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姓”与“氏”:从大相径庭到合二为一

2018-02-0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42
转发:0
评论:0
“姓”与“氏”:从大相径庭到合二为一,     “姓”与“氏”原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现代人说起“姓”和“

        “姓”与“氏”原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现代人说起“姓”和“氏”,往往混为一谈。事实上,从姓氏的初义来看,二者大相径庭。

        中华民族的姓氏,源远流长。在古代,“姓”和“氏”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女子称“姓”, 男子称“氏”。到了秦汉时期,“姓”与“氏”逐渐合一,今天所说姓氏的概念就确定于秦汉。

        早期的姓氏起源,往往和自然界关系密切。比如大名鼎鼎的伏羲、女娲为风姓,遍尝百草的神农有后裔为雷姓;为人熟知的图腾崇拜,也成为许多姓氏的来源,多和现实生活常见的生物有关,如以虎、熊、羊等动物为姓,以花、草等植物为姓。

        《说文解宇》说:“姓,人所生也”。“姓”字可以拆解成“女”和“生”,姓在母系社会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主要用来标记出生时的血缘关系,具有一定的自然属性。我国最古老的一些姓,如“姬”、“妫”、“姒”、“姜”、“嬴”、“妘”、“姞”等多数都与“女”有关联。

        当社会发展到父系制度后,姓转变为以父系血缘来传承。这时出现的姓带“女”字旁的就少了。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分为十二        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儇”、“依”。这十二姓中除“姬”、“姞”二姓还保有女字旁外,其他十姓都没有女字旁了。

        “氏”则是产生于父系社会之后,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在古代同一姓族的人,由于人口繁衍,迁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职业的变化,同一祖先的后代子孙,便逐渐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个特殊的号来做标志,这就是“氏”。因此,“氏”主要用来标记家族的身份、职业,社会地位,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到了周朝,礼法制度趋于完备,“氏”标示身份地位的作用非常重要,周朝贵族男子普遍称“氏”而不称“姓”。

        单就内涵而言,“姓”与“氏”是截然不同的,而在作用方面,两者也是天差地别。关于姓氏的作用,古人有过一些解释。宋朝的刘恕在《通鉴•外记》中记载:姓主要用来追考祖上是出自哪一系,而氏则用于子孙区别身份地位。班固在《白虎通•姓名》中记载:氏主要用来区分贵贱,从氏可以判断一个家族功德的高低,财富的多寡等。宋朝的郑樵则认为:氏是用于区分家族贵贱,姓是用于区别婚姻的。清代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则认为:氏主要区别男姓的地位,姓则区别女子的出生。

        据此,可以看出,“姓”的作用主要为:别种族、明世系、别婚姻。《国语•晋语》中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我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近亲结婚会导致后代有生理缺陷。为了辨别男女双方在血缘上是否有关联,从而决定婚娶与否,在贵族女子称谓中加上姓是非常必要的。

        而“氏”的作用一是表明父系血缘关系,二是区别个人身份的贵贱。周代宗法制度严格,只有贵族男子才有资格称氏。当时的男子一般不称姓,因为姓是与生俱来的,比较久远,已经不能表示这个男子所在家族现有的身份;而氏则代表这个男子所在家族近期的地位和身份,非常关键。

        可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姓”与“氏”是相互分离的。直到战国时期,周朝的礼法制度出现动摇,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周朝的一些贵族开始没落,有许多还沦为平民甚至奴隶。所以“氏”用于标明贵族身份的作用渐渐削弱,秦汉之后,姓和氏便合而为一了。

        在先秦只有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汉朝以后,平民也可以有自己的姓了。所以,“百姓”这个词,在周和周以前指的是贵族,“百姓”即“百官”的意思。汉朝以后,百姓才指普通平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佴氏分布与传承:佴姓从祭祖到拜火教的独特习俗
中华民族的浩瀚星空中,姓氏文化如繁星点点,佴氏便是其中一颗独特而闪耀的星辰。这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九十位,尽管在今日的人口统计中,其排名略有下降,但依然保持着五万人的规模,在中华姓氏的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佴氏的分布广泛而有趣,它横跨了中国的多个省份和地区。在江苏省的南京市江浦县石桥镇、句容市陈武镇、扬州市波斯村等地,都有着佴氏族人的身影。在浙江省的嘉兴市、上海市,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甚至是云南省的昆明市佴家湾、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个旧市等地,也都能找到佴氏族人的足迹。在这些地方,佴氏族人不仅保留着各自的家族传统和习俗,还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色。例如,在南京江浦县石桥镇,有一个佴家庄,这里的佴氏族人每隔三年就会祭奠一次祖先,他们依据祖先后人的繁衍尊卑,分出了佴氏八大家。而在句容市陈武的佴池,佴姓人士都按照词典上的标准,称自己为“...
· 一个从养马起家到的姓氏嬴姓
《帝王世纪》记载:“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嬴姓也。”少昊氏是黄帝的儿子,是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执政期间“以鸟纪官”,制定历法,首创“二十八宿”的命名方法,统治区域在今山东一带。相传少昊氏在位时间长达84年,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王青教授认为,他的时代横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两个时期。据记载,少昊氏的后裔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曾接受大禹的禅位,成为华夏首领。然而,大禹的儿子夏启为了争夺首领之位,与伯益展开一场惨烈的战争,这是华夏族自形成以来的第一次大火拼。最终,伯益兵败被杀,夏启建立夏朝,开启了“家天下”时代。《史记·秦本纪》记载,商王太戊时期,伯益的后裔中衍辅佐有功,嬴姓开始显赫。周缪王时期,中衍的后裔造父因为开车技术好,被封在赵城,造父一族从此称“赵”氏,这是后来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最初来源。周孝王时期,造父的后裔非子善于养马,被周孝王封在秦地专门负责养马,号称“秦嬴”。西周...
· 南姓的起源与演变:南氏从周代南仲到多民族融合
南氏,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姓氏,其起源和演变凝聚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下面,我们将根据历史资料,对南氏的源流进行一番探究。源流一:周代南仲之后据《姓源韵谱》记载,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曾梦见龙入怀,怀孕十二个月后生下一子,其子出生时手握“南”字,长大后主管荆州,号“南赤龙”。其曾孙南仲在周初担任大夫,后世子孙遂以祖名为姓,称南氏。这一源流彰显了南氏与周代王室的紧密联系,也体现了古代对于祖先名讳的尊崇。源流二:姬姓以祖字为氏《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引郑樵《通志》所述,南氏的另一支源于姬姓。春秋时卫国公子郢,字子南,其支孙以祖字为姓,称南氏。这一源流体现了春秋时期贵族文化对于姓氏形成的影响,同时也揭示了南氏与姬姓贵族之间的血脉联系。源流三:春秋晋国隐士之后在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高士隐居于南乡(今山西),其后代子孙以地名为姓,称南氏。这一源流展现了南氏与地理位置的紧密联系,同时也体现了古代...
· 门氏姓氏的演变:从姬姓、子姓到复姓简化的历史轨迹
门氏,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姓氏,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的多个源流。以下是对门氏起源的三种主要源流的详细探究。一、源于姬姓,公卿贵族之家的爵位称号门氏最早的一支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公卿贵族之家。这一支门氏的起源与古代的爵位称号紧密相关。据《周礼》记载,周朝的公卿、大夫之子都需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以便日后入仕为宦。这些能够入仕为宦的子弟,在出入王公府第时可以从正门行走,因此被称为“门子”。在门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即称门氏,这是门氏起源的古老源头之一。二、源于子姓,宋国门官之后门氏的另一个重要源流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宋国。在春秋时期,宋国设有专司门卫的官员,即近卫官。这些官员的后代子孙中,有以祖上官职为荣者,遂以其门官之职为姓氏,称为门氏。此外,各诸侯国均有司职守卫城门者,被称为门人,亦称门子。在门官、门人(门子)们的后裔子孙中,有的以先祖荣耀的“门...
· 姓氏趣谈―魏氏:从辉煌到劫难
发迹于河东(今山西省夏县一带)的魏氏,可以说从踏入潮汕大地的第一天起,干百年来都是在动荡中走过来的。因此,潮汕魏氏的历史可以说和整个期汕的人文史紧紧地连在一起。他们曾经辉煌过,也曾蒙受过屈辱。魏氏入潮是在宋末元初。当时,定居福建莆田的太常寺博士魏文懿生有三子。长子魏廷璧于宋宁宗嘉定八年(公元215年)来潮州任通判。任满后朝廷凋他到户部任职,因为战乱,他不敢携家属赴任,先是寄居在潮卅府前街,后来定居在揭阳渔湖都魏厝洋。到了公元1237年,魏文懿的三子魏廷弼来潮州任刺史,魏文懿也一起到潮州游学。这位南宋小朝廷的潮州刺史,也同样因为战乱四起,无法在任满之后回到莆田老家,就寄籍于海阳县的冠山乡。做为朝廷命官的魏氏兄弟和他们的父亲,面对元军对潮州的咄咄进逼,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投降,要么反抗。魏氏兄弟选择了后者。他们组织抗元队伍,在冠山渡口阻击追赶宋帝爵的元军张弘范部队。新创冠山乡不久的魏氏,一役就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