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趣说“王氏”

2018-09-1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257
转发:0
评论:0
趣说“王氏”, 接着上一期“趣说李氏”本期给大家讲讲另一个大姓“王氏” 第二期趣说王氏 族谱网

 

接着上一期“趣说李氏”

本期给大家讲讲另一个大姓

“王氏”

 

第二期

趣说王氏

 

族谱网出品

 

01

地位自古很尊贵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

三横代表天、地、人

一竖贯通天、地、人

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哲学意义

上古时期的夏、商、周

最高统治者都被称为“王”

“王”姓之后的来源也与其有关

“王”姓主要源自姬姓

部分源自子姓、妫姓

更有少数民族改姓

 

02

最早源自于子姓

 

传说在商朝末年

纣王荒淫无道

比干多次犯颜上谏

反遭到纣王杀害

其子孙因为是王子的后裔

所以就以“王”为姓

被称为“子姓王氏”

子姓王氏的历史至今已经有约3100年了

期间子姓王氏一直居住在河南地区

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

后来散播到了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03

最早源自于子姓

 

据不完全统计

90%的王姓来源于周朝的王族

根据史书记载

周室天下传到东周第11代周灵王时

立姬晋为太子

太子晋,字子乔

幼年便很有德行又聪明博学

十四五岁就辅佐治理天下

 

当时连降大雨,谷水和洛水猛涨

马上就要冲毁岸边的王宫了

周灵王想要填土筑坝阻挡水患

太子晋认为这样会淹没百姓庄稼引起民怨

想要阻止父王的做法

结果周灵王大怒贬他为平民流落民间

据说后来太子晋反而得道成仙了

在现在的洛阳缑山和浙江天台山

都有其得道飞仙的遗址

当时太子晋的儿子宗敬也博学多才

自司徒职位退休后居住在太原

因为他是王族后裔便称其为“王家”

从此这支族人就以“王”为姓

 

04

妫姓改王氏

 

相传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

传至公子完

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

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

史称“田氏代齐”

齐被灭后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为“王”

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

桓改姓为王氏,

田建之孙名田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

后项羽为刘邦所败,田安也失去了王位

而子孙为了纪念从此便改姓王氏

两汉之际的新朝皇帝王莽、魏晋隋唐时期的北海王氏、陈留王氏等等,都出自这支王姓

 

05

少数民族的改姓和当权者的赐姓

 

    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的血液,这些少数民族王姓随着时间同化为汉族王姓。我国北方地区多王姓与北方民族改用汉姓时优先使用王姓有密切关系。

    同时赐姓和汉人改姓的情况也很多,例如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政权,赐三十二刘姓官员为王姓,后来王莽新朝灭亡,刘氏宗族认为他们弃祖附莽,禁止他们恢复刘氏,虽然很多历史上自行恢复了刘姓,但还是不少人沿用至今。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寻找你的宗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传说趣闻—药王袍
北方有一种美丽的菊花:花瓣正面鲜红色,背面金黄色,名叫“药王袍”。人们常想知道,它为什么叫这名字呢?另外,耀县五台山药工庙孙思邈坐像旁,曾有过这样一尊立像:眼睛活象两只铜铃铛,面孔黑得好象墨一样,身着铠甲,手执铁鞭,威风凛凛。他不是别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尉迟敬德。人们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战功累累的大将竟然给一位民间医人站班听用?要弄清楚这两件事,得从唐太宗谈起。唐太宗当上皇帝不久,皇后因为难产,生命有危险,亏得孙思邈精通妇科,手到病除,使皇后顺利生产了。唐太宗高兴得半晌合不住嘴巴,准备把孙思邈留在长安,专给皇亲看病。心想,这该是对他的重用吧!于是,召见了孙思邈,对他说:“你救了皇后的命,功劳不小。朕想赐给你长安城里的一院房子和一万两黄金,你看如何?”孙思邈说:“陛下的圣恩,我十分感激。但我是乡下郎中,用不着这些东西。”唐太宗奇怪了:“那么,你到底想要什么赏赐?”“只要一件,不过,我担心陛下不会...
· 秦陇文化—传说趣闻—禹王锁蛟
传说龙门山原先是一条阻挡黄河入海的恶龙。这恶龙有个最小的龙儿,叫做“蛟”。别看蛟小得象条七寸蛇,可魔力大得能掀起平地三重浪。恶龙挡河的时间,蛟就常常盘在洪水头上,使大水象猛兽一样吞没田地,伤害人畜。黎民百姓早就对恶龙、恶蛟恨之入骨,人们一见发大水,就知道又是蛟在作怪了。至今韩城人把遍地洪水还叫“平地起蛟”。禹王凿龙门那当儿,把那条恶龙拦腰斩断了。恶龙临断气时,唤来了它那恶贯满盈的“蛟儿”,要它毁坏黄河河岸,叫洪水再次泛滥成灾,使禹王治水大业前功尽弃。蛟领会了龙父的恶意,暗藏在黄河滩的马蔺草中,伺机兴风作浪。六月到了,黄河又发大水。只见那黄浪滚滚触龙门,奔流到海不复回。突然间,河水掀起几丈高的滔滔巨浪,浪头却不再前进。本来由北向南流的河水竟然向东西两岸横冲直闯,直冲得岸边的高土崖大块大块地向下倒塌,一片片良田,一个个村庄直崩到黄河水里,人畜死伤,不计其数,父老兄弟,叫苦连天.同百姓患难与共的...
· 秦陇文化—传说趣闻—禹王庙前的檐檩
司马坡下的的禹王庙,有一根大得惊人的前檐檩,为禹王庙添了宏伟壮观的景象。据说夏禹开凿龙门的时候,玉帝为了不阻碍工程进展,不让雷公击鼓,不许雨师降水。禹王喜逢晴天,日夜不停地起石开漕。偏偏到了五黄六月,骄阳似火,禹王穿着草鞋,站在山石上竟如立在热鍪上一般。那些民工们一双赤足,被烫得脱了一层皮。这事儿风快地传给了舜帝。舜立即筑台祭天,乞求天公为大禹降雨消伏。玉帝就命雷公击天鼓,雨师降大雨。雷公性子急躁,立时猛击天鼓三声。雨师正要布云降雨,已升天的尧王赶忙参议说:“若降大雨,山洪暴发,凿山就得停工,那巨龙就有喘息的机会。”雨师听言,随即来了个“轰雷大,雨点小”,三声干雷倒把龙门山石炸开了一条缝。禹王发现石缝,喜出望外,命人担土灌水,并亲自栽上了一棵小树,众人称为禹树。山神被禹王的精神所感动。他集全山的精气,使小树一夜之间长成树身如柱、绿荫如伞的大树。禹王就让民工们轮流到树下乘凉。众人深感禹王爱民...
· 秦陇文化—传说趣闻—尸毗王清凉参禅
很早以前,清凉山上来了一位高僧,法名唤作尸毗。这一天风和日丽,尸毗向众僧讲解佛经后,盘腿打坐在蒲团上。忽然传来“救命”的呼叫声,尸毗双目微启,只见一只恶鹰紧紧抓住一只小白鸽。小白鸽拼命一挣,跌落在尸毗坐的蒲团旁边。浑身羽毛紊乱,血肉淋漓。那只恶鹰,仍然盘旋在尸毗头顶,不肯离去。尸毗不由得善念萌生,用利刀割下胸前一块肌肉,顺手一掷,抛向空中,恶鹰得食,飞落印月亭旁吃完那块肉就飞走了(后将此岩叫鹫峰岭,岭下之泉叫鹫峰泉)。尸毗托起小白鸽,来到山下的延河边,撩水白鸽伤口和自己裸露的筋骨。洗罢,他又来到山麓一处的清泉旁。这泉水从石罅中流出,晶莹可爱。尸毗口念经文,又将白鸽和自己伤口轻拭一遍,眨眼之间,肌肤萌生,立即结痂,完好如初。第二天清早,当尸毗又来到半山岩石上入定打坐时,只见那只恶鹰又盘旋于头顶。尸毗好生诧异,心想可是又欲我施肤?只见恶鹰在地上一滚,变为一个罗汉,面向尸毗,叩拜不止,说道:“昨...
· 趣说匾额文化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中国的古建筑上,多缀有匾额。匾额以其多变的式样、高艺术化的书法艺术,与雄伟壮观的建筑相互辉映,和谐统一,成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匾额讲究的是内容的意境及文采,它集中表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封建社会,那些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政治规范政绩显著者,多被赏以匾额,称“扁表”。《后汉书·百官志》里说:“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获得官府或百姓的扁表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其中不乏对真正维护民族利益,为民伸张正义之人的表彰,如岳王庙的“还我河山”匾,老百姓赠给海瑞的“海青天”匾。但更多的是维护封建伦理的匾额,对如众多烈女节妇、官宦人家的表彰,对恪守封建伦常、政治规范起警策、训诫和宣传作用,如《红楼梦》里先皇御笔的“慎终追远”。古代还有一类官匾,是官员为表白为官初衷和抱负,喜用悬金匾形式昭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