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老人耗时13年,让这个真正的“冷”门姓氏延续
在安徽阜南鹿城镇冷寨社区,有这么一群退休老人,他们满怀对故土、故乡的热爱,不计报酬,耗时13年时间,整理编辑出一部近10万字的《阜南冷氏冷寨家谱》。他们编撰的目的非常简单:“编撰冷寨家谱以尊祖敬祖为原则,以诲子教孙为宗旨,编撰冷寨起源与村史是不想让老祖宗的东西到我们这辈儿断了!”
冷寨社区坐落于阜南县城西北,原住地村民2000余人,“冷寨社区村民勤劳朴实、爱国爱乡,冷寨族人起名把家族文化在辈分用字上排在首位,如“金”字辈为冷寨冷寨族人世系十一世、后续四字排位“大、德、嘉、祥。”
据家谱、村史编纂者之一、今年74岁的冷金阳介绍,冷寨冷氏是阜南冷姓族中的一支,他们始晋途鲁于枣连庄迁徒而成冷寨一世祖携二子用心选置定居在现居住地后,用心耕耘,事业有成,遂分而居之,老大留守,老二于张庄东重新建庄,称东冷庄,至此,东西两冷庄已成,为延续东西两庄后代宗亲不疏,遗命二子逝后,墓地互异,后来老二逝后埋在西冷庄地,老大逝后因暴雨路途泥泞难走没有埋在东冷庄地,致使两庄后人感情渐疏,东冷庄后人除来西冷庄扫墓祭祖外很少互动,然两庄辈分用字基本相同,东冷庄名始终没变,西冷庄后因避乱筑寨,因寨小,人们避乱应急时,多喊到小寨去,久之,人们习惯于叫冷小寨,而忘掉了原西冷庄,近期人们又去小直呼冷寨。冷寨先祖,从一世祖建庄到六世祖均生活在老宅内,延续约130年。
在冷寨生活了大半个世纪,冷金阳深刻感受到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他心里一直有个想法,编写一本家谱,既是教育自己的后代,也对整个冷氏家族家风的传承有推动作用。他希望能根据对冷寨的了解,编写一份村史,让后人们都记住冷寨优秀的人和事,知晓村庄的变迁。
之前冷金阳在与街坊邻居聊天时,发现每当谈到先辈们的感人故事和优秀事迹时,大家说起来都口若悬河,可遗憾的是,这些村史轶事竟没留下一点文字记载,只凭人们口头流传,随着时光流逝,了解村庄旧闻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后来冷金阳搭班子、建机构成立了阜南县冷寨冷氏家谱理事会,当时冷金川、冷金阳、冷金龙三位已年逾古稀的先生,为了此事主动请缨,不计报酬,不幸的是冷金川先生于2019年病故,冷金龙先生也因病缠身不能继续校核工作,但是他指派侄子冷大进参与此项工作。只有冷金阳一人独挑大梁,即使是住院初愈依然心在家谱,念在家谱,时刻想着如何做成这件事,找资料、查文献,托着虚弱的身体奔冷东、跑冷中、走冷西要材料、核人口、做督办,冷寨族谱中所有文字材料均出自其一人之手。
现在,《阜南冷氏冷寨家谱》已经正式出版,有冷东、冷中、冷西族谱家谱,及建村几百年的历史概况、人物党建、民情风俗等都在书中一一列举。冷金阳表示,希望通过他们所记录的村庄发展变迁的时代印记激励后人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文:冷雨蒙)
扩展资料
冷氏主要起源:
一、出自姬姓
是春秋时期卫国开国君主康叔的后代,是一个用封地作为姓氏的姓。康叔名封,开始被封于康,所以历史上也有将他称为康叔封的。武庚叛乱被平反以后,周国公把原来商朝的土地封给他,建立卫国。康叔的后代有被封于冷水的,他们用封地作为姓氏,称为冷氏。
二、以职业命姓
以技艺为姓,是泠氏所改。相传黄帝有一个乐官叫做泠伦,是中国古代音律的发明者。泠伦制作了是二口编钟,使他们同宫、商、角、征、羽相配合。这些完成以后,便于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当太阳出现于奎方位的时候,由泠伦指挥,演出一场盛大的乐舞,乐舞的名字叫《咸池》,并赐他以名为姓,称为泠氏。
泠又写做伶,所以世世代代的掌管宫廷音乐的人称为“伶人”,后来又成为演员的名称。泠伦的后代子孙称为泠氏,后来写错,误传为冷,成为冷氏。
三、少数民族姓氏
宋代羌族、现代苗族、土家族、彝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均有冷姓。
冷姓的迁徙与分布:
一、两汉:冷姓人在今河南新蔡、陕西西安一带形成大的聚落。西汉末鸿嘉元年冷广被封为驷望忠侯,食邑一千八百户,冷广死后,其子冷何齐承袭,到新莽时失去爵位,子孙在今陕西西安附近散居开来。
二、隋唐:冷姓除继续繁衍于陕西、河南、浙江外,还在今北方之山西、河北、山东,南方之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份定居。
三、宋元:冷姓居住地进一步扩大,今福建、广东、广西均有冷姓人入迁。
四、明末满清屠川:致川地冷姓避居云贵,此后的湖广填四川,又使两湖之冷姓入迁今四川、重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