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中的年号所对应的公元年是什么?弄错了就篡改历史啦!
今天要讲的年号,族谱年限短的家族请漂过。因为你们族谱上没有这些,所以不必费神对照,如果你想了解一下,还是可以的。这是小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制作的年号与公元年对应表,应该有版权的。如果大家需要,可与小编联系。
先讲讲年号。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为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分裂的时期。五代十国时,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
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举例:后晋的天福年号用至九年,改为开运元年。3年后,后汉刘知远称帝,不自建年号,也不沿用开运年号,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还有许多年号在不同时期重复使用。例如建元就有5个时期在使用。还有因为避讳或者其他原因,一个年号有不同写法,例如唐殇帝的唐隆年号,又写作唐元、唐安、唐兴。
其次是庙号。
当然啦,有些历史较长的族谱中也会出现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
还有谥号。
谥号,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当然,族谱中用谥号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公元年和农历年。
公元年源自西方基督教,是耶稣年。目前族谱上所讲的公元前,就是公元一年,公元前的年份,越往前,年份数字越大。公元年之后,就是记载到时下的2016年。严格来讲,公元的记法在我国很特殊,其特殊性在于:中国有农历记年法。即阴历年,公元年称为大年,即阳历年。在1949年之前,修族谱一般没有使用公元记年的,只是用年号,再加上农历的月日。所以,老谱上所指的年份,均为阴历年。而现在新修的族谱,这两种年历记法并行,其实都没有错。但这儿小编需要提醒广大修谱负责人的是:若老谱上记载的年份,在转换为数字年的时候,千万要区分其中的阴历和阳历,因为阴历与阳历之间大概有几十天的时间差。所以记错阳历和阴历,相当于改写了历史。
修族谱时想转换成统一的历法,一定要前后统一,用阴历全部用阴历,用阳历全部用阳历。记载的时候,也一定要在前面带上阴历或者阳历二字,这样更准确和规范。
小编在此刊出部分年号与年份对应表。表中历史久远年代,小编只写出了元年,元年之后请自行计算,因为那些年份还没有出现族谱,如某某几年,在其元年的基础上增加几年。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增补,若小编对应表中有错误,可来喷。族谱现频率较多的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对应,小编具体到每一年。这也花费了小编不少时间哟。中间的天干地支可以忽略,这不是本文的重点。由于对应表比较长,只刊出部分,请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