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新中国成立初期400多个民族,如何变成了如今的56个民族?

2020-06-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28
转发:0
评论:0
新中国成立初期400多个民族,如何变成了如今的56个民族?,当今中国有56个民族,世人皆知。这56个民族,是由解放初的400多个民族名称,经

当今中国有56个民族,世人皆知。这56个民族,是由解放初的400多个民族名称,经过长期、大量的科学调查和甄别,才最终认定下来的。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民族经历过长期的演变,支系纷繁,族称众多。由于历史上的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不承认少数民族的存在,许多少数民族被迫隐瞒自己的民族成份,同时也缺乏科学的调查研究,所以根本弄不清中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的平等意识逐渐觉醒,纷纷提出确认自己的族称和公开自己的民族成份。另一方面,只有确认了民族成份,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其他各项民族政策。因此,新中国建立后民族识别工作开始提上民族工作日程。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民族成份和民族名称的辨别。新中国建立初期,各民族的名称相当复杂,据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登记上报的民族有400多个,其中有的是自称,有的是他称;有的为一个族体不同的汉语音译;有的以居住区的地理名称而得名;有的则以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命名,等等。

民族识别是一项集社会实践性与严格科学性于一体的工作。一般地说,民族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历史产物,不仅有其嬗变过程,而且与周边民族以至国外的有关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自秦汉以来基本上处于统一的政治格局中,各民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特殊的亲缘关系。进行民族识别,就是要弄清楚待识别的人们共同体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如果是少数民族,那么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一个少数民族的一部分。

从50年代初开始,党和国家组织大批民族研究者和民族工作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密切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实际,坚持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本着科学研究和“名从主人”的基本原则,对待识别族体的族称、族源、分布地域、语言文字、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社会历史等进行了综合调查和分析研究,并在充分尊重该族体人民意愿的基础上,对全国汇总的400多个民族名称,进行了科学的辨识,加上原来公认的民族,到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成份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1954年。

建国初期,自报的民族名称纷至沓来,开展民族识别工作成为紧迫任务。当时需要进行识别的族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有些汉人迁入少数民族地区,以谋生的职业作为少数民族名称报了上来。如云南的蔗园人、广东的疍民。

二是前期迁往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人由于备受后去汉人的歧视,要求承认为少数民族。

三是有些少数民族在民族压迫时代曾以汉族的身份出现,受汉族影响较深,其中又有一部分民族上层统治过当地其他少数民族,被统治过的少数民族不以为他们是少数民族,而他们却要求恢复少数民族身份。如湘西土家族。

四是一些少数民族在迁徙过程中,民族特征不再明显,但始终受到汉族歧视,仍自认为是少数民族。如福建、浙江等地的畲民等。

五是分散迁居到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虽然保持着相同的语言、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但因彼此长期隔离,分别上报了方言的自称。如广西的布状、云南的布依等。

六是有的民族分布在不同地区后,分别受到当地邻近民族的强烈影响,但被其他民族用了不同的称呼。如滇西北汉族所称的“西蕃”,语言明显不同于藏语、羌语者。

七是有的民族分散在互不相连的各省,各有自己一定的聚居区,在语言、文化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较大差别,长期以来被其他民族用同一名称相称,他们自己也始终认同是一族。如西南各省的苗人等。

八是有些民族内部对于该族是单一民族还是属于别的民族的一部分,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如东北的达斡尔等。

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通过利用文献史料、传说、谱牒、语言和其他各种有关资料,通过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化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分析研究,本阶段除已公认的蒙古、回、藏、、苗、瑶、彝、朝鲜、满等9个民族外,又确认了壮、布依、侗、白、哈萨克、哈尼、傣、黎、傈僳、佤、高山、东乡、纳西、拉祜、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等29个民族,共计38个少数民族。

第二阶段:从1954年到1964年。

在前一阶段取得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民族识别工作引向深入,主要是对少数民族的支系进行归并,重点是突破西南和中南省份,特别是云南省。云南省少数民族成分之多居全国之首,而少数民族中支系的繁杂为国内绝无仅有,其中工作量最大的是对彝族和壮族支系的归并。最终,本阶段从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所剩的183个族体名称中,新确定了15个少数民族,即土家、畲、达斡尔、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京、独龙、赫哲、门巴、毛难,并将普查中自报的74个族体分别归并到53个少数民族中。

第三阶段:1965年到1982年。

“”中,民族识别工作受到影响,本阶段仅于1965年确认了珞瑜地区的珞巴族,1979年确认了云南攸乐山区的基诺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识别工作有所恢复,一些地方建立了民族识别领导小组或办公室,继续进行各地未了的识别工作。截止1982年7月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共确认了55个法定的少数民族,再加上人口最多的汉族,最终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共有56个民族。

第四阶段:1982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这一阶段,民族识别工作除继续为一小部分族体的认定进行调查研究外,主要是在一些地区对一批人的民族成分作恢复、更改和对某些族体进行归并工作。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要求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人达500万之多,涉及辽宁、河北、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广西等省、自治区。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这一阶段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比如贵州,对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需要识别的23个族体,经数年的反复调查和论证,最后认定为汉族的3个,其余20个则分别归并于9个少数民族;鄂西地区的140多万人,恢复、更改为土家族;苦聪人归入拉祜族;河北承德和辽宁的一些人恢复为满族。此外,1985年“崩龙族”改称“德昂族”,1986年“毛难族”改称“毛南族”。据统计,截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共恢复和更改民族成分的人数在1200万以上。至此,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基本结束。(文章来源:中国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和成立时间
中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和成立时间(按成立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名称成立时间内蒙古自治区(1947.5.1)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1950.5.6)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1950.7.29)甘肃东乡族自治县(1950.9.25)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1950.11.24)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1951.5.12)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1951.8.19)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1951.10.1)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1951.12.25)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1952.5.28)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952.9.3)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1952.10.)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1952.11.26)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1952.12.3)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①(1953.1.1)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1953.1.l)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953.1.24)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1953.1.25)四川木里...
· 民族起源与民族的定义
1.民族的定义:在汉语中,“民族一词出现得比较晚。在古籍中,对于不同文化特征的人经常使用“族”。本世纪初,梁启超把瑞士-德国的政治学家、法学家J.K.布伦奇利的民族概念介绍到中国来,然后才被广泛接受。根据布伦奇利的概念,民族包括有8种特质:①其始也同居一地;②其始也同一血统;③同其肢体形状;④同其语言;⑤同其文字;⑥同其宗教;⑦同其风俗;⑧同其生计。目前,我国民族学者吸取各方面学者的见解,接受并公认的民族的定义为下:“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根据以上的解说,其定义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指出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即民族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有个过程,达到或符合这几个“共同”才能称之为民族。第二,把民族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在四个“共...
· 民族起源与民族的定义
1.民族的定义:在汉语中,“民族一词出现得比较晚。在古籍中,对于不同文化特征的人经常使用“族”。本世纪初,梁启超把瑞士-德国的政治学家、法学家J.K.布伦奇利的民族概念介绍到中国来,然后才被广泛接受。根据布伦奇利的概念,民族包括有8种特质:①其始也同居一地;②其始也同一血统;③同其肢体形状;④同其语言;⑤同其文字;⑥同其宗教;⑦同其风俗;⑧同其生计。目前,我国民族学者吸取各方面学者的见解,接受并公认的民族的定义为下:“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根据以上的解说,其定义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指出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即民族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有个过程,达到或符合这几个“共同”才能称之为民族。第二,把民族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在四个“共...
· 华夏民族:中华民族最早最受各界认同的民族称号
华夏族是中华民族最早最受各界认同的民族称号,华夏也称“夏”、“诸夏”。华夏又称中夏。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中夏”又称“中华”。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圣洁,显赫尊贵。华夏族是炎黄血脉。华夏族是黄河及长江流域的最早居民,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大地湾文明和裴李岗文明,其文明顺序是:大地湾文明和裴李岗文明——仰韶文明——大汶口文明——龙山文明——二里头文明。东汉以后华夏族开始接受“汉人”的称呼,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至今。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华夏儿女为了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四方胡人。”《三天内解经》:自天地开辟,乃有边夷羌、蛮、戎、狄,为中国之篱落(附属)。比如汉朝多以”华夏人“自居。而明朝即以汉自居也以华夏自居,两个词为同义词。总之,汉族和华夏族作为整体族称是自从汉朝到现在最普遍的。古代汉族往海外移民时自称华夏人,由此产生“华...
· 吴越民族对中华民族有着怎样的影响?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现在的太湖流域和宁绍平原,是吴越民族的发源地,已有历史资料证明,吴越人是由当地土箸发展而来的。这个地区气候温和而土地肥沃,鱼稻富饶而不忧饥馁。这一方水土养育了这一个以独特性格创造了独特文化的民族。从改良野生水稻开始到制作出长柄石器和铸造了举世无双的兵刃,他们就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立下了一大功。也是凭借着这些文化资本,滋长了他们争强好胜的性格,走上了逐鹿中原之路,从此,在将自身创造的文化带给兄弟民族的同时,也吸收了兄弟民族的文化精华,使民族本身更为强大而富有,一度成为称霸中原的强国。也是由于他们性格中那互相猜忌和互斗的劣面,又导致民族的失败。这个过程,他们中独特的性格使中原民族对他们严加防范。自前306年越被楚灭始,这个民族被几度强迁和被逼与其它民族杂居。在这个长达千年的历程中,他们又发挥了性格中的优势,他们随遇而安,与兄弟民族意亲好合,但又固守自己的民族本质。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他们既是分母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