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杂谈
姓氏”,姓与氏的合称。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只知有母,不知有父。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夏、商、周的时候 ,人们有姓也有氏 。而“氏”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所以贵族有姓 、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 ,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后来说姓氏专指姓。 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以下各类:以姓为氏、以国名为氏、以邑名氏、以居住地为姓、以次第为氏、以官职为氏、以技艺为氏、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以谥号为氏、因赐姓、避讳而改姓等。 各个姓氏的起源不同,现以“张”、“肖”姓为例。 张姓 据说张姓源出主要有三: 1、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黄帝。黄帝之后挥,即张姓的始祖。《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据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但是,挥是黄帝之孙,或是黄帝之子;挥是玄嚣青阳氏之子,或是少昊青阳氏之子,却有分歧,在历史上已争论了几千年。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张姓最初的发祥地,应当是在今天的河北、山西、河南省境。在福建,福州、厦门以及长汀、宁化的客家民系中,张姓人较多。五岭以南广东省的张姓民众,多为唐宋时代从福建、江西、湖南等地迁去的客家人。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有韶关、南雄、蕉岭、梅州、大埔、兴宁等地。有的张姓则由赐姓或改姓而来。元朝末年,有一个的名叫伯颜帖木儿蒙古将领,他作战英勇,曾率兵多次打败农民起义军。但在一次战役中,败在朱元璋的手下,于是归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赐给他张姓。他的后代一直从军,传至玄孙张晟,官至都督事。前凉王张天锡未称王前就与梁景、刘肃相友善,并依靠他们谋杀权臣张邕,谋杀侄子前凉王张玄靓,自立为王。为酬其功,赐二人姓张氏,并依诸子之例,以“大”为字,改梁、刘二人姓名为张大奕、张大诚。 张姓迁徙史:张姓起源于“青阳”,也就是古代冀州的清河流域。清河发源于今河南、山西两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区,流经今河南省的新乡、濮阳,河北省的清河、沧州等地,从天津入海。清河上游的濮阳一带为“颛顼之墟”(上古帝王颛顼建都之地),可能是张姓的起源地。西周后期有个叫“张仲”的人,曾经辅佐周宣王。他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张姓先民。到了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省境内)是张姓人群聚集的重要地区。战国时期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国,张姓先民随之迁徙到黄河南北,在更广阔的中原地区建立家园。汉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期,也是张姓先民的辉煌时代。在黄河乃至长江流域,出现了许多声名显赫的张姓望族。伴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民众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张姓先民的足迹不但遍布于大江南北,而且还到达岭南、西南、西北、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 肖姓 据说萧姓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以封地命姓。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长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局),闵公的宠姬也在旁边观看。长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比做鲁君更快活的了!”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就嘲笑长万说:“像你这种当俘虏的人怎么懂得美不美呢?”他顿时恼羞成怒,一拳就把闵公打死了。接着他又杀死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名叫大心,他把这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聚合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逐杀了南宫长万及其同党,平息了这次内乱。闵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属国,称为萧叔。萧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大心的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命姓,称萧姓。 2、古代嬴姓部落首领柏裔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叫萧孟亏。其后沿袭姓萧。 陈剑在《战国金文两篇》中提到,“‘(梁惠王)廿七年大梁司寇鼎’,刻铭一行20字:‘梁廿又七年,大梁司寇肖(赵)亡(无)智金寸(铸),为量容半 。下官。’......作为国名、姓氏的‘赵’,在古文字材料中大多就写作‘肖’(赵本从肖,得声。......)。”另外,也有人猜测,部分“肖”氏是来自原本姓“萧”,但后来因犯罪被贬姓的家族。南梁萧纪,他在与萧绎争位败亡后,萧绎以为他不配再用“萧”这个高贵的姓氏,因此“赐姓饕餮氏”(《梁书》)。南齐萧子响,因叛乱被杀,“赐为蛸氏”(《南齐书》)。“萧”与“肖”原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姓氏。 在古代,肖姓极为罕见,历代史书都很少见到,甚至连宋代《百家姓》、明代《千家姓》中都不曾见到肖姓,只是在明凌迪知的《古今万姓通谱》中,才首次出现了“肖”姓。在廿四史中,也惟有《辽史》、《元史》提到有肖姓人物,均是少数民族。 各个姓氏都有引以自豪的名人。张氏名人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君十年(前328)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张氏后代最乐于提起汉代留侯张良,其家世显贵而绵远,上可追溯到辅佐西周王朝中兴的张仲,甚而直接得姓祖张挥;下则被绝大多数张氏后裔尊为“开基祖”、“始祖”,其家族是张姓大家族中最大也是最昌盛的一支。张良先祖为春秋战国时代之贵族,具有诗人气质。萧氏名人中有几位当了皇帝。南北朝时建立南宋的齐高帝萧道成,竟陵王萧子良;建立梁国的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萧姓有一知名巾帼萧太后。萧太后是辽景宗的皇后,姓萧,名绰,小字燕燕,通常称为燕燕太后,是辽国著名的有才略、有作为的女政治家、军事家。萧氏子孙最乐于提起汉朝初年丞相萧何。萧何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首,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政权。 有人为自己有一个尊贵的姓而自豪;有人却为自己原来的姓感到羞愧。郑成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和黄道周等人,在福州拥立明宗室、唐王朱聿键为帝,建立隆武政权。隆武帝见郑成功年轻有为,忠心耿耿,赐他姓朱,改名成功,他因而被尊称为“国姓爷”。有趣的是后人对他的“朱”姓,并不恭维,却认同“成功”的大名。说起“郑森”、“朱成功”,倒觉生疏。虽然南宋许多史学家认定秦桧不是“奸细”。例如李心传写的《要录》说,秦桧不是金人“奸细”,是主和派,不是抗战派。秦桧逃回宋朝,皇帝赵构称赞秦桧“忠朴过人”,比作苏武。但多数国人认定秦桧是卖国贼。据说宋代之后,没人再以“桧”为名。秦桧的后人明代的秦涧泉在一次去杭州拜岳飞墓时写了二句诗: “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姓氏寻根”是重要的文化活动。姓氏寻根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带动了文化资源开发,带动了姓氏研究的繁荣。我国各地开办了一些姓氏寻根节目,其中尤以中央电视台第四套固定节目《天涯共此时·百家姓》播出较早,较有影响。广东电视台《寻根问祖·百家姓》电视片也具特色。寻根的历史意义,在于普天下所有龙的传人不忘血统,不忘根本;寻根的现实意义,在于华夏民族的认同、团结、凝聚、合作。要加大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加强姓氏寻根组织服务,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融合。近年来,随着海内外交流的越来越频繁,原在海外某些地区存在的姓氏宗亲组织得到了较大发展,致使姓氏宗亲会馆、姓氏研究与联谊机构等在海内外都有所见,在团结族人和弘扬中华民族美德等方面都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中国社科院于1998年实施“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曾收到了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为这次活动的题词:“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华夏故土、心手相连”。去年连战先生和宋楚瑜先生大陆之行,更给台湾带来浓重的寻根情怀。 “《百家姓》不止100家”……启蒙读物《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但《百家姓》不是刚好收集100家。《百家姓》本来收集411个,经赠补到504个姓,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这种由单字组成,又无文义的读物,主要是为了识字。但这种囫囵吞枣的识字法,其缺陷显而易见。无怪沪地初学儿童要戏读《百家姓》中的“柏水窦章”为“百水豆浆”。《百家姓》其排列的顺序是将重要的姓氏排在前面,但大概只有前面几个姓是刻意排的。如第一句“赵钱孙李”,“赵”是宋朝的国姓,“钱”是吴越统治者的姓,“孙”,据王明清说法,是指钱的正妃,“李”是指南唐统治者的姓氏。其后《百家姓》又出现各种改编本,如明吴沉、刘仲质编《皇明千家姓》,清代康熙时编《御制百家姓》。 “张王李赵遍地刘”……人们在谈论中国姓氏的时候,往往把张姓列为诸姓之首。实际上现在张姓人口不居首位。1982年我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张姓人口有7800多万人,是当代中国的第三大姓。20世纪80年代以前,“张”一直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在唐代,唐太宗奏天下谱牒:定姓为293个,其中10个大姓为“国柱”,即张、程、李、郑、郭、陈、鲍、刘、任、牛。明代《千家姓》收集1968个姓,以开国皇帝朱姓为首。清皇帝”尊孔读经:所以在《御制百家姓》中“孔”姓列于第一。1977年,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文指出:华人最大的10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占华人人口40%,约4亿人。“五百年前是一家”……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专家认为,这种说法实际上这并不可信,经过调查,发现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说中国第一大姓‘李’,有些是来自‘嬴’姓,有些是来自‘赵’姓,唐朝时‘李’姓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元勋,甚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李’的。” 在人口调查中,发现河南有四个姓“难”的小村,里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难。“难”的篆书右边为“鸟”。据《文字蒙求》,难:鸟也,从鸟。难原本是一种鸟类的名字,由于当时人崇尚鸟类,把姓起成了难。难姓排名倒数第一。韩国文化署听说了这个消息后,马上组织了一个“寻根访问团”来到中国。据说河南曾出土过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记载一个鲜卑族官员的事迹,他的名字就叫‘难楼’,‘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也改名成了‘难江’,随后,这些姓‘难’的鲜卑族才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因此,河南的“难 ”姓就被韩国人认为是自己的祖先。 我国少数民族姓氏,直接采用汉姓的有:朝鲜、壮、土家、白等19个民族;既使用本民族的原有姓氏,也使用汉姓,有满、蒙古、彝、藏、景颇等27个民族;无姓氏,、哈萨克、布朗、傣等8个民族习惯上没有姓氏。现举满族为例。其姓氏来源,一是以居地为氏,即以所居地名、山名、水名为氏。如居董鄂河者,即为董鄂氏。二是以部落为氏,如爱新觉罗、瓜尔佳等。三是以动植物等图腾崇拜物为氏。如尼玛哈氏(鱼)等。四是沿袭辽、金、元时期的旧族大姓。五是以父祖之名第一音节汉字为姓,如舒穆禄氏有名万鲜丰者,其子孙以“万”为姓,故有满族人“一辈一个姓”之说。清朝灭亡之后,满姓人多数已改为汉姓。其改姓方式,一是由复姓改为单姓,如佟佳氏改为佟氏;二是意译为汉姓,如阿古占,满文为“雷”之意,即改为雷姓。但十分遗憾的是,对少数民族原有姓氏的研究一直是个薄弱领域,无论历史学,文化学,民族学,类学似乎都关注不够。 附:百家姓(前104) 百家姓新顺序(前100) 李,王,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朱,马,胡,郭,林,何,高,梁,郑,罗,宋,谢,唐,韩,曹,许,邓,萧,冯,曾,程,蔡,彭,潘,袁,于,董,余,苏,叶,吕,魏,蒋,田,杜,丁,沈,姜,范,江,傅,钟,卢,汪,戴,崔,任,陆,廖,姚,方,金,邱,夏,谭,韦,贾,邹,石,熊,孟,秦,阎,薛,侯,雷,白,龙,段,郝,孔,邵,史,毛,常,万,顾,赖,武,康,贺,严,尹,钱,施,牛,洪,龚。 |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