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姓名真的只是个符号?中华姓氏发展简史

2019-12-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32
转发:0
评论:0
姓名真的只是个符号?中华姓氏发展简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时期,“姓”被定为世袭,

姓名真的只是个符号?中华姓氏发展简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时期,“姓”被定为世袭,且由父亲传递。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与常见的“以姓氏笔划为序”,是把姓氏当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然而在古代“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代表氏族的血统,起源于母系社会,称为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氏”是古代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表示功勋和地位。当时部落的大团体,裂变成了若干小团体,出于相互交往中识别的需要,这些小团体在得到新的居住地的同时获得了一种与地域有联系的新标志—姓。

历来以为中国人先有“姓”后有“氏”,事实上,姓、氏一直在混合使用,姓和氏的关系也在变化。传说和文献现的“氏”有上百个,最早的是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龙氏时代,随后为钜灵氏、黄神氏、鬼隗氏、空桑氏、次民氏等22氏的循蜚纪时代,接着为辰放氏、蜀山氏、混沌氏、有巢氏、燧人氏、庸成氏等13氏的因提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最重要的是有巢氏和燧人氏。有巢氏教民架木为巢,掘地为营;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教民结绳记事。

进入到伏羲时代,这一时期中原出现了共工氏、柏皇氏、朱襄氏、昊英氏、栗陆氏、赫胥氏、昆吾氏、葛天氏、阴康氏、中皇石、女娲氏等部落或国家。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时代,“风”是中国的第一个姓,这个时期一个最重要的“氏”是中皇氏,其首领是仓颉,他创造了文字,替代结绳记事。

女娲氏之后为神农氏,即炎帝,其后为姜姓。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黄帝所在部落的称呼叫有熊氏,黄帝继承炎帝之位,统治了中原大地。黄帝有25子,得姓14有姓12: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嬉、儇、依。这12个姓事实上是有熊氏的分族,其他的儿子因没有实力建立自己的族而不能有姓。据考证,中国最古老的姓基本都出自炎黄两帝之后。炎黄两帝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无论你我他,同姓一家亲,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根。

先秦时期,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姓氏便开始合而为一,由于形式固定下来,子孙可以永久使用,便于形成一脉相传的家族,血统源流线索从此变得更为清晰。中国人十分重视姓,养成了同姓聚居的习俗,许多地区流传着修谱联宗的习惯,在全国形成了无数的不等的同姓人群,以至后人探讨自己的家族史,很容易据此找到血缘所出。

姓氏来源有多种,有以图腾定姓氏的:熊、罴、豹、虎、龙等;以国家名称为姓氏的:齐、楚、韩、赵、秦等;以居住地为姓氏的:西门、郭、丘、尹、常;以官职为姓氏的:上官、卜、钱、士、司马等;以职业为姓氏的:张、顾、屠、甄、匠等;以山河名称为姓氏的:乔、姬、姜、黄、武等;皇帝赐姓氏的:刘、李、赵、完颜、朱等;还有以数字、季节、方位、气候、花木等等为姓氏的。

中国人习惯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传递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氏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递的基因,相当于位于代表人类男性染色体上的特殊遗传基因。

姓氏,把一氏族的人与另一氏族的人区分开来,在一个氏族内部,为了区分彼此,出现了只属于个人标志的“名”。在社会交往中,无论哪群人在自己内部只用“名”就可以区分彼此,但若与另一氏族的人交往,仅称“名”还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氏族的“姓”与自己的“名”结合在一起,才能清楚地表明自己,区别他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姓名又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

在中国,一般每人都有姓。人们初次交往,彼此总要先问:“您贵姓?”可见姓氏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交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华牛姓源流简史
一、牛姓起源牛姓起源,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1、姓起牛父《左传•(鲁)文公十一年》云:“宋武公之世,鄋瞒伐宋,司徒皇父帅师御之,耏班御皇父充石,公子谷甥为右,司寇牛父驷乘,以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皇父之二子死焉。”以牛父为得姓始祖,该说始自唐天宝年间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此后唐《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辩证》等历代姓氏书籍都相继沿用此说,为牛姓来历官方学说。2、微子之后河南济源市南官庄光绪二十六年《牛氏家谱•族谱旧序》载:“殷纣无道,狎侮无常,毒痡四海。其庶兄微子隐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此牛姓之所由来也。”此说在河南鄢陵、洛阳杨村等《牛氏家谱》均有记载。3、因生赐姓山西壶关东南五里出土的唐代牛景、牛进、牛义备墓志言为黄帝之后,“因生赐姓”,如牛义备墓志云:“昔皇(黄)帝与夫人游房泉,感天牛而生子,遂命之氏,...
· 中华牛姓源流简史
中华牛姓源流简史一、牛姓起源牛姓起源,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1、姓起牛父《左传•(鲁)文公十一年》云:“宋武公之世,n瞒伐宋,司徒皇父帅师御之,Y班御皇父充石,公子谷甥为右,司寇牛父驷乘,以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皇父之二子死焉。”以牛父为得姓始祖,该说始自唐天宝年间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此后唐《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辩证》等历代姓氏书籍都相继沿用此说,为牛姓来历官方学说。2、微子之后河南济源市南官庄光绪二十六年《牛氏家谱•族谱旧序》载:“殷纣无道,狎侮无常,毒j四海。其庶兄微子隐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此牛姓之所由来也。”此说在河南鄢陵、洛阳杨村等《牛氏家谱》均有记载。3、因生赐姓山西壶关东南五里出土的唐代牛景、牛进、牛义备墓志言为黄帝之后,“因生赐姓”,如牛义备墓志云:“昔皇(黄)帝与夫人游房泉,感天牛而...
· 中华吉氏简史(20)
(10)清道光四年、二十七年江苏丹阳吉氏六修、七修《吉氏家乘》之谱序士璜公所作六修谱序璜(18世士璜公)今年八十有一矣,修辑家乘凡三遇之。乾隆丁丑(1757)四修时,璜随父(17世梦熊公)居京师,己酉(1789)五修时,璜远宦在川省,均未克襄其事。今届六修,璜又老耄,无能为役矣。而族人裒集己酉以来世系年表、传序碑铭,嘱璜校正,并为其序,璜笔墨久疏,加以目昏手颤,何敢当兹钜任哉。然窃思,吾族谱牒创自前明侍御练溪公(10世吉棠公),厥后屡有修辑,五次续修为吾父通政渭公删订,统归于质实。而此数十年来,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代不乏人,璜恐惧其久而湮没也;世数既远,则生殁难稽,璜又惧其久而失传也;且生齿日繁,迁徙不一,璜更惧夫族之涣而难收也。爰集族中能文子弟,详加校阅,汇成一十二卷,体例悉尊旧式。其太平桥支向惟贵和公、贵中公、贵华公、贵高公(4世)四分,皆以五世轮间迭更,统归于一集第,卷帙已繁,殊难翻...
· 中华吉氏简史(11)
三、明代民间吉氏谱牒1、明代各地吉氏族人修谱情况简介就已发现的吉氏谱牒而言,唐代时,只有官修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列出吉顼公三代世系;南宋初,开始有了与忠公修辑的首部民间《吉氏族谱》和《吉氏大宗世系图》;元代时,也只有山西汾西一支吉氏所立的碑谱(此碑现仍存世,系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福建绥南一支吉氏首修的族谱。到了明代,民间吉氏谱牒渐渐地多了起来,其中包括:明正德十二年,江苏丹阳吉氏十世祖吉棠公首修了《云阳吉氏家乘》。明嘉靖二十二年,河南濮阳吉氏六世祖吉陈、吉阳二公刻立了《吉伦公世系碑谱》。明万历五年,江苏江阴塘南、华塘吉氏十四世祖顺兴公、十五世祖宗惠公首修了《吉氏宗谱》。明万历八年、二十三年,河南辉县吉氏九世祖大用公、十一世祖永祚公分别刻立了《元吉氏先茔碑》、《明迪公郎振斋吉祥公墓志铭碑》(此碑现仍存世)。明万历四十年,福建绥南吉氏七世祖福纲公、八世祖德兰公等重修了《吉氏族谱》。...
· 中华吉氏简史(8)
十、宋元时民间吉氏谱牒就谱牒而言,唐代以前没有发现吉氏谱牒。唐代时,官方所修谱牒《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列有唐周宰相吉顼公三代世系,民间尚未有吉氏谱牒。北宋时,欧阳修和苏洵二人分别设计出两种撰写族谱世系图的格式,称之为“欧苏”二式,从而开创了民间修谱之先河。现将已发现的宋元时民间吉氏谱牒介绍如下:1、南宋民间吉氏谱牒(1)南宋初年吉与忠公修辑了首部民间《吉氏族谱》从已发现的各类谱牒来看,最早的民间吉氏谱牒纂修于南宋初年。首部民间《吉氏族谱》和《吉氏大宗世系图(西周至南宋)》是南宋国史馆编修、吉氏大宗七十八世祖与忠公修辑的,当时的太子宾客、观文殿学士陈康伯于绍兴四年(1134年)为该谱书题辞,翰林院修撰赵逵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为该谱书题序。(2)南宋太子宾客、观文殿学士陈康伯为首部民间《吉氏族谱》所作题辞谱何以作,所以纪世次、别支派也,自始祖以至子孙,百世之远、合族之繁,皆谱之。自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