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这是留给后人最好的传家宝

2020-04-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042
转发:0
评论:0
族谱,这是留给后人最好的传家宝,“耗时13年,走过12个县市19个乡镇,颍上老人吴多桢完成120万字族谱……”如

“耗时13年,走过12个县市19个乡镇,颍上老人吴多桢完成120万字族谱……


如今,在很多人看来,修族谱是件过时的事,甚至很多人只知道“祖上三代”,对于自己的根在何处一无所知。


     

但在颍上县慎城镇新庄村吴多桢老人眼中,修族谱是他离休后最大的事,大到足以让他耗时13年寻访、书写。


     

今年93岁的他,想用这部120万字的《宗谱》,维系家族宗亲,教育子孙后代,传承家族文化。如今,年纪大了,吴多桢也希望通过这部《宗谱》让更多人知道修谱的重要性。


         

珍藏 这部书凝聚了自己的晚年心血


4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吴多桢老人家。虽说已是鲐背之年,老人依旧精神矍铄,说话洪亮,思维敏捷。


     

见有人来,老人从书房里翻出了一部红色包装盒,取出他珍藏多年的《安徽颍上十字沟——延陵吴氏宗谱》(简称《宗谱》)。


     

“书写好都十多年了,一般人我都舍不得给他看。”在老人看来,这部书凝聚着自己的晚年心血,是留给子孙后人最好的传家宝。


     

看着这本《宗谱》,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你看,封面下端,是一朵酷似梅花的族徽图案,寓意吴姓起源于江苏无锡梅里;内有十字形,表示始迁祖钊公建业于十字沟吴老家;四方以‘延陵吴氏’四字组成,表明吴氏子孙星居四方,族谊情深,团结奋进;底为红色,象征兴旺发达,荣宗耀祖、繁荣昌盛。”


     

记者翻阅后发现,这部《宗谱》有别于旧式的条目体,采用章节体,制订目录,共10章41节120万字。


     

老人介绍,旧式家谱有两种常见的格式,一是宝塔式,把第一代始祖放在最上面,以世为单位,向下进行分支;另一种是瓜瓞谱,按世代以文字叙述,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篇幅浩繁不易查阅。“我写的《宗谱》采用图表代替,远祖世系图,始祖吴太伯以下世系,始迁祖吴钊公以下按字辈排序至20世,均一目了然。”


受命 修谱的事非你莫属

吴多桢出生于颍上县耿棚镇十字沟吴老家,自幼家庭困难。小时候,他便听长辈们说,吴氏在当地是个大家族,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但因为年代久远,老人们对祖辈们的来历也是众说纷纭,找不到确切出处。


     

1948年,吴多桢自淮南煤矿职业学校毕业不久,被发展为区政府工作人员。1949年3月,吴多桢正式参加工作,先后在当地多个政府部门任职,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县地方志离休。


     

吴多桢即将离休时,当地一位吴姓老人和他提到修族谱的事。“他的辈分高,直接就跟我说‘修谱的事非你莫属’。”吴多桢说。


     

在大家看来,吴多桢多年在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脉广,工作认真,是修谱的不二人选。


     

对于颍上十字沟吴氏的来历,大家统一的认识是起始于明朝初年,在同治年间曾有人修过吴氏族谱,但早已损毁不堪,期间曾先后有人数次修谱,但都半途而废。


     

“花甲之年,临危受命。”吴多桢这样形容自己接过的重任。


         

奔波 近赴金寨、南溪,远到山东高密、蓬莱


         

1994年,吴多桢正式离休后,便开始着手准备修撰《宗谱》。他先后赴大别山区的金寨、南溪等地,又分别赶赴山东省的高密、蓬莱、枣庄、潍坊等12个县市19个乡镇,共走访70余人,最终在诸城寻访到颍上县十字沟吴氏始祖钊公的发祥地枣连庄。


     

“很多地方的吴氏宗亲保存有各自的家谱,但都是残缺不全,参考价值不大。”老人说,在蓬莱市,他寻访到北洋军阀吴佩孚还健在的一位族弟吴秋孚,在那查到了一部分吴氏家族的家谱,这让他如获至宝。


     

据老人考证,当年吴佩孚的秘书吴豸曾有过为全国吴氏修宗谱的打算,但后来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临别时,吴秋孚握着吴多桢的手说:“希望能早日看到完整的吴氏宗谱。”


     

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寻访各地宗亲无疑是件繁琐的工作。吴多桢利用多年从事地方志工作的人脉,列举出各地吴氏宗亲的通讯录,一位位寻访,一个个确认。


     

让他收获最大的,还是1995年在颍上县的十字沟、吴寨、新集发现的三座吴氏古碑。通过辨认还原,他确认了颍上吴氏的迁祖钊公的传说,“从600余年前钊公算起,至今已是第20世。”


     

边搜集资料考证,边充实修改,吴多桢用时6年将初稿完成。其后,他又反复修改,10易其稿,直至2007年11月,这部凝聚了老人13年心血的《宗谱》终于大功告成,正式印刷出版。


传承 希望能增知育人、教化子孙


随着时光流逝,转眼又是13年过去。这部《宗谱》,如今已成为连接颍上县吴氏宗亲重要的血缘纽带。


     

翻开《宗谱》,扉页上用醒目字体注明“保管家谱,勿视泛常”的保管家谱公约。除了探祖寻踪,家谱中还纪载了颍上吴氏家族中口碑相传的逸文轶事,如《一门两秀才》、《耿棚集的开市》、《双塔寺的兴废》、《十字沟大桥的由来》、《木鱼吴的传说》、《小吴台的变迁》等有关吴氏的民间传说,脍炙人口,真实动听,增添家谱的可传可读性。


     

与其他常见的家谱相比,老人所着《宗谱》还有个重大变革。他采用图表排列,将入谱的每一位男性的夫人和女儿全部列入,充分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另设有《吴氏家族流寓外地人口表》,因灾荒、战乱、工作调动流寓外地者,详细调查,予以记载,既能收族,又为海内外后世子孙寻根有据,以增强其爱家爱国的凝聚力。


     

在吴多桢看来,修宗谱属于老传统、新工作,古人就有“三十年不修为不孝”的说法。他希望,颍上吴氏一门的宗谱修撰能延续下去,将宗谱化为血缘关系的纽带,“帮助子孙后人追根溯源、寻根问祖,还能增知育人、教化子孙、传承文化。”

(来源:颍州晚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孙氏老人最大的心,愿居然时要修族谱留给后人
孙宏晨说:“这份族谱并不完好。由于在孙发的上一代,仅仅模糊地记载了‘孙氏列祖列宗’,这说明,在山东老家的前史并没记载下来。”“我曾经到山东,走了42个村庄,希望在有生之年找到咱们宗族的根。”本年68岁的孙宏晨向记者吐露了真情。作为闯关东的后嗣,孙宏晨白叟一向有着寻根的愿望,“由于很多东北人都是闯关东过来的,他们都回山东问祖寻根了。我觉得咱们孙氏宗族也应当找到宗族的根。移民后孙氏宗族在东北虽然只需5代人,但这5代人各有传奇阅历。如果能找到宗族的根,我想修一部宗族史,留给后人。”由回忆绘成的家谱,我的先人是嘉庆元年,也即是1796年,从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移民过来的。”孙先生指着家谱第二行“孙发”的姓名说:“这即是我家移民到东北的第一位先人。咱们宗族的移民不是闯关东,而是依据官方指令来的。我爸爸在世时说,其时要由各个宗族推选,然后在衙门登记,最终才干来。由于请求严格,所以选拔的人都很优异。”这即...
· 供在堂屋正中的神龛上的传家宝“族谱”
族谱;族谱正供在堂屋正中的神龛上,在香烟缭绕中,装族谱的漆黑锃亮的木匣子肃穆庄重,从中浸发出来的缕缕仙风道骨随着香烟,在神龛周围盘桓弥漫。暮春灿烂的阳光从门槛外射进来,空气中的尘埃被映照得厚重明亮。这是一间古老的木板房,房子低矮而潮湿,板壁已被岁月催成黑色,空间亦被板壁染成黑色,没有被阳光映照的地方和被阳光映照的地方,明媚与阴晦形成强烈的反差。此刻,我就坐在堂屋里明与暗的交界处,一边享受着阳光,一边注视着神龛上装族谱的木匣子。慢慢地慢慢地,有一种很古老的思绪从我的心底深处浸润出来,仿佛一个遥远的声音在这漆黑锃亮的木匣子里呼唤着我。我的祖宗们就活在这族谱里面。我轻轻取下它,搬到灿烂的阳光下。当族谱那一页页薄如蝉翼的发黄的土纸沙沙掀过时,我的祖宗一个一个、一代一代迎面向我走来,熟悉而陌生,贴近而遥远,栩栩如生而无影无踪,自六百多年前,一个年轻的汉子携家带眷来到这湘中的山沟里,伐木为屋,铺柴当床...
· 古代三个好太监他们留给后人的不只是感动!
大家一提起太监,第一印象肯定是坏人,这样的例子还真有不少。但是并非每一个宦官都是坏蛋,下面这几位都是被当时人们所称道的宦官,甚至连敌国君主都大加赞扬。网络配图1.高力士唐朝著名宦官高力士,从小就进宫当差,对唐玄宗可谓是忠心耿耿。韦皇后和太平公主叛乱的平定他功不可没,告老回乡之后听说唐玄宗死了,好几天吐血而亡,史书中称他是“千古贤宦第一人”。这里需要说一下,其实高力士为李白脱靴这个故事并不真实,都是后人捏造的。网络配图2.王承恩本来是一个不知名的太监,可是在关键时刻他却做出了让后人敬仰的事情。李自成军攻入北京城,大部分官员贵族、宦官仆人都忙着逃命,而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时,王承恩也选择了共同赴死。后来清顺治帝知道后,特写下了“贞臣为主,舍身以从”八个字。网络配图3.田义田义是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的宦官,他九岁的时候就进了宫,由于忠心耿耿办事儿认真负责,最后做到了宦官中非常高级的职务。虽然如此,...
· 秦始皇留给后人的5大未解之谜是什么?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他所创立的很多制度一直为后世所延续,然而,被称作千古一帝的他却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让后世研究者为此困惑不已,那么,秦始皇为后人留下的谜团都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身世之谜:是不是私生子众所周知,秦始皇姓赵,史学界有关专家认为,秦始皇生于正月,故起名为正,古代通政,因此写作政。至于为什么姓赵,有人指出秦始皇出生在赵国,古代有以出生地为姓的习俗。也有专家认为,秦始皇为什么会姓赵,是因为赵姓与嬴姓是同一宗,赵姓是嬴姓的一个分支。图片来源于网络秦始皇不仅有赵姓之说,还有人认为他姓吕,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他姓赵是因为他的父亲子楚当时在赵国作质子,他是在赵国生的,又生于正月,所以叫赵政。子楚回到秦国后,秦始皇自然就姓秦国的国姓嬴。性格之谜:凶狠残暴还是雄才大略历代一直都对秦始皇持否定态度,认为他是一个暴君,弑父驱母,焚书坑儒都是揭露秦始皇凶狠残暴的有力证据...
· 这是一座深山瑰宝:保存最好的陶氏古民居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留下的诗文,被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更被传为千古美谈,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现如今,在南漳县板桥镇,与陶公同姓人氏遗留下的明、清时代风格各异的古民居建筑,也成为当地一大景致。陶氏民居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另外还有保存完好的古碑刻、古墓葬、木雕、石雕,极具文物和史料价值10栋老宅还原明清古貌南漳县板桥镇原雷坪乡,坐车离县城两个半小时的距离,一个陶氏古民居最集中的地方,现保存较好的有10栋,其中陶绍初民居、陶述照民居、陶匡伦民居、雷坪陶氏民居、焦家湾民居和陶家祠堂等6处陶氏老宅,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久前,出于对古建筑的敬慕,我来到雷坪,专程探访了这6处“省保”古民居。雷坪村,是一个古民居村落。在10栋老民居中,陶匡伦民居、陶述照民居、陶绍初民居、雷坪陶氏民居4栋清代风格的陶氏老宅,更显古朴典雅。绿树成荫的群山将这个美丽的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