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传统文化传承,为何要祭拜先祖?

2018-04-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76
转发:0
评论:0
传统文化传承,为何要祭拜先祖?,     祖先既可以被尊为神,也可以被称为鬼,神与鬼之间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祖

         祖先既可以被尊为神,也可以被称为鬼,神与鬼之间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正是为了表达子孙的感恩与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岁至中元祭祖先,皓轮寄泪化冥钱。”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中元节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祖先这个概念我们并不陌生,它是中国传统农业宗法社会的产物,而且一直在民间的族谱、神主牌、墓碑、祭祀活动以及人们的思想里延续至今。

         对祖先的祭祀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这个观念的产生和灵魂信仰有关。原始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灭,灵魂具有自然精灵那样的超自然力量,能够保护本氏族成员,因此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就出现了祖先崇拜。直到今天,祖先崇拜仍是重要的民间信仰,每逢岁末、清明、中元,人们都要举行祠祭、墓祭、家祭来祭祀祖先,以表达对祖先养育之恩的缅怀,同时又祈望祖先能庇佑子孙,福荫后代。

“祖先神”

 

         在古人的观念里,祖先不仅是与自己具有血缘传承关系的先人,同时祖先灵魂不灭,常常具有超人的能力,令人依赖或者畏惧。就这样,在很早的时候,祖先观念便与鬼神观念相结合,发展出“祖先神”和“祖先鬼”的观念,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念起源很早。这些列入国祀的“祖先神”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但是作为传说中重要的氏族英雄,成为超越氏族的远世共祖而被祭祀,如有虞氏和夏后氏禘祀的黄帝,及商族和周族禘祀的喾。

         另一类是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传说中的氏族英雄,如有虞氏崇拜的尧和颛顼,夏后氏崇拜的鲧和颛顼,商人崇拜的冥和契,周人崇拜的稷。出于确立政治权威的考虑,虞夏商周各王朝纷纷将这些祖先升格为神,且列入最高级别的国家祀典。另外,普通人的祖先要想从祖先升格成为“祖先神”,必须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家族做出过巨大贡献。

         在古徽州,今天的安徽省南部、江西婺源一带,大小村落中建有很多“汪王庙”、“汪王祠”,里面供奉着“汪公大帝”、“花朝老爷”,每年举行大型迎神赛会“花朝会”、“抬汪公”等民俗活动,这位神灵姓汪名华,隋末唐初人。隋末天下大乱,汪华为保境安民,起兵统领了歙、宣、杭、饶、睦、婺六州,建立吴国,自称吴王。在境内实施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十余载。后来为了促进华夏一统,主动放弃王位,“奉表归唐”,被封为“越国公”。当地俗语云“十姓九汪”。汪家人多,又重祭祖,而且当地人也感恩汪华保境安民的历史功绩,纷纷为他修祠堂,供香火,渐渐地,汪华成了一位远近闻名的“祖先神”。

         在浙江文成,有一座很出名的“刘基庙”,又称“诚意伯庙”,里面供奉着明朝军师刘伯温。对刘家人来说,他们的祖先是大明朝的第一谋臣,为大明朝开疆扩土立下了汗马功劳。民谚云: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师诸葛亮,后世军师刘伯温。就这样,刘伯温不断被神化,直至成为一个通天彻地、撒豆成兵的仙人。刘伯温去世后,家人奉旨建了“刘基庙”进行供奉,每年正月初一、六月十五还要举行隆重的“太公祭”祭祀活动。平日里,庙里也是香火不断,人们有什么大事小情都要来拜拜太公,求他保佑,让自己如愿以偿。

 

         普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祖先当作神明来崇拜,这与他们的神明崇拜观念密切相关,事实上,祖先与“祖先神”不同。祖先在生前是凡人,而“祖先神”则是超人。人们对祖先的祭祀,目的是要他荫庇子孙,使宗族兴旺,事业发达。而对“祖先神”的崇拜,除了希望他荫庇子孙外,更重要的是祈盼他能保境安民、捍患御灾。同时,“祖先神”也具有惩罚降祸的能力,但绝不会无缘无故祸害自己的子孙后代,除非子孙对祖先不敬,或者做出违反族规国法的事,才会受到“祖先神”的惩罚。

 

“祖先鬼”

         很多时候,祖先直接被称为鬼。

         人死后统称为鬼,但不包括那些有资格进入宗庙的祖先。《礼记·祭法》王有七庙,分别祭祀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和始祖,这些人每个月都要祭祀。另外,高祖的父亲和祖父,每季度祭祀一次即可,高祖的曾祖和高祖无庙,有坛和墠,有所祈祷时进行祭祀,没有祈祷就不祭祀。比坛墠受祭祖先更远的祖先,就叫做鬼了。按照古代礼制,在王以下,诸侯、大夫、适士、官师所能祭祀的祖先数量依次递减,直至“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庶人庶士的祖先全部都是鬼。

         称呼祖先为“祖先鬼”,有时是为了凸显对祖先的敬畏。海南黎族是一个信仰鬼的民族,他们认为人死后会变成鬼,其中“祖先鬼”是最大的鬼,会主宰子孙的生活和命运,子孙稍有不敬,得罪了它,它就可能作祟于人,让子孙遭殃,这时必须请“道公”、“娘母”或老人来“做鬼”祈求“祖先鬼”原谅,并保佑后代平安。

         在日常生活中,每逢祭祀性节日,对“祖先鬼”的祭祀也要特别隆重。“祖先鬼”包括三种:

         一种是“大祖先”,指始祖、二世祖和三世祖,祭祀时要用牛祭祀,故称“吃牛祖先”。

         二是“中祖先”,通常指家族祖先,祭祀时用猪,故称“吃猪祖先”。

         三是“小祖先”,指个体家庭的祖先,称“公爷”,是已故的祖父、父亲,祭祀时用狗或者鸡,称“吃狗祖先”、“吃鸡祖先”。

         同时,由于“祖先鬼”爱作祟害人,使人生病,平日生活中严禁说出祖先的名字。一旦说了祖先名字,就会把“祖先鬼”招引出来作祟害人。鉴于这种情况,在黎族生活中,一年四季都忌讳说出祖先的名字。如果故意说出别人祖先的名字,就是一种蓄意陷害,严重时可能引起群殴、械斗。

 

         在另外一些地方,人们相信祖先是鬼,但和别的孤魂野鬼、恶鬼、厉鬼不同。

         祖先是家鬼、好鬼,不仅不会作祟害人,还能保护家人不受伤害。

         谢宗玉在《鬼节扶乩》中讲述了一个七月十五的故事。故事说七月十五阴司放假,鬼像洪水一样涌入人间,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鬼,实在让人害怕。人们都担心被恶鬼伤害,但事实不会的,家鬼会保护大家。

         “母亲说,家鬼本来是斗不过恶鬼的。但家鬼每天有后人给他们供饭烧纸,将它们养得精气神都足足的,恶鬼饿着肚子跟它们打架,自然就打不赢。”

         家鬼能保护家人,但是家鬼也有脾气,要好好对待:“母亲做好一桌上等的饭菜,洗手焚香,把所有的门窗打开,口里念念有词,大概是请自家的祖先上席。母亲做这些的时候,我、父亲、小妹就神色紧张地靠墙站着,一动也不敢动,以免和祖先撞个满怀。祖先在世时一个个脾气都好,可不知做了鬼后性情是不是变了?就怕它们为一点小事见怪,拂袖而去,那我们家的夜晚就无鬼照看了。”

         祖先除了被称为“祖先神”、“祖先鬼”外,有时还鬼神并称,《孝经·感应》载:“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唐玄宗注曰:“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 《礼记》中也记载:“夫宗庙,鬼神所居。”这里用鬼神泛指一切祖先的灵魂。祖先既可以被尊为神,也可以被称为鬼,神与鬼之间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正是为了表达子孙的感恩与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仪式种类,各个宗族祭祀的名目纷繁,日期不一,习惯不同,程序有简有繁,为各家族族规所制约。清明前二三日,合族扫墓,祭始祖,各房祭本房始祖,各家祭祖,冬至日祭于祠堂。

         古人秋祭曰“尝”,冬祭曰“烝”,清明和冬至,“清明祭先祖引:考宋程氏伊川用法,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其义备矣。” 这是常规的祭祀,还有特殊的祭祀活动,如,宗祠修缮竣工举行祭祀,族谱编修出版分发时举行祭祀,还要扛着谱箱沿着村干道“游谱”。有的族谱专门设立祭仪章节(或分卷或条目),称为“省牲仪式”“祭祀仪注”、“办祭条例”“冬至祭仪”等等,详细规定祭仪程序和供品种类数量,祭具筹备等,祭祖仪式包括祭礼、供品、主祭人,祭品分配等内容。

         祭祖是宗族的重大活动,由族长或本族任干部有威望的长者主持。迁播各地的支系或分支系派代表参祭,都很讲究礼仪,按长幼次序列队进场。

         祭祖的前一天,就需布置好祭堂。宰杀猪羊也需于前一天下午或晚上进行。祭祖的当天早晨,全猪全羊上架,五牲祭品、糖果馔盒、饭羹茶酒等各种祭品整齐置于供桌之上,前来参加祭祖的男姓子孙后代,衣冠整齐、彬彬有礼地前采参祭。

         祭祀开始之前要在祠堂前响三门铳脚地炮。 祭祖神台正中一般必摆放一个大猪头,一侧摆着一只全羊(当今以灌肠一盆染红代替),作为祭品,一侧摆着吉祥水果。

         祭献礼仪由司仪唱起鼓、放鞭炮、奏乐,接着由司仪唱“盥洗”(洗脸洗手),引祭者导引主祭盥洗毕复位,又根据司仪唱礼“上香”,引祭者再把主祭导引至供案前上香、酹酒降神(请出神主,有的地方请道士念经请神和引导祭祀)、献茶、献毛血、献宝帛(元宝钱纸—类)。包括上香、读祝文、奉献饭羹、奉茶、献帛、献酒、献馔盒、献胙肉、献嘏辞 (福辞)、焚祝文、辞神叩拜等。

         整个祭祀仪式,都是司仪先唱礼,然后由引祭者导引,主祭再按唱礼内容,完成相关奉祀礼仪。主祭在奉行各项祭拜礼仪时,都要跪下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参祭的所有人员则在听读祭文和“饮福受胙”  (胙,祭祀时供的肉)仪式时跪下,至最后“辞神鞠躬拜”也要跟主祭一样三叩首。祭文由道士或有文化的本族长辈(准祭)宣读。有的姓氏祭祖时还要朗读族规家训,教诲子孙。有的地方在焚帛烧钱纸时,主祭要在神前献上一杯酒,然后由礼生送至焚帛处,将酒酹在上面,酹时将酒滴成一“心”字,以示祭者献上钱帛之虔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什么要祭拜祖先?
祭拜祖先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祭拜祖先是表达对先祖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的一种方式。人们认为,祖先们为家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辛勤努力和付出才奠定了家族的基业。通过祭拜,后代向祖先表示敬意,并感激他们为家族所做出的贡献。从考古等资料可以得知,中国人注重祭祀的传统非常的悠久,氏族时代就已经开始,在商朝,祭祀更是成为国家大事。如今留下的甲骨文中,大部分都是祭祀卜辞。古人非常热衷于祭祀,新皇帝登基,会举行祭天地,祭祖宗。普通人婚庆,也会祭告祖宗。祭祖也是一种寻根的行为。在祭拜过程中,人们会回顾家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自己的根源和家族文化。这种对根的追寻和认同有助于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后人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家族的文化传统。此外,祭拜祖先还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恭敬心和不忘本的精神。在祭祖仪式中,人们需要保持肃穆和虔诚的态度,这有助于提升个人的道德修...
· 白营南阳堂祭拜先祖
中国白氏宗亲会执行会长白剑,顾问白坤堂,秘书长白伟,副秘书长白文伟,白万峰等一行五人,前往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瓦店镇白营白氏南阳堂堂址寻根问祖,祭拜先祖,并赠送白氏先祖七贤像,并与白营白氏宗亲合影留念。中国白氏宗亲会执行会长白剑为白氏南阳堂堂址白营白氏后裔讲话,并赠送(白居易家谱)等白氏资料,受到白营白氏宗亲代表的赞扬。白营南阳堂后裔宗亲代表对中国白氏宗亲会执行会长白剑等一行五人到白营寻根问祖,表示热列欢迎。
· 赵杨两姓联合祭拜先祖
赵家天子杨家将的传说,小时候就耳濡目染,这次河南之行,有幸到了这传说中的风水宝地一游,还与杨家的后人一起对赵家和杨家的先祖进行祭奠。这是赵杨两姓企业家的车队,据说他们每年都会一起都去犀牛望月祭拜,已经是第六次了。到了目的地一看,小浪底?这就是传说的风水宝地?总会副会长赵润洪,穿着黑大衣,戴着墨镜,我笑他是上海滩来的。金牛投资集团董事长,赵巧林大哥,跟他一路爬到山顶,比我体力还好,汗吧!书法家赵善正,爬到山顶还不喘气,老当益壮。回头来想想,才发现,我少了一张照片,赵杨先祖的铜像没有拍到。有点遗憾,有机会让那里的赵姓宗亲发给我。这是一游客,本来不是参加祭祖活动的,一问这是赵姓和杨姓祭祖,她说是赵家的媳妇,也去对牌位鞠了三个躬。老太太快九十了,已经参加了六次,他的孙子照顾的很周到。当代的杨门女将中华赵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 农历三月三为何要祭拜祖先?
“三月三,生轩辕。”传说这一天正是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一天举行祭拜祖先、祈求福祉的仪式,以此表达对先人的尊敬与怀念。黄帝,少典之子,名轩辕,又被称为有熊氏,他的居所轩辕之丘,便是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轩辕丘,这里曾是古代有熊国的都城。传说黄帝在战胜炎帝后,将氏族的图腾改为集马面、蛇身、鹿角、鱼鳞于一身的龙图腾,这一改变不仅彰显了黄帝的权威,更使得龙成为了中华民族永恒的象征。为了纪念黄帝的丰功伟绩,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人们都会在黄帝故里举行盛大的拜祖活动。这些活动既是对黄帝的敬仰与纪念,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特别是在春秋时期,郑国的名相子产更是将这一民间活动推向了新的高度。他倡导并组织民众在三月三这一天登上具茨山(位于新郑,是黄帝活动的遗迹),共同朝拜轩辕黄帝。这一活动逐渐成为了民俗,并一直延续至今。农历三月三的拜祖活动,不仅是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更是对...
· 河源骆氏举行祭拜先祖活动
古人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大地,报天地覆载之德;祭祀祖先,报先辈养育庇佑之恩。在这春意萌动、风清雨润的时节,我们共同怀着一颗虔敬至诚的心,隆重祭奠我们的先祖,缅怀先祖的懿德,寄托我们的思祖之情。亲临此地,我们倍感先祖创业艰辛和家族文化的伟大!慎终追远,我们要感恩先祖一次次的远行、迁徙,让家族的血脉传承、繁衍和传播!遥寄哀思,我们虔诚感谢先祖,让我们拥有共同的文化基因的子孙从各地聚集、凝聚、团结一起,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谋家族兴盛大业!当今社会,时逢盛世!以传统的祭祀形式来缅怀先祖的同时,衷心希望我辈紧密团结起来,以全族利益为重,不分支系,精诚团结,族亲融合,互帮互助,共谋发展。衷心希望骆氏子孙继续传承薪火相传的“忠孝节义、冒险犯难、刻苦耐劳、团结互助”内黄精神,承前启后,再创辉煌!河源骆氏宗亲会自去年7月1日成立以来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活动安排,如圆满完成《广东省骆氏志》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