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合肥这个姓氏的先祖曾把西瓜带入了中国 你知道吗?

2020-06-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49
转发:0
评论:0
合肥这个姓氏的先祖曾把西瓜带入了中国你知道吗?,西瓜,今天已是寻常百姓人家消夏不可或缺的水果了。但你知道,它是由北宋爱国大臣洪皓

西瓜,今天已是寻常百姓人家消夏不可或缺的水果了。但你知道,它是由北宋爱国大臣洪皓从金国传到中国的吗。而且,作为使者出使金国的洪皓,还被扣留并流放至冷山达 15 年之久,被誉为 " 宋之苏武 "。如今在合肥,就生活着一支洪皓的后裔。那么,他的后裔是如何来到合肥的?在合肥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呢?


" 宋之苏武 "15 年持节不屈

在合肥市潜山北路与顺河南路交口的南淝河畔,在绿树环绕,环境清幽之中,竖立着一座铜像。这就是北宋爱国大臣洪皓。铜像高 3.3 米,坐落在 2 米高的基石上,慈祥屹立,目视远方,栩栩如生。" 我们竖立这座铜像,就是为了纪念先祖忠义的品格和不屈的气节。" 洪皓的后裔告诉我们。

据洪皓的后裔们介绍,1088 年,洪皓出生于江西乐平茆山洪源村(今洪岩镇)。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 年),他作为新科进士初授官宁海主簿,他体察民情,同情百姓疾苦,曾上书朝廷,减免了 4800 户贫苦百姓的税赋,深受百姓爱戴。1124 年,担任秀州(今浙江嘉兴)司录的洪皓,冒死截留浙东皇粮赈灾,救活了 9 万多老百姓。

1127 年,金兵南侵,宋兵节节败退。这年 5 月,赵构在南京即位,史称宋高宗,南宋从此开启。南宋建炎三年(1129 年),宋高宗准备将都城由杭州迁往南京。洪皓不顾位卑言轻,上书谏阻。他的意见虽未被采纳,但因此被宋高宗赏识,破格任命他为徽猷阁特制、授礼部尚书衔,出使金国。

金国见洪皓才华横溢,许以为官。他断然拒绝,曰:" 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南归,恨力不能刦豫,逆忍事之耶?愿就鼎镬。" 后被金国流放到冷山(今吉林松原 区),宁死不屈,被羁押 15 年。这 15 年间,他受尽人世间磨难与屈辱,仍抱印符卧起,有汉代出使匈奴后被流放牧羊的苏武气节。因此被后人誉为 " 宋之苏武 "。

1143 年 6 月,历尽艰辛的洪皓终于回到了南宋。但由于为救国仗义执言,他遭到了秦桧及其党羽的记恨和诬陷,在 1147 年被削夺官职,流放到岭南英州(今江西宜春),八年后,洪皓在忧愤交加中去世。

他把西瓜带进百姓家

纵观洪皓的一生,有研究者评价说是 " 临大节而不可夺 ","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除了不屈的爱国气节,洪皓还是宋朝文章大家,著有《文集》《春秋纪》《帝王通要》《姓氏指南》《松漠纪闻》《金国文具录》《潘阳集》等,均为后世之宝贵财富。最为重要的是,正是因为洪皓,才使得西瓜这个夏天不可缺少的水果,从贵族才能享用到慢慢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据史料记载,在洪皓被金国羁押的 15 年中,深恋故土的他密切关注宋、金两国的形势。由于身处金国,他对两国国情、战事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期间,他积极传播汉族文化,凭着记忆在桦皮书叶上默写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全文,作为课本,教授普通百姓的孩子读书,这便是千古相传的民族史佳话 " 桦叶四书 "。

" 与此同时,洪皓不断搜集北方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方面的资料,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撰写成《金国文具录》。" 洪皓的后裔们告诉我们,"1143 年洪皓回到南宋后,将带回的金人种植的西瓜种子,最早种植于皇家特供菜园中,从此江南有了西瓜。在洪皓撰写的《松漠纪闻》和《松漠纪闻续》中均对此有记载。"


从记录中看,当时的西瓜形状、皮色和现在的差不多," 西瓜形如匾蒲而圆,色极青翠,经岁则变黄,其瓞类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五代史 · 四夷附录》也说," 以牛粪覆棚 种之 。予携以归。今禁圃、乡囿皆有。" 此后,有关西瓜的诗句频繁出现。如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西瓜园》:" 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 诗中叙述了西瓜本是种于燕北一带,现今河南也遍地种植了,时节到来各地处处都在吃西瓜。

因此,通过广泛地种植,西瓜不再是贵族才能享用的水果,百姓的菜园里都种植了西瓜,西瓜也渐渐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夏季解暑佳品。

明万历年间后裔迁居合肥

自宋至明清,洪氏名人辈出,仅宋、明两代,洪氏出过三宰相五尚书,以诗礼传家,教子有方,为官清廉而传世。从洪皓开始,洪氏家族历代忠于国家,忠于明君,维护民族安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洪皓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以及洪遵的后代被誉为 " 一代重臣,国之长城 " 的明代尚书洪钟。到了清代洪家又出了洪昇,他所创作的戏曲《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齐名,齐称 " 南洪北孔 "。

据史料记载,洪皓的子孙为官入仕的众多,迁往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其中也有一部分迁回祖居地安徽歙县、婺源一带。那么洪氏家族什么时候迁徙到合肥的呢?

采访中,洪氏族人向我们展示了一本《洪氏宗谱》,该家谱修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通过《洪氏宗谱》我们看到,大约在明万历年间,洪皓的一支后裔从徽州黟县迁到庐州。

家谱中记载,迁居庐州的始祖於文公出生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 年 -1521 年)。在明万历年间,他举家迁入合肥定居,他的三个儿子在长大成人后分别居住于合肥境内的洪家岗(现洪岗附近)、城内德胜街(现三孝口附近)和东乡洪家团。

" 洪皓的铜像之所以建在潜山北路与顺河南路交口的南淝河畔,就是因为这附近原来叫洪小郢,是洪氏后裔当年迁居合肥的聚居地。" 据洪氏族人们介绍,合肥洪氏一族还曾建有宗祠,位于洪家岗,后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我以前听老辈人说过,当时祠堂大门还有一副对联‘乐安延世泽 三瑞振家声’;祠堂是徽派建筑风格,气势恢宏。祠堂中供奉着一尊木制塑金将军座像,座像约 50 厘米,形象威武,神态逼真。虽然家谱中没有记载这座将军像是谁,但不少族人认为这是清朝光绪年间的戍边将领洪朝义。洪朝义英勇善战,后镇守雁门关,并因守关有功授山西驻马参将。清光绪十六年(1890)病死在任上,帝感其戍边有功,于是‘诏建祠塑金像礼祭’。" 有洪氏族人说。

而据了解,经过这么多年的繁衍发展,目前仅仅合肥城区,就有洪氏子孙 5000 余人。


以史为鉴,传承好家风

" 洪氏家族源远流长,特别是受洪皓的影响,近千年来,洪氏家族非常注重气节、品格、志向的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族人现了不少有影响的历史人物。" 洪氏族人们说,"2009 年我们塑造洪皓铜像,就是为了传承优良的家风家训,让子孙后代了解洪氏宗族的历史,以史为鉴,传承好家风。"

采访中,我们就了解到一些迁居合肥的洪氏族人中有不少有影响的人物。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的洪运开就因勤政爱民,官声极好。洪运开是嘉庆五年(1800 年)举人,嘉庆七年(1802)会进士。他先后任职通江、合江、南充、阆中等地知县及蓬州知州。他在任蓬州知州时就曾组织人员编撰《蓬州志略》,全书以学校、祀典、职官、人物、艺文等门类进行了详细地记载,共 10 卷约 8 万余字,并有州域和八景图。目前,该书藏于上海图书馆。

当然,说起洪氏后裔,曾经闻名江淮的 " 洪家花园 " 就不得不提。" 洪家花园 ",顾名思义当然是洪氏后裔所建。而这洪氏后裔就是洪明远、洪明炯两兄弟。这两人出身于普通农户,以打纱织布手工作坊起家,几经起落,终于在 1909 年创办了 " 洪远记毛巾厂 ",这不仅是当时国内创办的第一家毛巾厂,更是合肥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开创了合肥工业的发展历史。

随后,织袜工业兴起," 洋袜子 " 盛销,洪明远兄弟俩又仿制袜子的原料丝光纱,一举成功," 洪远记 " 因此闻名远近。在完成工业制造业的同时,洪氏兄弟又开始了商业经营,工商并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营收入就达百万元以上。1931 年,兄弟二人在小东门附近(即今天的红星路最东边一带)购买了土地,兴建私家园林,就是 " 洪家花园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正在消失的姓氏有哪些你身边有这个姓氏吗?
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很多新鲜的事物出现,也有很多古老的文化消失,在历史上也有着很多留下记载却早已消失了的姓氏。曾热播的《芈月传》让不少网友表示又学到了一个新字:芈。确实,不知道芈字怎么念情有可原,姓芈的人,如今大家都没有见过,这个字太不常用了!其实,芈姓在周朝并不少见,只是后来慢慢消失了。不仅仅是这个姓,随着时间流逝,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姓氏早已、或即将沉沦于历史长河中,成为昙花一现。据说,中国消失的姓氏不少于两万个!周时楚国贵族的姓氏。屈原也姓“芈”。不过后人改姓米、弭等,芈姓已经消失了,芈字也成了生僻字。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伏羲和女娲都姓“风”。但现在风姓人已经不常见了,许多古代风姓人改姓任、程、凌、包、伏等。上古八大姓之一,为皇帝之姓,也是周朝国姓。周朝时许多诸侯国也以之为国姓,姬姓可谓非常普遍。周朝和姬姓封国封邑灭亡之后,后人大都改封地为姓;唐朝时为避李隆基讳,绝大多数姓姬的人改姓周。如今...
· 古人把西瓜叫“寒瓜”西汉时自非洲传入中国?
古人把西瓜叫“寒瓜”瓜是个古老象形文字,这个字两边像瓜蔓,中间瓜藤垂下,结出一个又圆又大的果实,就是瓜了。瓜字虽早已有之,不过,西瓜原产非洲,漂洋过海来到中国,那是西汉以后的事情了。中国自西汉时起开设了与非洲大陆之间的海上通道,自非洲大陆起,途经斯里兰卡及南洋诸岛,最终从福建沿海登陆。在西汉时期,西瓜正是沿着这条线路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在那个时代,只有皇室成员以及王公贵族才有资格享用西瓜。不过,当时西瓜的还不叫西瓜。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里,曾描述过一种奇特的瓜,“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认为,陶弘景提到的这个寒瓜,就是西瓜。也就是说,西瓜最早传到中国时,名字叫寒瓜。西瓜这个名称的出现,是在南宋,至于为什么叫西瓜,有人认为,在唐代西瓜经丝绸之路从西域进入中原,并因此得名。“8424”的名字里藏着它的身世西瓜的名字叫了1000年,不过,现在市场上销售的西瓜,又...
· 如何评定一把中国剑的好坏你知道吗?
剑乃百兵之祖,剑有单剑、双剑、短剑之别。剑被称为“百兵之君”,君是君子的意思,古时文人学者都讲究配剑,一方面舞剑以锻炼身体,一方面可以用于防身。过去剑有文武之说,所谓文剑配带有剑袍(即剑穗),武剑则不带。而如何评判一把剑的好坏呢?1.整体外观的造型与刀装设计刀装是否完整、鞘柄是否成套、护手是否与鞘口密合,代表著造剑师的工艺水准。如果一把剑不重视整体造型的设计,以现成的东西随意搭配,或东拼西凑而成,将会大大的影响外观、构不成好剑。2.剑身的材料、线条、与研磨技术从古至今能称为上等的钢材,只有来自外太空掉落到地球的殒铁,打造出来的刀剑堪称为「上品」,此类作品如稀世珍宝,日本第一名剑"草上露″即是,现收藏於英国国家博物馆。但现代的钢料,经过欧洲各重工业国家以高科技提炼,已能供应上乘刀剑之剑身材料的需求如D2、ATS、钛合金等,但价格较高,往往一把上选的钢料价钱,可买市售量产刀好几把,并非如早期的...
· 你身边最罕见的姓氏是什么?网友:这个真想不到!
昨天,一条#朋友中最罕见的姓氏是什么#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微博上不少网友都在分享各自的姓氏趣事。之前,阿族曾在文章中分享了“鬼、死、尿”等偏门姓氏。而这次微博上,描述最为详尽的姓氏,却是阿族很少听说的一个姓。“出”姓有网友提名“出”姓,并说明他的朋友是蒙古血脉,少数民族的源流。阿族查阅资料后,发现《元史》、《明史》及清康熙五十七年出质候撰写的《出府族谱》中,确有木华黎这支“出”姓的记载。这一支始祖为孔温屈哇,札刺儿氏。“出”姓共有四个主要源流。一为汉朝时期鲜卑拓跋部乞伏氏族,汉化改姓为氏。二为蒙古族,出自元朝内廷太尉、明朝海西侯札剌亦儿·纳哈出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拆字汉化改姓为氏,或避难改姓为氏。三源于嬴姓,出自两周时期秦国君主秦出公之后,属于以谥号称谓为氏。四源自姬姓,出自春秋末期卫国君主卫出公之后,属于以谥号称谓为氏。中华姓氏来源中华姓氏源远流长,来源多样。最主要的来源阿族在此列举四...
· 西瓜究竟何时传入中国?西瓜真的是从西方传来的吗?
西瓜究竟何时传入中国?西瓜真的是从西方传来的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一直以来,对于西瓜的起源,国际普遍观点是:西瓜原产非洲,4000年前,古埃及人种植西瓜,此后传到欧洲,然后再传到中东、印度等地,西瓜从西域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此后中国才有了吃瓜群众,因由西域传来,所以又称之为“西瓜”。中国史书的部分记载,也佐证了这一点,区别在于究竟何时传入中国,有着不小的争议。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没有说明具体传入时间,但可以确定西瓜是外来物种。那么,西瓜究竟何时传入中国?一,《五代史·契丹附录》中记载,“胡矫入契丹,亡(逃)归中国,道其所见,云入平川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这是西瓜词语第一次出现。由于胡矫953年回到国内,所以大约是五代十国到宋初这段时间,西瓜传入中国。二,宋朝的《事物纪原》中记载,“中国初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