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广西很多地区的人,家谱祖籍写的是山东?
山东位于黄河下游,黄河养育了两岸人民,也诞生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山东东部又靠近沿海,经济非常发达。
山东又接近淮河、海河流域,京杭大运河从省内穿过,不仅农业发达,渔业资源也非常丰富。
因此山东交通发达,城市繁华,人口增长很快。
齐鲁汉子不但憨厚、耿直、豪爽,还富有冒险、进取精神,虽然他们重乡情,但有的人也敢于打拼,以四海为家,不怕艰难险阻。
因此,历史上山东人闯关东的人就非常多。
但无论山东人如何勇敢,故土难离,儿不嫌母瘦,儿不嫌家穷,一般人不会舍得离开家园背井离乡到一个人生地疏的地方去的。
如果离开家乡,到外面去,那一定是有难言的苦衷。
一般来说,不是天灾就是人祸。
1665年(清康熙四年)和1785年(乾隆五十年)山东爆发两次大规模旱灾。
尤其是发生在乾隆年间的旱灾,规模更大,全省有107州县百分之八十五的地区,相继发生旱灾。
《清实录》记载“山东六府旱灾”,“济南、兖州、东昌、青州四府旱灾,麦田颗粒无收”为重灾区,“登州、莱州二府麦田收十分之二三,秋禾亦间有播种,饥民不至如四府之甚”为轻灾区。对重灾区“请旨散赈银六万两,米六万石,尽发四府赈济”。对轻灾区“其登、莱二府止免本年额赋”。
《济南府志》记载“春饥,朝廷免以前民欠赋粮并发帑分赈。六月大旱,飞虫蔽天。”
当时的山东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但即便如此,那些贪官污吏也没有放松对百姓的盘剥,苛捐杂税和旱灾压得人喘不过气,齐鲁人民的日子雪上加霜,没有生路。
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于是很多山东人一咬牙,一狠心,除了随大流闯关东之外,也有人从海路,断断续续迁入当时人口很少的广西。
其实这只是山东人迁往广西的其中一个原因,山东人迁往广西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政治因素。
广西地处偏远地区,属于皇帝统治薄弱地区,儒家思想也不成功,所以广西人民风彪悍,不屈不挠,都是硬骨头,敢对皇帝老儿说不。
明代洪武八年(1376年)广西爆发了大藤峡起义,朱重八立马派兵,可是这场起义断断续续,起义今年被下去,明年又爆发,人民不低头不认输,就这样竟然延续了几百年,从洪武一直到嘉靖和天启年间。
1636年大清建立,但广西的农民起义并没有因为大清朝建立而停止,他们反抗统治的斗争一天也没有停歇。
据历史记载广西苗民起义如火如荼,“二十年一小反,三十年一大反。”这些造反到了清雍正年间进入高潮。
每一次都是赤裸裸地,每一次起义都是血流成河。本来广西那里就人口稀少,这样几百年下来,当地人口急剧减少,当时的梧州户口千户,人口四千人,可见人口减少多么严重。为了的统治,雍正就想到了往广西移民。
所以说,广西真正人口大迁入,是清雍正年间以及之后的乾隆统治时期。
迁入的途径有:
一、从广东迁入,逆西江而上。
二、 从湖南湖北迁入,经贺江、桂江而下。
三、 从江韶关入广东,然后入广西。
四、 从山东河南迁入。
当时的广西梧州的长州(全国内河第二大岛)是清政府的临时安置地,专门有官员在那里招待,负责安置这样外来人员。
当时从内地迁到偏远地区,百姓哭喊声震天,大家谁也不愿意去。
尽管清政府给出了优惠政策和补贴,当地政府给了足够的路费,给了可观的安家费,奖励两年的开荒费,五年可以免赋税,也可以不当兵,不承担徭役,但大家依旧是怨声载道。
但去得去,不去也得去,由不得你。
但一下子迁移了那么多的内地人,当地的原住民心里不乐意了,加上土地田水的矛盾,大家经常发生械斗,也就是史书记载的“土客之争”。
据史料记载,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就是从广东迁到广西的,洪秀全充分利用了当地人和外地人的矛盾,他积极在中间调解冲突,树立起自己的威望,为后来发动金田起义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清朝统治者在向广西大量迁移山东人口的同时,也为自己的灭亡掘了坟墓。
现在广西省内各地都有为数不少的家谱祖籍写的是“山东白马县”,往往是从宋代开始记载的,但古代的山东的地理概念不代表现在的山东省,而是太行山以东,包括现在的山东和河南河北很大一部分,真正的山东省从古至今也没有什么白马县,反倒是河南有一个同名地名(现在叫滑县)。宋代狄青打败侬智高于广西邕州后,留下很多北方士兵戍守广西,其中就不乏“白马县”兵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