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家谱中,乱认祖先、攀附名门:家谱也造假?
家谱被称作国史、方志的补充,不管是对于个人、家族还是社会来讲,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家谱的纂修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攀附名门、乱认祖先、杜撰伪冒……
家谱由“公谱”(由政府谱局审核的家谱)转为“私谱”(家族自编,无须审核确认的家谱)后,的确是“家自为说”,因而也出现了这类奇怪的现象。
杭州图书馆古籍特藏部仇家京曾专门分析研究过这类现象,在他看来,家谱中攀附与杜撰现象通常围绕世系人物展开,如恩荣录、世系图等,而伪托名人序跋也较为常见。
刻意粉饰和拔高
对家族人物及事件刻意粉饰和拔高。一是假借名人作序跋。在一些家谱序言中,有欧阳修、朱熹、苏洵、文天祥等人的序文。仔细分析,不少是从其他家谱搬来的,多谱比照,发现只是将主语改了一下。二是对先人的爵秩功绩夸大其事,刻意拔高,将虚衔写成实职,把捐纳当作功名。有的明明是举人,却写成进士,或“乡进士”。三是伪冒恩荣。有的族人考中进士,却说是 “恩赐”状元;有的祖宗没有功名,家谱却给安上个县令、进士、或“钦赐进士”。有了“谱记”后,对应的祖墓碑上即可刻上相应的“功名”了。
在为数众多的名人谱序中,有相当数量其实并非出于名人之手,而是编谱者的假托与伪造。
如民国《义门陈氏大同宗谱》收录了一篇朱熹的序文,署“龙图阁大学士朱熹晦庵氏拜书”,然而朱熹并未当过龙图阁大学士。这些伪托的名人谱序,往往会在年代、官职、称谓等处显现出假托的痕迹。
攀附名人、编造世系
攀附帝王名人,或帝王将相,或圣贤英雄,这是家谱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家谱中的攀附,是指把帝王名人立为该支族的“始祖”,以显示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实际上这些帝王名人与他们没有“半毛钱”关系。
历史上的大奸大恶之人如秦桧之流,家谱中根本没有他们的名字。如朱姓皆以朱熹为先,包氏皆拜包拯为祖,凡王氏者所称始祖,不曰派出琅琊,即曰支分太原,并溯源于周灵王太子晋。有的家谱甚至将前代的同姓名人一概网罗,都纳入本家族的世系之中。
如贵州《清河张氏宗谱》中,张良、张飞、张九龄、张载等历代名人都纳入世系之中,如此之多的簪笏蝉联的体面先祖,牵强附会,常令后人难以置信。
有学者指出,我国的姓氏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个姓氏在不断地迁徙繁衍中分化组合,加上历朝历代的民族大融合,姓氏上的血缘关系已经淡化,要想从血缘关系上找到当今的某个姓氏与远古的某个姓氏之间的联系是不可能的,所谓姓氏血缘中的“一脉相承”更多的只是象征意义。
错记误记,以讹传讹
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至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今天传世的所谓的“古谱”,一些是明代撰修的,而大多数则是清代和民国时期修编的。
由于古谱无据,参照无本,只能靠口口相传和族老的残存记忆与道听途说的信息来修谱,因而“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错记误记之事层出不穷。
此外,续修、新修的家谱,也存在各种问题。
一是国学史学修养不够,无法鉴别资料真伪,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以为同姓就会同源,忽略了民族融合中的姓氏融合,盲目归源归宗;三是对族人官员的职位变化没搞准确,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弄不清;四是掺杂了宗族“权力话语”角逐,谁主持修谱谁说了算,有的甚至把“有意见、不听话、不出钱或少出钱”的人的资料“舍去”或轻描淡写,反之则重笔浓墨。
时下,编修家谱迎来了一股小热潮,寻根问祖、梳理家脉、传承家族精神,这本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攀附“造假”、乱认祖先就有违家谱的本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