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这是留给后人最好的传家宝
“耗时13年,走过12个县市19个乡镇,颍上老人吴多桢完成120万字族谱……”
如今,在很多人看来,修族谱是件过时的事,甚至很多人只知道“祖上三代”,对于自己的根在何处一无所知。
但在颍上县慎城镇新庄村吴多桢老人眼中,修族谱是他离休后最大的事,大到足以让他耗时13年寻访、书写。
今年93岁的他,想用这部120万字的《宗谱》,维系家族宗亲,教育子孙后代,传承家族文化。如今,年纪大了,吴多桢也希望通过这部《宗谱》让更多人知道修谱的重要性。
珍藏 这部书凝聚了自己的晚年心血
4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吴多桢老人家。虽说已是鲐背之年,老人依旧精神矍铄,说话洪亮,思维敏捷。
见有人来,老人从书房里翻出了一部红色包装盒,取出他珍藏多年的《安徽颍上十字沟——延陵吴氏宗谱》(简称《宗谱》)。
“书写好都十多年了,一般人我都舍不得给他看。”在老人看来,这部书凝聚着自己的晚年心血,是留给子孙后人最好的传家宝。
看着这本《宗谱》,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你看,封面下端,是一朵酷似梅花的族徽图案,寓意吴姓起源于江苏无锡梅里;内有十字形,表示始迁祖钊公建业于十字沟吴老家;四方以‘延陵吴氏’四字组成,表明吴氏子孙星居四方,族谊情深,团结奋进;底为红色,象征兴旺发达,荣宗耀祖、繁荣昌盛。”
记者翻阅后发现,这部《宗谱》有别于旧式的条目体,采用章节体,制订目录,共10章41节120万字。
老人介绍,旧式家谱有两种常见的格式,一是宝塔式,把第一代始祖放在最上面,以世为单位,向下进行分支;另一种是瓜瓞谱,按世代以文字叙述,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篇幅浩繁不易查阅。“我写的《宗谱》采用图表代替,远祖世系图,始祖吴太伯以下世系,始迁祖吴钊公以下按字辈排序至20世,均一目了然。”
受命 修谱的事非你莫属
吴多桢出生于颍上县耿棚镇十字沟吴老家,自幼家庭困难。小时候,他便听长辈们说,吴氏在当地是个大家族,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但因为年代久远,老人们对祖辈们的来历也是众说纷纭,找不到确切出处。
1948年,吴多桢自淮南煤矿职业学校毕业不久,被发展为区政府工作人员。1949年3月,吴多桢正式参加工作,先后在当地多个政府部门任职,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县地方志离休。
吴多桢即将离休时,当地一位吴姓老人和他提到修族谱的事。“他的辈分高,直接就跟我说‘修谱的事非你莫属’。”吴多桢说。
在大家看来,吴多桢多年在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脉广,工作认真,是修谱的不二人选。
对于颍上十字沟吴氏的来历,大家统一的认识是起始于明朝初年,在同治年间曾有人修过吴氏族谱,但早已损毁不堪,期间曾先后有人数次修谱,但都半途而废。
“花甲之年,临危受命。”吴多桢这样形容自己接过的重任。
奔波 近赴金寨、南溪,远到山东高密、蓬莱
1994年,吴多桢正式离休后,便开始着手准备修撰《宗谱》。他先后赴大别山区的金寨、南溪等地,又分别赶赴山东省的高密、蓬莱、枣庄、潍坊等12个县市19个乡镇,共走访70余人,最终在诸城寻访到颍上县十字沟吴氏始祖钊公的发祥地枣连庄。
“很多地方的吴氏宗亲保存有各自的家谱,但都是残缺不全,参考价值不大。”老人说,在蓬莱市,他寻访到北洋军阀吴佩孚还健在的一位族弟吴秋孚,在那查到了一部分吴氏家族的家谱,这让他如获至宝。
据老人考证,当年吴佩孚的秘书吴豸曾有过为全国吴氏修宗谱的打算,但后来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临别时,吴秋孚握着吴多桢的手说:“希望能早日看到完整的吴氏宗谱。”
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寻访各地宗亲无疑是件繁琐的工作。吴多桢利用多年从事地方志工作的人脉,列举出各地吴氏宗亲的通讯录,一位位寻访,一个个确认。
让他收获最大的,还是1995年在颍上县的十字沟、吴寨、新集发现的三座吴氏古碑。通过辨认还原,他确认了颍上吴氏的迁祖钊公的传说,“从600余年前钊公算起,至今已是第20世。”
边搜集资料考证,边充实修改,吴多桢用时6年将初稿完成。其后,他又反复修改,10易其稿,直至2007年11月,这部凝聚了老人13年心血的《宗谱》终于大功告成,正式印刷出版。
传承 希望能增知育人、教化子孙
随着时光流逝,转眼又是13年过去。这部《宗谱》,如今已成为连接颍上县吴氏宗亲重要的血缘纽带。
翻开《宗谱》,扉页上用醒目字体注明“保管家谱,勿视泛常”的保管家谱公约。除了探祖寻踪,家谱中还纪载了颍上吴氏家族中口碑相传的逸文轶事,如《一门两秀才》、《耿棚集的开市》、《双塔寺的兴废》、《十字沟大桥的由来》、《木鱼吴的传说》、《小吴台的变迁》等有关吴氏的民间传说,脍炙人口,真实动听,增添家谱的可传可读性。
与其他常见的家谱相比,老人所着《宗谱》还有个重大变革。他采用图表排列,将入谱的每一位男性的夫人和女儿全部列入,充分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另设有《吴氏家族流寓外地人口表》,因灾荒、战乱、工作调动流寓外地者,详细调查,予以记载,既能收族,又为海内外后世子孙寻根有据,以增强其爱家爱国的凝聚力。
在吴多桢看来,修宗谱属于老传统、新工作,古人就有“三十年不修为不孝”的说法。他希望,颍上吴氏一门的宗谱修撰能延续下去,将宗谱化为血缘关系的纽带,“帮助子孙后人追根溯源、寻根问祖,还能增知育人、教化子孙、传承文化。”
(来源:颍州晚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