氏得姓受氏源流考》中记载:“自唐以来,代有显宦,世称南安望族,悉皆禄公之裔也……禄公之墓在惠安县涂岭官路傍……”从中可知林氏祖居福建泉州的惠安县。

  本书收录的谱牒文献,有不少篇章出自仕宦显达或者地方文人之手,其中所含的文学性及艺术性不言而喻,对地域文学的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比如《瑞安薛氏宗谱》收录了叶适、焦竑、王叔杲等人所写的谱序或墓志,《前池池氏宗谱》收录了蔡元培、孙希旦、孙锵鸣、孙诒让、黄绍第、黄体芳等人所写的寿序或行述。

  家谱修订与时俱进

  《瑞安谱牒文献汇编》的《序言》和《代前言》介绍了不少瑞安谱牒研究的故事,其中关于瑞安家谱修订的沿革引人关注。

  在家谱中能看到一条红线,这条红线是什么用的?据悉,浙南家谱的版式大多采用北宋欧阳修首创的欧式、苏洵首创的苏式,每页竖排五大格,每格为一代,以红线相连,意为五世同堂。一部家谱是一条红线贯穿始末,标志着宗传代接,人丁兴旺,这条红线其实就是修谱的全部分量所在。

  随着时代变迁,家谱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过去,凡是家谱的红线所贯穿的承嗣者,就有财产继承权,而现在的财产继承人以国家法律法规来确定,家谱里的红线只能视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承嗣符号。

  最大的变化当属女丁入谱。过去认为,男女有别,女丁不能延续家族香火,不入谱,如今男女平等,女丁一般会与男丁同列,同样系以红线,被视作世系的传人。

  家谱文献的精选本

  首发式现场,主办方向市档案馆、叶适纪念馆、玉海文化研究会、市作家协会、莘塍文化研究会等相关单位、团体赠书。

  “这本书可以说是瑞安各地家谱文献的精选本,是研究瑞安各地家族史和社会史的宝贵资料。”市图书馆馆长王晓东说,该书为瑞安市民记住乡愁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载体,对传承、弘扬瑞安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以及助推文化繁荣发展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下一步,市图书馆将联合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加大馆藏文献的整理挖掘工作,进一步挖掘和传播瑞安优秀传统文化,助推瑞安文化繁荣发展。

  [相关链接]

  《瑞安谱牒文献汇编》收录的33个姓氏:

  瑞安陈氏、瑞安林氏、瑞安杨氏

  王氏(莘塍、丰湖)、鲍川戴氏、瑞安蔡氏

  瑞安池氏、瑞安张氏、瑞安李氏

  瑞安吴氏、瑞安何氏、瑞安叶氏

  双桥虞氏、八水周氏、仙源季氏

  瑞安朱氏、大日孔氏、砚下孙氏

  瑞安苏氏、高楼鲍氏、高楼沈氏

  大京卓氏、高楼高氏、瑞安薛氏

  西门黄氏、曹村曾氏、瑞安曹氏

  瑞安程氏、横山郑氏、汀田金氏

  九里潘氏、莘塍江氏、瑞安丁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画堂香事》带你解读「香」的前世
古来香草美人,身披薜荔女萝,放在屈原的词句里,自有一段风流自然之态。就像现在人喜欢香水、香薰一样,《诗经》时代的春天,年轻男女外出采集香草送心上人,或者制成香料佩在身上,保持周身芬芳洁净。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三国.繁钦《定情诗》这本《画堂香事》,由与熏香习俗相关的文物实物图片、诗词入手,细诉香草、香料、香露、香熏、香炉、香阁等蕴涵的民俗、文化背景,及其与情、爱间含蓄而清远的关联,为读者展开一幅悠长的古代时尚图卷。作者孟晖,三联书店《读书》杂志社编辑。其作品往往题材新颖、视角独特、图文并茂、文笔细腻纯熟。全书由香之事、香之容、香之食、香之居四个部分串联而成,配以130余幅彩图,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古人用香,有香珠、香扇、香屧、香袋、兰汤、椒房、手炉、熏衣等等,“沐兰泽、含若芳”,无处不含香。香屧兰房椒阁夜方开,哪知步步香风逐。——南朝·梁元帝《乌栖曲》石榴裙下藏起来的金莲,也要时时...
· 带你了解童姓起源
“童”姓一、姓氏起源1、源自上古,是黄帝的后代。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儿子叫老童。老童天生一副好嗓子,说话唱歌时,嗓音就象钟罄一样宏亮清越,又有音乐的韵味。他的后世子孙就以祖上名字中的“童”字命姓,称童姓。2、出自胥姓,始自风姓,是赫胥氏的后代。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胥童,他与周朝的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厉公,胥童遂被杀害,他的后人为避仇杀,以祖父名字为姓,改“胥”为“童”,称童姓。二、迁徙分布童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当今童氏人口约一百零二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4%左右。童氏的先人,早期都是活跃于渤海地区,即今山东省北部地方,然后逐渐向南播迁。到了宋、元之际,终于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望族居雁门郡(今山西省代县西北)。今江西德兴、吉安市、鹰潭市、上饶市弋阳县、玉山县,安徽省的无为市、凤台县、芜湖市繁昌、合肥市肥东、阜阳市、阜南县、凤台县...
· 中国的茶文化:带你了解中国的茶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据历史资料考证,茶树起源于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有解毒的功效。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下面神农茶都为您同享我国茶简史,彻底了解我国茶历史。1茶文化贯穿古今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拿来当药用。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拿来当药用。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拿来当药用。4、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拿来当药用。6、...
· 中国百家姓怎么来的,带你了解最全姓氏族谱、姓氏图腾
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在这个时期,部落的名称或首领的名字成为了表示氏族身份的特定标志符号。由于母系社会的特征,子女通常以母亲的姓氏命名,并且姓氏中带有女字旁。这就是为什么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姞、姚)都有女字,随着时间的推移,部落分裂、合并的过程中,姓氏逐渐形成,并且出现了氏作为区分来源和去向的概念。黄帝轩辕氏,轩辕其实就是轱辘,也就是说其实黄帝源于来搞车饰装潢的,也有的说是天鼋,就是龟,后来龟变成了龙,以龙为图腾,所以是天鼋氏。因为黄帝住在有熊国,所以也是有熊氏。这说明氏是可以有两个甚至是多个,姓也是,比如说有证据显示黄帝原来姓公孙,后来改姓姬。炎黄同意后,就开始和蚩尤打仗,蚩尤不服,后来死了,小姬却很争气,他生了25个儿子,儿子们各自分封,因此产生了十余个姓,当然还是姓姬的比较多,这些孩子有往下传,子子孙孙,根据自己所在的地方或者其他定义...
· 清朝老照片带你了解清朝各种职业
晚清的磨刀匠。武汉的一名官员。做官是以前所有人追求的职业,也是社会地位最高的职业。武汉街头的剃头匠。客栈里的仆役。北京城内一名进行射箭训练的清军士兵。北京街头的编织、修理箩筐的工匠。上海的捕快(左一),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干警。右边两位是囚犯。北京的流动小食摊儿。晚清的青楼女子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