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状元,四百进士,一个家族何以兴旺八百年?
他身居北宋宰相,一门400进士、80状元、4子居高位,家族兴盛800余年至今不衰。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他是谁?为什么他的家族可以兴旺发达历久不衰?
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代名相范仲淹,一生崇信佛法、积德行善。他生时,虽高官厚禄却清贫生活、家无余财;他去后,连丧葬费都不够,他留给子孙后代的,不是钱财田地,而是节俭传家、积德行善的祖训,还有满满的福德。
积阴德于冥冥当中, 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范公年轻时,家境贫寒,寄居寺中读书,冬天煮一锅稀饭,冻成冰,划成四格,每餐只食两格。为官后,兴办义学、义田。
范公在苏州做官时,托人买了一块好地,懂风水的人恭维说,这个地方好,子孙必定昌盛。范公一听,说自家子孙昌盛,不如国家人才昌盛,就把地捐出来,办学校。范公做宰相时还用俸禄供养了三百多户家庭。
范公一生出将入相几十年,家用非常节俭,临老连丧葬费都不够。很多人觉得范仲淹未免太傻,太不替子孙后代着想。事实上恰恰相反,这才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最好办法,不仅仅是他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宰相、公卿和侍郎,而且个个都道德崇高,能够继承父亲的遗志,舍财救济众人。
他的曾孙辈也都非常发达,到了清朝的时候,范家出了七十多位做到部长级以上的官员。不仅如此,范家的后代一直承传到今天,上千年而不衰,仍然保持着这种兴办义田、义学的传承,受到世人的尊敬。
“积金于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无论是儿孙的能力比我们强,还是不如我们,我们把钱留给他,对他都是有害无益。“积书于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那应该怎么做?“不如积阴德于冥冥当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范仲淹的四个儿子名字都继承了他对孩子的期望,虽说宰相的子女绝对是“官二代”,宋·朱弁《曲洧旧闻》对他的儿子却是这样描述的:“范正平子夷,忠宣公子也。勤苦学问,操履甚于贫儒。与外氏子弟课于觉林寺,去城二十里。忠宣当国时,以败扇障日,徒步往来,人往往不知为忠宣公之子。”
大意是说他儿子勤奋好学,品行比穷苦人家的孩子还好些,从来不张扬:“我老爸怎么……怎么……”他在城外读书,距城有二十里地,夏天就用破扇子遮阳,每天往返步行四十里地上学,没人知道他老爸在京城做大官。
为什么范仲淹家族的教育如此成功?我们现在对子女的教育又差在哪里?范仲淹一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居高位依旧秉持清苦俭约之风,胸怀天下兴办义学、义田,不以私财传家,教儿德行,才令家族得以生生不息,兴旺长远。由此可见植根于忠孝、仁爱、诚信、善良等传统美德的良好家风是家族兴旺、代代承传的根本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