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华传统美德之【家谱知识】讲解

2018-03-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76
转发:0
评论:0
中华传统美德之【家谱知识】讲解,一  家谱在族人心目中的地位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最受国人关注,影响人最多、影响时

  家谱在族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最受国人关注,影响人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大概非家谱莫属了。从遥远的三代到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帝王诸侯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还是目不识丁的乡野农夫,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还是世居乡间连县城都未曾履迹的山民,家谱都是他们心中无法释怀的牵挂。多少次,仓皇辞庙日,背井离乡的人们抛却了万贯家财,却怀揣着家谱不忍舍弃;多少次,肩负着父祖的乡愁夙愿,天涯浪子回到故土,寻寻觅觅,访求自己的根之所载-----家谱。家谱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让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对其视若珍宝?这是因为,“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认同感。

 

二、续修家谱的目的

1、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gu呱坠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个“名”就是人之本,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你的子孙也就是失去了根本。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2、清源、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源意识,使这个大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特别我亚圣孟氏,《孟子世家譜》已有140多年没有续修了,还有好多散宗孟氏,更谈不到自己是哪支哪派,所以这次“合全族之一统,集各支于一本”的家谱续修,意义重大,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3、教化、育人。儒家思想认为:“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君不行政,臣不司职,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用什么教育他们?家谱是很好的教材,引导后代族人当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家谱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祖,二是下对后人。先祖千辛万苦创业、育人,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 房屋?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文化,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能健康发展。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综上所述,修谱何用?简单回答就是:寻根留本,清缘备查,教化育人,承前启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华传统美德之公义
公义即公正的义理,是指人作事公道有义、不存私心,按正理而行。《荀子·修身篇》中言道:“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意思是说不要徇私偏好,应遵循古道(王道);也不要为非作歹,应走在正路上;这是说君子能够以公正的义理战胜自己的私欲。以此修身养性,树立美德。公义与私欲相敌对,大公无私的行为是公义的具体表现。春秋时,晋平公问祁黄羊谁可作南阳县令,祁黄羊推荐了自己的仇人解狐,认为此人最适合这个职位。晋平公采纳了祁黄羊的推荐,解狐上任后很有作为,受到人们的称许。又有一次晋平公叫祁黄羊举荐尉官,祁黄羊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祁午也非常称职,深受百姓爱戴。孔子十分赞赏祁黄羊,说他是个公正严明的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称得上是“大公无私”。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关乎公义的典故、成语比比皆是:天下为公、克己奉公、大公至正、廉洁奉公、铁面无私等等,每一个典故...
· 中华传统美德之立志
立志是指立下志愿,定下志向。《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千百年来,千万仁人志士无不是先立大志而后成大器,而凡夫俗子则只能碌碌无为,虚度年华。历史的见证告诉我们:人无志则不立。恭谦求进取,志当存高远!回顾历史,有所成就的名人都是从“志存高远”开始的。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立志撰写《三都赋》。陆机听了不禁拊掌而笑,说:像左思这样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赋》这样的宏篇巨著,简直是笑话,即使费力写成,也必定毫无价值。面对这样的羞辱,左思矢志不移,他曾多次拜访著作郎张载,广泛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依靠搜集的大量文献资料,花费十年心血,终于完成了《三都赋》。我们从左思身上学到了“人生需立志,坚需忍不拔”。在大千世界中,有的人庸庸碌碌,也有些人久经磨炼矢志不渝。立志的高与低,远与近,决定了你接下来的路能走多远。我们要明白,志...
· 中华传统美德之规矩
规矩指礼法、法度,一定的标准,出自《荀子·礼论》:“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俗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生活处处都要有规矩,每一样都离不开规矩的约束。《韩非子·饰邪》:“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天下之事,皆须规矩。”有了规矩,人才会有做人的底线和原则。在形形色色的欲望和诱惑下,作人的底线是支撑他永不倒下的铜墙铁壁。周亚夫是汉朝功勋卓著的将军。有一次汉文帝到周亚夫的军营犒劳将士,想直接进去,卫兵说:没有将军命令不能进入。等有了命令,卫兵又对文帝一行说:“将军有规定,在军营内不许策马奔驰。”于是,文帝等人就拉着缰绳前行,一进军营,看见周亚夫手执兵器对文帝拱手作揖说:“穿着盔甲的武士不能够下拜,请允许我以礼参见陛下。”文帝深受感动,称赞周亚夫军纪严明,恪尽职守,并传令重赏。淮南子曰:“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国家有法律法规,学校有校规校纪,社会有行为规范,乡村有村规民约,企业...
· 中华传统美德之厚道
厚道就是不刻薄,为人诚恳,待人宽容,古道热肠。就如汉朝贾谊在《过秦论》中以“宽厚而爱人”来评论战国时期有君子风度的人物,又如唐朝柳宗元在《柳河东集》中以“君子行厚而辞深”称赞为人敦厚、言辞朴实的人。厚道待人这种品德自古为社会所崇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北宋的韩琦是一代名臣,他待人宽厚,为将为相,辅佐三朝,得到了“朝迁清明,天下乐业”的好评。有一次晚上看书,旁边帮他执灯的士兵有点不专注,把他的鬓发稍微烧了一下。当时他头也没转,顺手就把火给灭掉了。过了一会儿,他发觉那个士兵没在。手下的人说:“他把将军的鬓发都烧到了,就把他换掉了。”结果韩琦说:“你把他找回来,他已经知道怎么执灯烧不到人了。”厚道蕴含了无限的智慧和人生哲理。在患难之中求人帮助时,谁不愿遇到厚道的人呢?既然“世界需要热心肠”,那么人人就都要做厚道的人,以自己的真诚换来他人的真诚。厚道之人宅心仁厚,就是居心仁爱、宽容。人生在世须修...
· 中华传统美德之敬业
敬业属于职业道德范畴,是一个人对所从事工作的态度,是对工作的尊敬。敬业是人生价值观的体现,是做人做事忠诚的表明。早在《礼记》中就有“敬业乐群”之说。南宋朱熹阐述: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共业。近代粱启超也专门对敬业精神阐述到: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放到这事上,心无旁骛。可见敬业一向是国人推崇的工作态度,正因为有了敬业凝聚力的氛围,社会发展更显生机活力,科技方日益兴盛。敬业是一种责任,一份对待工作执着的心。一个有敬业心的人,即使在困难的环境中也会抱着乐观的态度,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敬业是忠于职守,持之以恒,无私奉献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也是我们立德的基石和行为的规范。展开历史的史册,从古至今记载着许多爱岗敬业忠于职责的故事。如上古时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的精神令人钦佩。又如我们可敬的周总理,在病痛难忍时用椅背顶住腹部连续工作三个昼夜,安排各项会议、耐心听大家汇报。再如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