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河北南和发现明代贤臣朱正色《朱氏家谱》手抄孤本

2019-06-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861
转发:0
评论:0
河北南和发现明代贤臣朱正色《朱氏家谱》手抄孤本,新华社记者6日从河北省南和县文保部门了解到,文保人员近日在该县贾宋镇朱营村发现明

新华社记者6日从河北省南和县文保部门了解到,文保人员近日在该县贾宋镇朱营村发现明代贤臣朱正色《朱氏家谱》手抄孤本,该家谱完成于明朝万历十三年十二月(1585年),距今已有434年。

朱正色,明顺德府南和(邢台市南和县)人,明万历甲戌科进士,历任县令、兵部员外郎、兵备佥事、兵备副使、巡抚、右副都御史,官阶正二品。

据了解,新发现的《朱氏家谱》为线装手抄本,家谱字迹清晰,排列工整,楷书字体苍劲有力。末页写有“万历十三年冬十二月正色书于酒泉容膝亭”等。因年代久远,家谱纸张已发黄,基本保存完好,部分已经破损。《朱氏家谱》详细记载了朱氏谱系分支发展情况和朱正色求学工作历程,同时记载了朱氏家规、家训、家礼及治家格言等。

河北文史学者兰剑辉介绍,《朱氏家谱》保存较为完整,脉络清晰,对研究明代贤臣朱正色历史以及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及书法、家风等具有较高历史价值。

相关链接:“万家生佛”朱正色

朱正色(1538年—1606年),字应明,号和阳,明顺德府南和县朱营村人。明万历甲戌年进士,历官县令、兵部员外郎、兵备佥事、兵备副使、巡抚、右副都御史,官阶正二品。他能文能武,平定叛乱、治理黄河,被当地百姓尊奉为“万家生佛”;他曾在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的故里为官,张居正曾夸赞说,“吾县二百年间,仅见此官,一尘不染,百废俱兴,非常品也”。朱氏后裔留有朱氏家训:

  木有其本 水有其源 朱氏家族 代代相传 始祖伯占 

  分支繁衍 七世正色 政绩斐然 偃师吏治 江陵锄奸 

  黄河益民 肃州靖边 浩然正气 万民称赞 吾辈子孙 

  德孝为先 团结邻里 善待老残 互忍互让 其乐无限 

  遵守法纪 心阔胸宽 艰苦创业 克勤克俭 光宗耀祖 

朱正色自幼在父母的教导下习文练武,聪明过人,勤奋好学,德才兼备。他8岁就读私塾时,进步神速,且还要求增加课程。其启蒙老师误认为他扰乱秩序,非常生气,可时间长了,老师发现他的成绩远远超过了和他一起学习的儿童,方才认识到朱正色乃一奇才,随对他因材施教,加倍培养。从此,他的学业猛进。十二岁入县考,十三岁就府第,补博士弟子。1574年(明万历二年)进京会试,一举中第进士,被选派到河南偃师任知县。朱正色到任河南十个月后,调任河南卫辉府汲县知县,还未到任就被已是当朝首辅的张居正选中,而改任湖广荆州府江陵县(张居正的故里)知县。当时江陵县留任的旧吏对他说,应到京面谢张阁老。朱正色却说:“我出任江陵,是为百姓兴利除弊,初到任,尚未给百姓办事,就去献媚上司,这种恶习从今要丢掉。”朱正色在江陵期间革除弊制,一时间江陵百业兴旺,呈现出一片升平景象。在他调离江陵县时,万人送别,依依不舍。当地百姓还为他立碑,以供纪念。

1585年(万历十三年)正月初二日,朱正色奉命到甘州(银川)肃州上任,整顿兵备,参加宁夏平叛。宁夏前任巡抚遇害后继任宁夏巡抚。

宁夏的刘东阳等原地方官吏,野心勃勃,企图称霸宁夏,拥有叛军10万余人,已占据40余城,百姓怨声载道。朱正色单骑赴银川率军作战,用水攻、离间等战略之计,奋战两年,平定叛乱,收复宁夏。时人评价其有“子房之帷幄多筹,仲淹之甲兵夙富”的韬略。

之后,朱正色继续留在宁夏,助耕田、治黄河,把南和的棉花、粮食种子运到宁夏,帮助百姓耕作,医治战争创伤。并引黄河水灌溉农田,使千万亩荒地变成了良田,宁夏遂富足稳定。人称“天下黄河富宁夏”,就是朱正色治水的结果。他还曾向朝廷提出十条治水建议,朝野上下盛誉其为“十道本”。当地百姓称朱正色是“万家生佛”,寓意指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

但是,在接下来的封赏中,其他将帅纷纷邀功请赏,得到很多名利,只有朱正色泰然处之,自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仅升朱正色为副都御史,世袭锦衣卫百户。皇帝食言,当时朝中有很多人为他鸣不平。

后来,当万历皇帝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顿觉有愧怍之意。除严责兵部不如实汇报外,更加赏识朱正色的宽厚为人。特颁圣旨,在朱正色的家乡南和为朱家建立了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并亲书“平定边疆坊”、“金吾世胄坊”、“天恩覃敷坊”以旌表其功。在朱正色去世后,又特批白银几十万两,为其营造了高规格的陵墓。明亡后,加之战乱灾荒和岁月侵蚀,朱正色墓也倍遭破坏。建国后,朱正色墓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予以维护。

朱正色在外为官几十年,虽然政绩卓著,但是这期间,他的两个孩子因灾荒在家乡夭折,他的父亲也因长期思念儿子而双目失明,因此,已是满身疾病的朱正色告退还乡。

朱正色回到南和家乡后,并没有停止自己的奋斗。他还利用自己的身份,积极与邢州官府协调引百泉水以济南和,使南和县成为北国江南的富庶之地。 他在家乡建了一座书院“十方院”,教书育人。他教的弟子中有两位官居二品,七品以上者达数十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河北广宗发现明代《贺氏家谱》手抄孤本
新华网石家庄2015年11月12日专电(记者朱旭东)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贺家庄一户贺姓村民家中发现明代万历年间《贺氏家谱》手抄孤本。河北省广宗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王月群说,这部家谱确系古迹,修于明代万历庚寅(1590年)夏,距今已有425年。“贺谱”共分为五册,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均为线装手抄本,民国时期的家谱保存比较完整,封面主色调为蓝色,书名处以红纸做底,分别写有“贺氏家谱”“民国十三年重修”等。河北省邢台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谷华池介绍说:“贺氏家谱与其他姓氏的家谱体例与内容大致相同,由谱名、谱序、凡例、族规、世系等部分组成,还有五服图、字辈谱等。”王月群说,《贺氏家谱》共1000多页,最早的为贺宾续修,距今已有425年历史,家谱大量记载当时的地理、环境、地价等,对研究明清时期的人文、民俗、气候等有极高的价值。
· 河北广宗发现明代《贺氏家谱》手抄孤本 距今425年
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贺家庄一户贺姓村民家中发现明代万历年间《贺氏家谱》手抄孤本。河北省广宗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王月群说,这部家谱确系古迹,修于明代万历庚寅(1590年)夏,距今已有425年。“贺谱”共分为五册,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均为线装手抄本,民国时期的家谱保存比较完整,封面主色调为蓝色,书名处以红纸做底,分别写有“贺氏家谱”“民国十三年重修”等。河北省邢台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谷华池介绍说:“贺氏家谱与其他姓氏的家谱体例与内容大致相同,由谱名、谱序、凡例、族规、世系等部分组成,还有五服图、字辈谱等。”王月群说,《贺氏家谱》共1000多页,最早的为贺宾续修,距今已有425年历史,家谱大量记载当时的地理、环境、地价等,对研究明清时期的人文、民俗、气候等有极高的价值。来源:新华网
· 河北广宗发现明代《贺氏家谱》手抄孤本 距今425年
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贺家庄一户贺姓村民家中发现明代万历年间《贺氏家谱》手抄孤本。河北省广宗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王月群说,这部家谱确系古迹,修于明代万历庚寅(1590年)夏,距今已有425年。“贺谱”共分为五册,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均为线装手抄本,民国时期的家谱保存比较完整,封面主色调为蓝色,书名处以红纸做底,分别写有“贺氏家谱”“民国十三年重修”等。河北省邢台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谷华池介绍说:“贺氏家谱与其他姓氏的家谱体例与内容大致相同,由谱名、谱序、凡例、族规、世系等部分组成,还有五服图、字辈谱等。”王月群说,《贺氏家谱》共1000多页,最早的为贺宾续修,距今已有425年历史,家谱大量记载当时的地理、环境、地价等,对研究明清时期的人文、民俗、气候等有极高的价值。来源:新华网
· 河北广宗发现明代《贺氏家谱》手抄孤本 距今425年
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贺家庄一户贺姓村民家中发现明代万历年间《贺氏家谱》手抄孤本。河北省广宗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王月群说,这部家谱确系古迹,修于明代万历庚寅(1590年)夏,距今已有425年。“贺谱”共分为五册,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均为线装手抄本,民国时期的家谱保存比较完整,封面主色调为蓝色,书名处以红纸做底,分别写有“贺氏家谱”“民国十三年重修”等。河北省邢台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谷华池介绍说:“贺氏家谱与其他姓氏的家谱体例与内容大致相同,由谱名、谱序、凡例、族规、世系等部分组成,还有五服图、字辈谱等。”王月群说,《贺氏家谱》共1000多页,最早的为贺宾续修,距今已有425年历史,家谱大量记载当时的地理、环境、地价等,对研究明清时期的人文、民俗、气候等有极高的价值。来源:新华网相关新闻
· 河北广宗发现明代《贺氏家谱》手抄孤本 距今425年
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贺家庄一户贺姓村民家中发现明代万历年间《贺氏家谱》手抄孤本。河北省广宗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王月群说,这部家谱确系古迹,修于明代万历庚寅(1590年)夏,距今已有425年。“贺谱”共分为五册,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均为线装手抄本,民国时期的家谱保存比较完整,封面主色调为蓝色,书名处以红纸做底,分别写有“贺氏家谱”“民国十三年重修”等。河北省邢台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谷华池介绍说:“贺氏家谱与其他姓氏的家谱体例与内容大致相同,由谱名、谱序、凡例、族规、世系等部分组成,还有五服图、字辈谱等。”王月群说,《贺氏家谱》共1000多页,最早的为贺宾续修,距今已有425年历史,家谱大量记载当时的地理、环境、地价等,对研究明清时期的人文、民俗、气候等有极高的价值。来源:新华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