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终于圆梦!“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祖籍地唐夏里周氏古村复原

2019-06-1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48
转发:0
评论:0
终于圆梦!“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祖籍地唐夏里周氏古村复原, 历时4年,在常州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苏慎等人的帮助下,圆了周有光的寻根之梦,证实

 

历时4年,在常州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苏慎等人的帮助下,圆了周有光的寻根之梦,证实周有光是邹区周氏报本堂家族后人,并还原了其先祖清晰而完整的迁徙图谱。日前,常州民俗学会会长季全保多番走访,手绘长卷,终于复原了上世纪50年代唐夏里周氏古村落图。

 

塘下里西城墅老地图

唐夏里周氏古村落图,蕴含着季全保对乡贤周有光先生的崇敬和多年前的承诺,“找到了周有光的根,我当时还有个想法,想让大家知道周家世代居住的江南水乡是什么样子。”季全保说,在苏慎会长的陪同下他多次到周老祖籍地——唐夏里考察走访,收集资料,并且亲自访问采访周有光先生,了解更多的乡情和乡愁。

2018年,他开始画唐夏里古村落图。“除了历史意义、现实意义,更多是我对周老先生的感情。”

 

季全保当时见面周老时答应为他寻访祖居地

在长达1年多的时间里,季全保专注绘图,易稿数次。根据资料及村中老人口述,季全保最终完成《唐夏里周氏古村落胜景图》,画卷长1.5米,高0.8米,以民国到上世纪50年代的时间段为创作背景,采用对景写实的手法,整体以浅绛色为基调。

唐夏里分上塘、中塘、下塘,人们依水而生,搭桥、围栏、挖渠、种植、捕鱼,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生活。由于拆村筑路,古貌逐废,要还原几十年前的古村落实属不易。

首先是年代、定位。“历史地图的资料加上老人的口述构成古村落图的基本形态。此外,通过一家家走访,我发现老人多为70到80岁左右,所以我将时间定为上世纪50年代,画面绘制手法,借鉴了建筑绘图基本元素,并找到了对应形制。”季全保用CAD建图,鸟瞰视角来分布局部细节,细分局部,每一版的草图都会与周氏族人细细商量考证,让他们从图中找到原生态的东西。

在绘制这种难度较大的画面中,既要考虑到全图,又要体现出细节,季全保通过多年绘制江南老房子积累的经验,运用了专业的技法来完成这幅有深度、有情感的作品。季全保向记者展示,“依据数十位村上老人的讲述、生活经验,我考证了每块石栏板、每棵树、每家每座房,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历史。”

“案头工作越详细,画的越精细。”除了对该地的历史做深入的研究,作为民俗专家,季全保甚至考证了每座桥的形制、祠堂的建筑结构、什么位置应该种什么树等。“上塘、下塘、中塘因两座石板桥相通,而这两座老人口中的桥其实就是三块石板构成的渠道,下面走水。桥由墩和梁组成。而江南祠堂品式类同,柱廊梁都有规范,基本都是三进的结构。尽管老人口述已经模糊,但是看到我的画作时,一致认为就是原来的模样。这就是民俗的魅力。”

 

 

季全保与姓氏研究会苏慎会长共同研究绘制全境图

继《唐夏里周氏古村落胜景图》之后,季全保表示,如有机会,他还将继续进行周有光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希望以此来告慰老人。

人物链接:

周有光——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周有光的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85岁以后开始研究文化学问题。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中评网称周有光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苏培成称其“敢于说真话、说实话”;《晶报》称他“敢讲一般人不敢讲的话”。

2015年1月6日,常州大学以周有光先生名字命名,成立了“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并聘请周有光先生为终身名誉院长。 

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姓祖籍地——陕西周至县哑柏镇庄严村
明代又出了一位宋庠(音“祥”,意为古代的学校),祖籍金陵府(今南京)人,是明代大学士宋濂的后代,生于1594年(万历三十六年),自幼聪明,勤奋好学。先后考中秀才、举人,于天启年间,选中入朝,任职于礼部,封为四品官级,专门负责皇帝朝廷重大庆典礼仪。朝廷内外,人缘通和。宋庠办事认真,为官清廉,待人厚善,家教严谨,耕读传家,勤奋团结,仁德至上。佳话传扬四方,作为宋氏的楷模世代相传。后代以宋庠为榜样,耕读传家,学业有成,人才辈出,时有“下了七曲坡,秀才排排座”传说。当时宋氏家族发展迅猛,农田扩展,商贸发达,财源茂盛,家大业盛,成为周至哑柏的大户。据传宋庠的长孙宋齐,为周至西部地区有名的首富,骡马成群。马圈之大,起圈需用犁翻,饮水之难,骡马排队到老六屯涝池饮水,头马回圈,而尾马还未出槽。家中长工伙计难以数计,饭碗估摸能摆一亩半地。仅每天生活花费的银子,就需一簸宋齐还在周至终南山采伐木材,用木排筏子,...
· 溪口毛氏集聚地:石门古村
石门村地处溪口镇西南部,2004年8月行政村调整后由原长龙头村、金竹地村、石岭村、高坑村、村一、村二合并而成。全村共有30个自然村,村民小组73个,户数1285户,人口3279人,耕地面积2123亩,山林面积14700亩,其中毛竹山近万亩。它是溪口镇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行政村。石门村境内多姓毛,据宗谱记载,始祖毛旭,是衢州江山石门村后唐(公元923-935年)进士仁锵公季子,他在随父来明州(宁波)上任时,游览奉化剡溪源头,见此地山清水秀、土厚地灵,遂卜筑于此,时约北宋初年(公元960年),为教后人不忘祖根,也起名为“石门村”。迄今有近千年的历史。过去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宋祠世义堂大门外,就有“江山衍脉三千里,宋室开基八百年”的对联。现在该对联已移植至村口新建的城楼两侧。后有部分迁到岩头等地。石门村以盛产大毛筒而闻名全国,“竹海飞人”更是名扬海内外,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年有许多慕名前...
· 千年古村神秘面纱终于揭开——石围古村
石围古村景区位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西北部,距县城4公里,古村共有125户546人,均为银姓仫佬族,是广西三星级乡村旅游景区。石围古村地理位置优越,自然山坡、农田、河流三面环绕,自然景观开阔秀丽,四季气候宜人。“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踏进古村落,便可感受到古朴和安适。作为全国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石围古村让我们惊叹于仫佬族文化的魅力。石围古村门楼拥有700年历史的石围古民居石围仫佬族民俗博物馆收藏有300多件文物。一楼主要展示了民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仫佬族香火堂。二楼陈列了许多珍贵文物。石围仫佬族民俗博物馆一楼部分展物“抬头见香火,低头见煤炉。”是典型的银姓仫佬族房间布局。石围古村现有古屋48座,多建于明清时代。青石门框、雕花木窗,彰显着古典雅致。各种房屋布局和装饰的设计,寓意深刻,蕴含丰富,表达了银姓仫佬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地煤炉(左上)、雕花木窗(左下)、金钱顶...
· 房氏开基祖地—横岭古村
大坪古村落--多横村丙申孟冬,李花萌动,不为所动的是静谧的村落与淳朴的农民。“多横村”,是她五百年前的名字,而这里也确实有很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自然景色。午后阳光正好,田野亦如是,这是小编浅耕游访本地区姓氏文化第一站-房氏村落,从新墟洋去横岭,走的是小路,杂草丛生,路径若隐若现,因为许久无人走了,有也就放牛人拉扯着牛偶尔走走。横岭村是大坪新竹行政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在青山嶂下,与桥头村、埔心围里、埔岭村接壤,里平公路旗子凹处有简易村道可通村里,村人多迁旗子凹或大坪墟居住,村中常住约三四十户。虽然现在的横岭村其貌不扬,但他却有个常被人忽略的内涵--“大坪房氏开基祖地”,五百多年前,房氏开山祖怀远公就是在这里定居开基的,这里山横成岭,沃野成洋,青山嶂与南山嶂环抱有情,而这也大大地左右了五百年前放弃鲘溪的那个决定。二村之间水口处有座庙正在建设中,名唤“安乐宫”,主祀慈悲娘和五显...
· 河南夏邑县古栗城遗址:孔子的祖籍地与古栗城的辉煌
夏邑县,这片位于河南省东部、商丘市东南部的古老土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地处沱河上游,夏邑县坐落于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处,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百万。作为孔子的祖籍地,夏邑不仅是中国上古古都、华夏祖地,更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古栗城遗址是其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古栗城始建于战国时期,曾是夏朝中期的主要都城,历经秦、汉、三国、晋、南北朝等多个朝代的更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北魏孝昌二年(526年),下邑县治移于栗城(今夏邑县城),栗始名下邑,这一历史变迁为古栗城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古栗城遗址周围,曾经拥有3000亩水面的城湖,如今已开发成为集旅游、休闲、水产、商贸为一体的“天龙湖公园”。这片水域不仅为夏邑增添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更成为了当地居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公园内绿树成荫,湖水清澈,各种娱乐设施一应俱全,是人们远离城市喧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