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为何要兴修“家谱”,这样有何意义?

2018-03-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254
转发:0
评论:0
为何要兴修“家谱”,这样有何意义?,    潮州洪氏说明其纂谱的旨要:“穷本溯源,敦宗睦族,将使尊卑不失序,昭穆不紊

潮州洪氏说明其纂谱的旨要:“穷本溯源,敦宗睦族,将使尊卑不失序,昭穆不紊乱,相亲相爱,团体固结,而立于社会优胜之地位。”并这样描绘族谱兴修之后的情形:“昭穆既序,则和气融融,团体固结,自兹以后,教育实业,农工商贾,以及社会上种种公益,必不仰助于他人,而自治备发,努力发展,凡为社会害,为家族羞者则谨饬戒省,使家族日有荣光。”

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京大学历史教授冯尔康认为,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根本。”

道光年间湘乡匡氏修谱,彭心鉴为之作序云:“三世不修谱不孝,士君子家藏谱帙,因时增修,此孝悌之心油然之所致也。”

古人观念以三十年为一世,三世将及百年。冯尔康说,宗族将定期修谱制定为族规,强制按期进行。所规定的期限,多在三世以内。因此大多期限都在30年~60年之间。

尊祖敬宗,从思想上“收族”

纂修族谱具有“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古时祖先将其高度概括为“敬宗收族”。“敬宗”当然是尊敬祖宗,“收族”除有不遗漏每一个族人的意思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全体族人之中形成一股向心力,团结全体族人,使大家处于同一价值观念之下。钱钟书的父亲、古文学家、教育家钱基博先生为上海倪王家族作谱,说明尊祖敬宗是为收族的道理:“人们血缘关系疏远后,相视如途人,其实当初共祖,悲夫,一人之身分而至于途人,势之所不能免,情之所甚不安也,敬故收族也。”

在冯尔康看来,今人血缘疏远了是必须承认也无法改变的事实,而修谱能团聚族人。另外,“族人的团结互助,强化组织,也使个人得到发展,成功地立足于社会,因此也提高了族人社会的竞争能力。”冯尔康说。

分清族人支派,明白亲疏关系

“族人聚居,整日相见,然而因为世代一远,难免有的人对各自的世系关系模糊了,不好称呼,也不知道如何相处,因此要靠修家谱来明确。”冯尔康谈道。

中国古代农村往往聚族而居,族人抬头不见低头见,谁和谁应当怎样称呼,人们需要怎样的交往,是不能弄错的,否则就乱了家族的伦理秩序,为此,要不断地修谱和续谱。

晚清一名监生李绥,曾于自家修谱之后感叹,一个家不仅不能没有家谱,而且不可不续,如果不续修,有谱也等于没谱,因为时间一长,族人就会不知宗族源流,不明个人的世次,不会慎重对待续嗣,不懂得回避尊长名讳,更不清楚族人的生卒,很可能出现同姓、同宗通姻的现象,最终“族人会相视为途人”。盐山刘德符家族因从未制作谱牒,但他们意识到祖先世派不清晰,必将“世系淹没,支派混淆,后人不知何所终”,“则支派之远近亲疏,染乱难明”,因此编修了家乘(家谱)。

有了相应的辈分称呼,族人间才会有亲人的感觉。即使在不再聚族而居的今天,也没有过时。冯尔康认为,“分清世派亲疏,是从古至今人们修谱的历久相沿的不变原因。”

修谱与否是家族兴衰的标志

“修谱是宗族凝聚力、组织能力、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能够修谱,是宗族有活力的表现,也是大族、望族的标识;族谱不能修,表明宗族缺乏凝聚力,缺少修谱的财力,便会落入小族的处境。”冯尔康指出。

武进庄学晦在《修谱序》中说,“世家大族之不可无谱也”。名门望族亦将家谱当作“传播祖宗光荣历史、激励子孙前进、光大家族”的载体。

苏州严氏家族认为“谱之义,述德行,重劝戒,励品节”,是用先人的品德业绩教育后人提高道德修养,家谱既然“足以辅助一族教化”,故“关系甚大”,作父兄的应以它训导子弟,造就人才,就可知家谱对于族人的裨益了。掖县赵氏纂谱,首列先人所得的制诰,次封荫、坊表,再将祖宗的传记、题赠、碑志、寿文、祭文、手书载入,“俾后生小子得所景仰”。家谱设置的卷目,以及收入的先人遗迹资料,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教育后人发扬光大祖先的业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何家谱中凡例一定要存在?其有何意义?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现如今很多人都在修谱,但是在修谱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即使家中有老谱,但是老谱的内容可能杂乱无章,就会导致修谱寸步难行。而究其根本,是因为在修谱的时候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凡例,那么为何家谱中凡例一定要存在?其有何意义?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图源自网络那么什么是凡例呢?在家谱文化中,凡例又被称之为谱例,其主要阐明族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而随着家谱内容的范围不断扩大,凡例的作用性也就越来越大了。毕竟凡例代表了它在编修家谱过程中所制定的编修规则,主要说明了家谱编修的指导思想,编修体例,篇章结构以及材料的选定等等内容。一般修谱的时候会将凡例放在谱首或者放在谱尾,凡例在不同的时期,其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像是古代,凡例主要就是确定入谱,然后剔除出家谱中的规则,而如今,家谱的凡例一般是用来确定编修家谱的轨迹,体例以及编修原则和家谱入谱的标准。因此编...
· 国兴修史,家兴修谱的传统
族谱的可信度国兴修史,家兴修谱。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任何家族修谱都是很盛大、慎重的事。因为这是关乎祖先、家族、后代的大事。一般是前人所作谱续班辈将尽,或家族分支繁茂等等原因,合修家谱、各续家谱。由族中德高望重的人发起,各支谱族长一起慎重议定后续班辈,同时把族中生老病死记录入谱。在过去,由于社会动荡兵祸不断、大部分人温饱安全尚不能全,何谈宗亲不离?正常情况下,随着家族人口兴旺、发枝开叶、各自繁衍,是正常情况。但大部分是被迫分散。比如:1)改朝换代、民族压迫,如南方客家人多源自洛阳、杭州口音混自开封...2)朝政强制移民,如山西洪洞大槐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3)屯军戍边,如云南的江宁府人、新疆的锡伯族人...4)家族分崩流离,如青海的土族源自鲜卑、闯关东、走西口...5)涉及姓氏变迁的家族分散逃难,如源自方姓的施於、源自司马的冯同、源自明姓的墙姓...等等...家谱的价值,不论从...
· 家谱传承多年,古人是如何兴修“家谱”的?
中国人重视家庭,重视家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家谱是影响人数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之一。保存完整的袁家沟家谱(资料图)最早的家谱--汉代以前记录王室贵族家谱只是人们最常用的说法。在某种意义上讲,家谱是人另一种意义上的“身份证”,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根据记载族群的范围与家谱属性的不同,较常见的名称还有宗谱、族谱、家乘、家牒等。广义地来说,记载家族世系的文字都可以叫家谱。司马迁在《史记》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的世系。对于这些世系的可靠性,尤其是夏商及以前各朝世系的可靠性,过去学术界是有怀疑的,而殷墟甲骨文的大量出土改变了学术界的怀疑,甲骨文的记载证实了《史记·殷本纪》中有关商王世系的记载是基本准确的。资料图然而,司马迁能够准确地记录这些世系,显然必须要有谱牒作为依据,否则的话,生活在汉代的司马迁很难对三代时期的世系做出准确的记载。从《史记》...
· 家谱中的字辈有何意义?
字辈,也称行辈、行弟、班辈、派语等。“家族中同辈人为了体现家族的血缘关系,通常起名称需要找一个共同用的字,不同辈分的共同用字排列起来就形成了这个家族用以明晰世系次弟的字辈”。“是一个血缘家族的记忆链,可以把家族的繁衍系统记忆几百年、几千年”。字辈的目的是为了家族内部分长幼高下,理顺世系次弟。字辈的产生不是与家谱同时产生的,在汉代有了一些苗头,出现了一些名家用字上反映出同辈关系的共同用字。隋唐时期在某些家族已出现了同辈人在取名时使用共同用字的现象。据徐建华研究,真正意义的字辈,是从宋代开始。宋代,家谱已经从皇室殿堂走进了民间千家万户,十分盛行,几乎家家户户有家谱。在阶级社会,字辈也同家谱一样,首先是皇室提倡,而后推广到民间。由于孔子的思想理论的影响,受到王室帝王的重视和封爵,所以,孔子家谱中的字辈是皇帝赐的。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三年,因孔子五十八代嫡孙孔公鉴袭封衍圣公时,朱元璋赐孔氏8个字的...
· 姑侄竟要共侍一夫?皇太极为何要这样做
根据史籍记载,清太宗皇太极有名号的后妃共有十五人,在这十五位后妃中,有七位来自蒙古草原。其中地位最为尊贵的“崇德五宫后妃”,全部是蒙古族女子,并且有两位是寡妇。那么,贵为天子的皇太极干吗娶俩寡妇呢?这不得不从清初的满蒙政治联姻说起。首先,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努尔哈赤的婚姻状况。努尔哈赤的妻妾见于史籍记载的共有十四人。这十四个人中,有七位妻妾的纳娶,是政治联盟的结果。而其余的妻妾,也大多来自不同的部落。从中可以看出,在统一女真部落的过程中,努尔哈赤的婚姻作为政治联盟的手段,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明万历五年,十九岁的努尔哈赤遵父母之命与佟佳氏成婚,开始自立门户。万历十二年吞并建州女真的栋鄂部、苏克素护河部后,先后纳庶妃钮祜禄氏、兆佳氏、伊尔根觉罗氏为妾。明末时期,建州女真异军突起,成为当时女真族最为强盛的三大部落之一,努尔哈赤的统一事业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期。同在三大部落之列的哈达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