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株连九族'引出来的这些事!

2018-03-1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013
转发:0
评论:0
'株连九族'引出来的这些事!,    “株连”这一概念在各大古装剧中被反复提及到,不仅让人联想在其他的许多影视

       “株连”这一概念在各大古装剧中被反复提及到,不仅让人联想在其他的许多影视剧以及历史故事里也会经常遇到“株连九族”、“灭九族”这类古代的刑罚,那“株连九族”、灭九族”中的“九族”到底包括哪些人呢?与当事人又是什么关系呢?

       在讲“九族”之前,我们先来谈一谈“族”的概念吧!

“族”是怎么来的?

       “中国上古社会,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分地域的,换一句话说,前者和血缘相关,后者则是的代名词。除此之外的另一个概念——族,则脱胎于姓氏之间,作的是亲属制度的代称。《尚书 · 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是其最好的注解。

       族的概念,显然也是原始社会的遗韵。氏族社会的解体过程促使了血缘与地缘的一次对立,在姓不断分化为氏,氏不断分迁远地的过程中,以氏为单位的新政治实体在它的属地内依旧实施着各自互为独立的继承制:不论兄终弟及还是嫡长子继承,不论公室一系还是分家袭夺,以血缘为联系的氏的壮大一度和族的强盛密切相关,于是长年累月下来,族这个概念既含血缘又附地缘,最终成为了一定地域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有共同利益和文化认同的一群人的总称。

       这群人有着共同的先祖,因着血缘的距离,等级的差异,产生了宗法体系,孕育了费孝通先生所述的差序格局。这群人又因着地缘的关联,附带着共同的利益和文化认同,于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古代一人犯罪,便也常常牵连着亲属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说:“使武安侯者在,族矣”,族便是族诛的意思。而《史记·秦本纪》载,秦文公二十年(BC746)“法初有三族之罪”也是明显的例证。

关于九族

       依旧说,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这是同姓的族(按照五服所代表的亲属关系来说,九族之内的人都是有服的。无服的叫做党,比如父党、母党、妻党)。

 

 分而细说 

       父之父为祖,古称王父;父之母为祖母,古称王母。祖之父母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为高祖父、高祖母。

       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父之兄为世父(伯父),父之弟为叔父,简称为叔伯。世父叔父之妻称为世母(伯母)叔母(后来称为婶子)。伯叔之子(堂兄弟)称为从父晜弟,又称为从兄弟,这是同祖父的兄弟。父之姊妹为姑。

       父之叔伯称为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其妻称为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其子称为从祖父,俗称堂伯、堂叔,这是同曾祖的叔伯,其妻称为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堂伯叔之子称为从祖晜弟,又称为再从兄弟(从堂兄弟),这是同曾祖的兄弟。

       祖父的伯叔是族曾祖父,称为族曾王父;其妻是族曾祖母,称为族曾王母。族曾祖父之子是族祖父,称为族祖王父。族祖父之子为族父。族父之子为族兄弟,这是同高祖的兄弟。

        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弟妇(后称弟妹)。兄弟之子为从子,又称为侄;兄弟之女为从女,后来又叫侄女。《尔雅·释亲》“女子谓弟之子为侄”,《仪礼·丧服传》“谓吾姑者,吾谓之侄”,可见上古姑侄对称。兄弟之孙为从孙。

       姊妹之子为甥,后来又称外甥。女之夫为女婿或子婿(婿的本义是夫,女婿是女之夫。子在上古兼职儿子和女儿,子婿也指女之夫),后来省称为婿。

       父之姊妹之子女称为中表(表兄、表弟、表姊、表妹),中表是晋代以后才有的称呼。

        母之父为外祖父,古称外王父,母之母为外祖母,古称外王母,外祖父之父母为外曾王父与外曾王母。母之兄弟为舅,母之姊妹为从母,母之从兄弟为从舅。母之兄弟姊妹之子女为从母兄弟与从母姊妹,后来也称为中表。

       妻又称为妇。妻之父为外舅(岳父),妻之母为外姑(岳母)。妻之姊妹为姨。

        夫又称为婿。夫之父为舅又称为嫜。夫之母为姑。连称为舅姑或姑嫜。夫之妹为小姑(中古以后的称呼)。夫之弟妇为娣妇,夫之嫂为姒妇,简称为娣姒,又叫妯娌。

         妇之父母和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分开来说,则父之父为婚,婿之父为姻。连婿相称为娅,后代俗称连襟(襟兄、襟弟)。

    后世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是一并切断了整一群的社会的人,说是专制时代最惨无人道的刑法也无可厚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您知道古代的这些奇闻趣事吗?
古人通常多久洗一次澡?他们用什么来洗头呢?古人比我们想像中讲卫生多了。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到了汉代,还出现了“休沐”,就是说官员们上了五天班之后,能专门休一天假来洗澡。现在的公务员哪有这待遇?更有人因为喜欢洗澡而著书立说,这就是南朝的梁简文帝萧纲和他的《沐浴经》。古人洗头更勤,常常使用清水和天然清洁剂“无患子”来洗头。古人没有卫生纸,那么上完厕所用什么擦屁股?古人大概都练过“忍者神功”,在纸张还没有发明之前,古人大便完后用小木片、竹片来“刮擦”屁股,也不怕刮出痔疮来。即便是纸张发明之后,因为中国有“敬惜字纸”的传统,而且纸张较为昂贵,用纸来擦屁股,是大不敬的奢侈行为,古人只好继续当“忍者”。直到元代,蒙古人才不鸟你什么爱惜纸张呢,屁股自此得到了“温柔”的对待。古人没有冰箱,那如何保存食物呢?谁说古人没有冰箱?湖北省随县曾侯乙楚墓曾出土一件“铜冰鉴”,就是世界上发...
· 你知道潘氏这些相关的史事吗
你知道潘氏这些相关的史事吗四川•乐至潘存元树高千尺必有其根,水流万里总有其源,人传数代固有其祖。根在哪里?源自何处?祖是谁人?这些问题都是大家想知道且该知道的事情。自2007年9月世界潘氏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河南荥阳召开以来,各省市潘氏先后相继成立了宗亲组织,自发地都在追根溯源,探究本支先祖的来龙去脉,考证谱载史料,研究自家的历代世系,续修各宗支的家谱等等。下面笔者就潘氏的有关史事,根据自己的所见,介绍给广大宗亲,供潘氏族人们共同分享、参考和探讨。潘氏是炎帝子孙还是黄帝子孙?(一)、姓氏书籍说;1、姚姓舜帝潘氏。因舜帝生于姚墟(注:今山东省鄄城县;一说今河南省濮阳县南),故称姚舜。舜帝建都于潘,其古城在今北京延庆县东北,后因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舜部落南迁至山西永济、临汾,潘地也随之迁移至陕西兴平县北,接近古毕国之地(今陕西西安咸阳以北——毕公高曾分封于此)。商朝时,舜的后裔在陕西兴平县北建立...
· 雍正做的这些事:成全了百姓却毁了自己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去世。因为死的突然,被归入了“暴亡”行列。关于他的死因,各种说法都有,民间小说野史更是以此为题材描绘出了种种生动逼真的故事。故事本身其实没有确切的证据,关键在于一位大清皇帝死后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传闻,仅仅凭着民间的小说家或是几个就能掀起这么大的浪吗,不要忘了,在封建社会,任何一种关于皇帝的言论都面临着诛灭九族的生死考验。那么另外一种可能性会更大,就是雍正皇帝的统治严酷,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的政策,损害了众多官僚集体的利益,因而被冠上了种种恶名。要说雍正这皇帝当的真是不轻松,受苦受累不说,精神上还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从登上皇位那一天开始就和谣言相始终,人们也热衷于添油加醋的传播雍正的篡位和杀兄弑弟谣言。这一切的真凶就是雍正近乎苛刻的政策,他让方方面面的人感到了紧张、重负和恐惧。换句话说,雍正是结结实实的得罪了很多人,概括一下有几个方面。整顿吏治雍正一上台...
· 奇闻趣事:这些故事都发生在清正廉明的包拯身上
巧答典客:包拯出使辽朝时,辽朝命宿馆主事对包拯说:“你们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省保定市雄县)城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清正廉明: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即端州知府)时,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也是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的贡品。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可是,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三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网络配图距离肇庆市十多公里,羚羊峡下西江...
· 这些的地名你能读准吗?
中华历经千载,五千年的华夏源远,九百六十万的土地博大宽广,传承至今。因此人们对各个地理实体赋予了专有名称—地名。地名是文化的传承、是祖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地名的命名依据是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风俗习惯和其他文化特征。如:时代的特征、不同民族分布的区域和生息在当地的居民以其语言命名的特征等等。以下这些的地名你能读准吗?安徽蚌埠“蚌”读bèng(泵)不读bàng(棒)安徽砀山“砀”读dàng(荡)不读tāng(汤)安徽涡阳“涡”读guō(锅)不读wō(窝)安徽六安“六”读lù(路)不读liù(陆)安徽歙县“歙”读shè(社)不读xī(西)山东济南“济”读jǐ(挤)不读jì(季)山东东阿“阿”读ē(鹅)不读ā(啊)山东单县“单”读shàn(善)不读dān(丹)山东牟平“牟”读mù(木)不读moú(谋)山东莘县“莘”读shēn(申)不读xīn(丹)河南尉氏“尉”读wèi(位)不读yù(玉)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