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八旬退休老人花费3年撰写家谱,只为传承家族记忆

2020-06-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52
转发:0
评论:0
八旬退休老人花费3年撰写家谱,只为传承家族记忆,我的父亲高之良今年87岁,虽说是位老干部,可退休后,向来严谨认真的他,也渐渐展现

我的父亲高之良今年87岁,虽说是位老干部,可退休后,向来严谨认真的他,也渐渐展现出“爱玩”的一面。尤其是前几年,他心血来潮,还写出了一本家谱。

父亲是颍东区新华办事处任海村人,家里世代务农。幸运的是,家里虽然困难,但父亲上了小学。

1957年,父亲担任老阜阳县城关镇党委副书记,后来又在潘寨公社、农林局、畜牧局等单位工作。1995年退休。

退休后,父亲一下子变得很失落。于是,我们兄弟姐妹6人约定,每天一人到父亲家陪他,直到现在。做饭洗衣,收拾家务,从来不让父亲操心。

忙碌了一辈子的父亲,很快找到了退休后的快乐,养花、喂鸟。如今,我们几人也都退休了,有了更多时间陪他,每天固定陪父亲打一个小时麻将,陪他说话、解闷。

父亲还有个心结,就是对家族的记忆,只能追溯到爷爷那辈,再往上去,基本是一片空白。这让父亲做出了个决定:写份家谱,让家族的记忆从此传承下去。

从2000年初,父亲开始着手准备写家谱。写家谱不是件容易事,事先的资料搜集就是个“大工程”。父亲以我爷爷高建德为起始,查阅家族在老家的往事、传说,确定了始祖源自颍东区插花镇,以此展开对家族历史的修撰。

写了3年多,到2005年底,父亲完成了《高建德家族谱》的编写。此外,父亲还搜集了高氏家族的溯源传说,记录下高氏家族的家训家规,以及以高建德为始祖的高氏世系图,以及家族中每个宗亲的简介。

家谱完成后,父亲把书给家族里35人每人一本,作为家族传承的一部分。现在每到节假日,家里总是热热闹闹,逢年过节,怕院子里坐不下,大家只能分批过来拜年。父亲希望,家谱能够在家族中传承下去,每隔几年由后人修撰一次,成为维系这个大家族的坚实纽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八旬老人撰写家谱传承家风
我的父亲高之良今年87岁,虽说是位老干部,可退休后,向来严谨认真的他,也渐渐展现出“爱玩”的一面。尤其是前几年,他心血来潮,还写出了一本家谱。父亲是颍东区新华办事处任海村人,家里世代务农。幸运的是,家里虽然困难,但父亲上了小学。1957年,父亲担任老阜阳县城关镇党委副书记,后来又在潘寨公社、农林局、畜牧局等单位工作。1995年退休。退休后,父亲一下子变得很失落。于是,我们兄弟姐妹6人约定,每天一人到父亲家陪他,直到现在。做饭洗衣,收拾家务,从来不让父亲操心。忙碌了一辈子的父亲,很快找到了退休后的快乐,养花、喂鸟。如今,我们几人也都退休了,有了更多时间陪他,每天固定陪父亲打一个小时麻将,陪他说话、解闷。父亲还有个心结,就是对家族的记忆,只能追溯到爷爷那辈,再往上去,基本是一片空白。这让父亲做出了个决定:写份家谱,让家族的记忆从此传承下去。从2000年初,父亲开始着手准备写家谱。写家谱不是件容...
· 宁海花园社区家谱座谈会:共话家族文化,传承历史记忆   
2024年11月3日上午,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宁海县梅林街道花园社区的服务中心,为这里增添了几分温暖与活力。这一天,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周全行、顾问李炳君、副会长刘鑫、组织联络办沈鑫明一行四人,在宁海周姓分会会长周照才的陪同下,来到了这个充满文化底蕴的社区,与花园社区的领导及各界人士共同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家谱座谈会。座谈会由宁海周姓分会会长周照才主持,他热情洋溢地介绍了与会嘉宾,并表达了对各位到来的热烈欢迎。随后,座谈会正式拉开帷幕,会长周全行首先发言,他详细介绍了近年来研究会开展的工作,包括家谱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与传播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周全行的发言,不仅展示了研究会在家谱文化领域的深厚底蕴,更表达了对家族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与不懈追求。紧接着,李姓委员会筹备会会长李安国汇报了李姓委员会的筹备情况。他详细介绍了筹备工作的进展、遇到的困难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随后,李强发...
· 文化传承不在年高,八旬老人修谱忙
在溧水晶桥镇芮家村石山下自然村,有位82岁的老人,他有门绝活——修家谱,至今已为31户人家修过家谱,其中有一户大家族共有700多人,他修了一年才完成。修一套耗时八个月,老先生的“手艺”面临失传曾经的“高级知识分子”第一次见到刘传贤的人,都不相信他有82岁了,他的头发乌黑,看起来很年轻。刘传贤笑呵呵地说:“可能是遗传吧,头发一直这么好。”他身体硬朗,种了七八亩田。“因祖上的经济条件较好,我6岁就跟着爷爷读私塾。但兵荒马乱的,学习一直断断续续。”刘传贤15岁正式上私塾,后来,他又进入溧水伯纯中学就读。在那个年代,他也称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了。解放后,因刘传贤有文化,加上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原乡政府聘请他写土改证。“写一份土改证工钱是3斤大米,我一天能写7份。”刘传贤回忆说。后来,他当过民办教师,干过大队会计、信用社会计……修一套家谱耗时8个月。“我的曾祖父是清朝秀才,修家谱是出了名的好。后来,...
· 村子600年后重修家谱只为传承家族文明
唐宋以前,家谱也非等闲人家可以拥有,在门阀制度下,那是区别于高低贵贱的重要凭证,也是仕宦婚姻的依据,修谱的权力被官方所控制,一直到宋以后,门阀消亡,民间私家修谱的风气播散开来,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文化传统。相比于史、志的煌煌赫赫,家谱这种一姓一族的历史,也许普通而又平淡,让族外人看,或许提不起一点儿兴趣,但就在这种简简单单甚至像流水账一般的叙述中,鲜活的民间图景就此展开,让今天的人还能够藉此遥想祖先的生活。史不绝,则国存;谱有续,则家传。但是,没有官方的参与,零散于各个家族中的家谱,续修和保存都非常困难,若是时局动荡,逢到天灾或战乱,百姓四散离乱,生命和生计尚且难以维持,怎么会去操心家谱的事情。“文革”浩劫中,家谱更被视为陈腐的“四旧”,被当作落后的宗法权力的象征,往往被付之一炬,许多家族的历史因此消散在青烟中。大兴乃至北京周边上百山西移民村落,从地名以及世代流传的传说,是可以确定那段历史真...
· 退休老人编写白氏宗族家谱
俗话说,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退休之后,市民白福安致力于为家乡白村写村史、编写白氏家谱。4月20日,白福安老人向记者展示了他历经几年走访编纂而成的《白村白氏家谱》。今年65岁的白福安家住新华区矿工路街道幸福街社区,老家在鲁山县辛集乡白村。自2006年从市委统战部退休后,他开始致力于编写村史、家谱。两年前,他经过大量走访,自费出了一本《我所知道的白村》,记述了白村的人物和故事(本报2009年11月曾作报道)。当时,白福安正在抢救性整理编写白氏家谱。他说,据有关墓志记载及老辈人述说,白村先祖是明朝洪武十三年由湖北省枣阳市白庙徐村迁来的,当时一同迁来的有白、徐、张三姓,系姑表兄弟三人。三家人建一村,白姓年长为兄,故定名为白家村,后演变为白村,繁衍生息至今。“先祖白家迁入鲁山建村已600多年,之前一直没有发现白村白门族谱。为使我们白氏家族在发展壮大中有史可鉴,给子孙后代留下文字记载,我决定建立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