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从氏到名——中国古老家谱里的新变化

2020-04-1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16
转发:0
评论:0
从氏到名——中国古老家谱里的新变化,邢春元的母亲被人喊了一辈子“邢家的”,去世后也没能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他的妻子李元

邢春元的母亲被人喊了一辈子“邢家的”,去世后也没能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他的妻子李元巧将不会再受到这样的对待。这对老夫妻去年新修的邢氏家谱即将付印,李元巧的名字已经写了进去。

山西洪洞县家谱艺人王秀远设计制作的家谱

在中国,家谱是一个家族的人口档案,能保持家族的凝聚力。但长期以来,家谱中的女性名字,大多仅用简单的姓氏来代替,以至于现在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女性祖先叫什么名字。

“我不想和她们一样没有存在感。”68岁的李元巧说,现在是个平等的时代,是时候丢掉以前的陋习了。

李元巧家住山西省洪洞县,那里是中国最有名的寻根地。

山西洪洞县家谱艺人王秀远正在整理他设计的册页型家谱


史料记载,明朝初年因为战乱,很多地区人口锐减,皇帝为了恢复农业生产,进行了一场历时40余年的大移民,100多万山西人被迁往省外。这些移民出发前聚集到洪洞广济寺领取川资凭证,并在寺外大槐树下休息,历经数百年口口相传,“洪洞大槐树”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故乡。

如今,每年清明节都有大量移民后代到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这里的祭祖堂里供奉着1230个移民姓氏牌位,“寻根热”兴起以来,大量想修家谱的人纷纷来此寻找家族起源。

洪洞县冯张村71岁的张觉敏这几年多了两门“亲戚”,一个来自江苏丰县,另一个来自河南南阳。“三个家谱上都记载着600年前相同的移民信息,我们就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更大的家族。”张觉敏说,这次重修家谱把女眷也加了上去,弥补了过去女子不留名的缺憾。

“兵荒马乱添金银,盛世添香续家谱”,这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

七年前从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来到洪洞大槐树从事谱牒生意的王秀远说,2010年左右,开始出现大规模重修家谱的热潮,主要是现在观念变了。

王秀远至今已为40多个姓氏的上百个家族设计制作家谱,包括邢春元夫妇新修的邢氏家谱。“新修家谱无一例外都写上了女人的名字,这完全颠覆了传统。”他说,家谱种类也越来越多,线装、册页和卷轴的都有,能显示出主人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品位。

山西洪洞县辛北村村民李元巧展示网络家谱


受限于印刷成本和页数,传统家谱只能记载每个族人的简单情况。在没有容量限制的网络家谱上,李元巧可以利用手机添加任何自己想记录的信息,以便让后代详细了解她的经历。

对中国女性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意味着她们在最传统的领域获得了和男人相同的待遇。

“现在提倡男女平等,家谱当然不应该成为例外。”邢春元说。

中国在同工同酬、家庭地位等各个领域全面推动男女平等,并通过立法保障妇女权益。尤其是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了《北京宣言》,对中国国内和全球范围消除性别歧视、促进妇女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家谱是中国宗族观念的重要载体,从氏到名看似一个微小的变化,但进一步巩固了男女平等。”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乔新华说。(来源:新华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家谱的演变历程:从谱牒到百家谱
家谱,作为记录家族世系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文献,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将家族世系刻在龟甲兽骨和青铜器上,这种形式被称为谱牒,是最早的家谱形式之一。随后,家谱逐渐从青铜器等物质载体转移到纸张等书写材料上。最早的谱牒之一是《世本》,它记录了从上古到春秋时期的皇帝和诸侯大夫的世系。《世本》后来成为司马迁编写《史记》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科技进步,修撰家谱不再是天子或诸侯大夫的专利,而是流行于世袭贵族和新兴士族之中。家谱成为展示家族门第和血缘关系的象征。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的地位更加重要。门第世族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通过编写家谱来证明与皇室或显赫人物的血缘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谱可以分为家传、家谱和官修谱牒三类。家传着重写杰出人物的传记,家谱以世系为脉络将家族成员串联起来,官修谱牒由朝廷出面编纂,统一汇编各大家族的家谱,具有法律效力。到了隋唐时期,...
· 家谱的历史渊源:探索中国最古老家谱的样貌
中国最古老的家谱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时期,大约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中一件甲骨家谱是殷商武丁时期的《儿氏家谱》,记录了儿氏家族十一代的世系关系。在古代,家谱并没有纸张可以使用,因此人们选择了适合的材料来记录家谱。除了甲骨家谱外,商代末年出现了记载家族世系的青铜器,而汉代则流行在石碑上刻家谱。另外,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还使用结绳家谱和口述家谱来记录家族的辈分和人数。据称,周代的《世本》被认为是正式内容形式完备的家谱,也标志着官方修谱的时期开始。在这个时期,家谱开始为政治服务,官员的升迁和血统关系紧密相关。中国图书馆收藏的家谱中,最珍贵的是宋代皇室谱牒,被认为是价值连城的国宝。这些皇室谱牒以明黄色织锦制作的书衣,内容包含了皇族世系和官职流派,被保存至今。然而,不是所有的家谱都可以被完全信任。自宋代开始,私人修谱变得越来越普遍,一些家谱为了彰显家族的荣耀和地位,可能会夸大其祖先的身份。...
· 中国最古老姓氏之漆姓
漆姓的祖先是夏朝时的防风氏。后夏灭周兴,周文王有一子名叫季蚺,本为姬姓,因受封于漆水和沮水之间,故称为漆候,周文王因地名而赐姓于他,为复姓漆雕。由此看来,漆氏实为周文王之后裔。
· 从家训到乡约的中国式道德传承
梁漱溟先生认为,相对于西方的“个人本位的社会”而言,中国呈现出的是“伦理本位”的社会结构。也就是说,始于家庭亲子血缘关系的伦理,涵盖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并体现在道德文明的传承上。在我们中国人的家庭教育中,家中长辈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教给孩子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而好的言传身教会令晚辈终身受益。通过家教形成的家族风气就叫“家风”。家训,是家教的一种方式。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他的成才与家教密切相关。其父陈敬元,一生不肯入仕。他弥留之际留给儿子的家训是:居家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和平以待人、为官务守廉正、凡事当留余地、恤贫苦乡亲、敬老兼爱幼、富不淫贫不盗。之后的100多年,他的儿子、孙子和重孙,都遵循此家教,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这1000多年前的古训,正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这就生动地说明: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传承不绝的。我们知道,包青天是最恨贪官污吏的,他曾留下一篇著名的家训:“后世子孙任...
· 从家训到乡约的中国式道德传承
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梁漱溟先生认为,相对于西方的“个人本位的社会”而言,中国呈现出的是“伦理本位”的社会结构。也就是说,始于家庭亲子血缘关系的伦理,涵盖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并体现在道德文明的传承上。在我们中国人的家庭教育中,家中长辈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教给孩子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而好的言传身教会令晚辈终身受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