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体例的特征
家谱在著述体例上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递修的传承性。
所谓传,就是要把本家族中未上谱的人和事采录入谱,使之流传久远;所谓承,就是重修家谱时,要将老谱中的内容不折不扣地体现在新谱中。传和承互为前提,互为因果,有了前谱之传,才有后谱之承;失却后谱之承,前谱之传也就失去意义。国史、方志也为传世而作,但每朝每代的修史者,绝对没有必要照搬照抄前朝前代的内容。家谱则完全不同,不承前则传无所属,老谱是重修家谱的前提,没有老谱,重修就无从谈起。前则高、曾、祖、父,后则子、孙、玄、仍,前后相继,不离不弃,这就是家谱的传承性。
家谱的传承性,决定了家谱在版本上的一些特殊属性。普通图书,一旦成书之后,其内容一般不会有大变动。不同的版本,在内容上可能稍有区别,但不会有大的不同,八百年前的《史记》、《汉书》,和今天我们看到的没什么不同;八百年后的《史记》和《汉书》,其内容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异。而家谱则不同,同一题名的家谱,随着宗族的蕃衍,它需要先后相继,不断重修,其篇幅也会不断增加,只要与之相关的宗族还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它永远都是一部未竟之作。因此,题名相同而版本不同的一系列家谱,存在着明显的传承关系,理论上后者完全包含前者。
家谱的未竟性,虽然和期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其不同也是非常明显的。期刊虽然刊名不变,但不同期号的同一刊物所收录的文章肯定不同,后一期不可能完全重复前一期的内容。而重修的家谱,老谱内容必须照搬全录。
正因为家谱十分注重传承,重修家谱时,一般都要重印老谱,续上新谱,所以,解放之前,每次重修家谱,许多家族都要回收老谱,待新谱告竣后将老谱销毁。这一是预防新谱老谱可能因疏忽、校勘不慎而造成的内容上的牴牾,使后人不至于无所适从;再者,置之死地而后生,亦是警告谱事人员,对修谱要慎之又慎,否则,谬种流传,贻误千古,自己也就成了千古罪人。
2、行序的严密性
家谱作为史籍,它的主体是世系和世传。为了使世系和世传能够完全匹配,一一对应,古人发明了行序,使世系和世传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而避免了同一家族中不同的成员因名字相同而造成的紊乱。大家都知道,汉字总共虽有5万6千个左右,但除去两万多个异体字(《汉语大字典》所附之《异体字表》共收录异体字11900组,30000多个),以及那些形音义不适宜取名的,所剩的也就四五千个,而中国人的名字大都由三个字组成,即前一字为姓,后两字成名。采入家谱的人员姓既相同,家族一大,年长日久,同名在所难免,于是古人就想出了行序法,把同辈或异辈中姓名相同的不同成员区分开来。即从始祖开始,毎一代用一个不同的汉字表示,称行字(多数家族还规定了与毎个行字对应的起名字母,同辈之人,应冠以同一个起名字母,这样知名即知辈份);同辈之人,以出生年月之先后,给以序号。行字加序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排号。譬如某族第十代的行字是“光”,第十一代的行字是“大”,那么第十代第一个出生的排号即为光一,第二个为光二……;第十一代第一个出生的为大一,第二个为大二,依此类推。行序是家谱在编排体例上不同于其他史籍的一个重要特征,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家谱在编排中使用行序。毎一套完整的家谱,都有其独立的行序系统,任何一个排号都和家族中唯一的人相对应。行序在家谱中的作用就相当于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则,排号就相当于一个人的身份证号码,它是沟通世系和世传的桥梁。
3、文体的多样性
自宋代以后,家谱逐渐形成了其独特而严密的体例和程式。一般都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世系图,又有内系、外系之分。其中内系是嫡系,每人名下都有排号。若想知道谱中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即可了然。第二部分是世传,它以排号和世系图相关连。世传之中,同辈之人按行序大小排列,即按出生先后顺序排列,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婚配、子嗣、享年、卒期、谥号、葬所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百十字,短者十几字,是家谱的主体。第三部分为附录,不同的家谱可能稍有不同,但只要涉及同宗之人,一言一行皆可采入,政治、经济、文化无所不包。其文体则序跋书启、记传述略、诗词歌赋、赞序诰挽、哀诔志铭一应俱全,还附有宅图、肖像(现在的家谱大都改为照片)等等。其文体之复杂,不仅单纯的文学、学术类著难望项背,即便是国家、官家所修的正史、方志也望尘莫及。可见编修家谱是对各种文体和图表的综合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