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这些家教家风对联,越早知道越好!

2018-10-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24
转发:0
评论:0
这些家教家风对联,越早知道越好!,教育读书篇 01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

教育读书篇

 

01

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

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

 

这是明朝徐渭晚年撰写的家教奇联。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上联说,少年时期正是读书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下联说,年纪大了,懂得读书的重要,可是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

 

珍惜时间,趁早好好读书,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

 

02

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

油盐休浪费,勤俭持家。

 

作家老舍给女儿写的对联:劳逸结合,勤俭持家。

 

 

03

读书好练武好,学好更好;

创业难当权难,知难不难。

 

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cōng)幼时很贪玩,不爱读书。他的父亲兴献王将他关在书房里,罚他每天抄100遍这副家教对联。

 

朱厚熜整整抄了100天,终于悟出了父亲的苦心,跑到父亲面前跪下请罪。从此以后用功读书,并把这副对联挂在书房里作为座右铭。

 

04

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这副对联是清代郑板桥撰写。他希望子女要精读一些好书,做一个像新竹那样蓬勃向上、虚心而耿直的人。

 

 

少走弯路篇

 

01

爱惜精神,留此身担当宇宙;

蹉跎风月,将何日报答君亲。

 

明代进士孙升,官至礼部尚书。他的三个儿子却坐享荣华富贵,沉迷酒色,不学无术。孙夫人思来想去,特地手书此联悬于正堂。

 

上联是期望,下联是警告,意在劝告儿子不要浪费精神,虚度光阴。要以担当天下为己任,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

 

她的三个误入歧途的儿子在这副堂联的鞭策下,终于有所悔悟,改邪归正。

 

 

02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自明末清初朱柏庐所著《朱子家训》,强调人要懂得惜福,不要奢侈浪费。

 

 

03

富贵无常,尔小子勿忘贫贱;

圣贤可学,我清门但读诗书。

 

清代诗人蒋心余撰写的教子联。他将这幅对联挂在祖宗牌位两旁,希望子孙永远记住。

 

04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清代林则徐训子联。他对子女“薄钱财而重德才”的教育思想可谓光耀于世。

 

 

修身之道篇

 

01

欲除烦恼须无我;

历尽艰难好做人。

 

1924年,冯玉祥送别儿子出国留学时,送给儿子这副对联。

 

“无我”,也就是没有妄求自然少了烦恼;“历尽艰难”,固然是艰苦的生活,但是艰苦的生活能磨练人的意志,提高人的能力。

 

正如李嘉诚说:“男子汉第一是能吃苦,第二是会吃苦”,只有吃苦耐劳才能苦尽甘来。

 

02

宁为真白丁;

不做假秀才。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蹉跎悔歧路,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1940年夏,教育家陶行知的儿子陶绍光,背着父亲向育才学校的校长索取一张文凭。

 

陶行知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转撰写此联:“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教育儿子不要弄虚作假,而应该踏踏实实地做人。

 

 

03

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陶行知撰写的此联,不失为家教的劝世箴言。

 

04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弗为。

 

作家冰心的祖父撰写此联时说:有些东西,比如衣食住行的物质享受,应当知足;而在追求知识学问和修身养性上,就应当不知足。

 

对于应当做的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事,就要勇往直前去做,而对那些违背道义的事,就坚决不做。

 

历经岁月淘沙,早读早受益的对联。

 

认真体会,我们就能够从中吸取营养,发现生活的真谛,感受生活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人生有两句老话,尽量别去违背,越早知道越好!
以前听人说过一句话,马路上的果子长的再好看,也别去吃。据说是因为好吃的果子都已经让人给收走了,剩下的要么又苦又涩,要么对人体有害。这种说法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庄子》有句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直挺挺的栋梁之才,总会被人早早的砍掉。水质甘甜的井,则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使用,直至用到枯竭。做人也一样,枪打出头鸟,刀砍地头蛇。越是锋芒毕露的人,越容易遭人忌恨。西汉时期,萧何用计诛杀韩信之后,刘邦不仅他封了相国这样的大官,还派了五百多人前去当他的私人护卫。人逢喜事精神爽,萧何得了这么大赏赐非常开心,每天都有很多宾客到他家里贺喜,只有一个叫召平前来吊丧。根据《汉书》记载: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於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萧何位列相国,已经到了几乎无可封赏的地步,城中百姓对他也很敬服深的人心。经人提醒后,他很快就醒悟...
· 荆氏家风与家教
荆氏家风与家教-------从明清皇帝的赐碑说起在山西临猗,县图书馆馆长荆富奎带我看了一块石碑,竟然是明万历皇帝给荆州俊夫人的诰命,三次诰命同铭刻于一块石碑上,从上到下的三个“制诰之宝”的大印,气魄非常。可惜的是上面二个诰命文字还清楚,最下面有些残了。从上而下读:万历三十年二月二十九日,封其夫人郭氏为淑人,“柔贞秉德淑贤为仪恩封为淑人”,下面是万历二十八年三月十九日,封其因”慧迪闺!⑾推胧啃校激励警三,……封为恭人。”再下面的第三道赐封,因石残看不见了。石碑铭刻按时间顺序,下面的为起始,上面的为最高。从网上查,洪武二十六年,重定命封赠职级“凡文官,应封赠祖父母、父母妻室者,照依钦定资格……正、从一品曾祖母、祖母、母、妻各封蛞黄贩蛉耍徽、从二品祖母、母、妻各封赠二品夫人;正、从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赠淑人;正、从四品母、妻各封赠恭人;正、从五品祖母、母、妻各封赠易人;正、从六品母、妻各封赠安人...
· 翁氏家风家教登陆央视
本报讯(记者袁鼎)常熟翁同纪念馆王忠良馆长、翁氏后人翁以钧先生日前赴北京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录制《我有传家宝》节目。节目内容主要以常熟翁氏家族的家风、家教为主线,透过传世的翁氏文献、档案和书法作品等,讲述在传承和守望中――翁氏“读书为善”的治家理念、“端人正士”的品格操守和“以史为鉴”的精神坚守。常熟翁氏的家族现象、文化现象,世所罕见,其历久弥远的家教家风更是难得的文化遗泽。翁氏家族以“诗书”传家,读书尤重读“史”,以期在历史汲取经验教训;同时也勤于著作,留下了丰富的家藏文献资料,其中内含的大量家教题材,是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后世学习借鉴。据悉,翁同纪念馆作为“家风家教”传承教育基地,在传承和弘扬翁氏家训家教中的值得推崇的修身、齐家之道,发挥其在当代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等方面不断探索,着力打造翁馆“家风家教”社教品牌。目前已通过家风家教参观,开展以家风家教为主题的...
· 对联传家风
我家堂屋正中央常年挂着一副中堂,无论中堂换成了老虎、竹林,还是凌雪腊梅,中堂两旁的对联都从来没有换过,上面龙飞凤舞地书写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联因年代久远颜色变得暗哑发黄,但是保存得相当精心,没有一点损伤。对联上的话经常在我的舌边萦绕,却不敢大声念出来,因为我祖父的学名就叫学海。这副对联是他在世时亲笔写下的,作为我家的家风家训高悬于此,为的就是时刻鞭策着后人。曾祖父给祖父起了这么个名字,其中的寓意也不言而喻。祖父从小书读得有模有样,再大些去了洋学堂,后来他被聘到铁路设计院工作。那时候父亲已经十来岁了,长期在祖父的熏陶下学习也有板有眼。农忙的时候,父亲白天帮祖母干活,到了夜间,就把煤油灯压得暗暗的,坐在炕沿上看书。他谨记着祖父的教诲,无论农活儿多么忙,都不能把功课落下。父亲的学识使得他做人豁达明理,胸襟开阔,见识高远,村子里有个大小事情也都喜欢找父亲讨主意。那时候家里条件本不富...
· 从三苏祠看家风家教的重要性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三苏祠是北宋年间的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整个祠堂坐落在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上,“三分水,两分竹”,有“祠在水中央”一说。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