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父母在,人生即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25
转发:0
评论:0
父母在,人生即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包容父母,这是一个最常面对,却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无关

 

       包容父母,这是一个最常面对,却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其实再严重不过。

       它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成色,以及他人生的底色。

       

       孟子言:“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对父母的态度,关乎的不止是孝顺,还是仁义。

 包容父母,就是最好的孝顺 

 

       有的父母爱唠叨,有的父母脾气不好,有的父母观念落后,有的父母固执。特别是父母年老了,头脑不好用了,脏了,臭了,脾气更坏了……

       

       当父母这样时,请记得耐心点,多包容他们!

 

       其实,人老了就和小孩子一样,现在你长大了,想想当初你小的时候,父目录是如何耐心地教你走路,不厌其烦地教你认字,你乱发脾气时他们是怎么哄你的……

 

       所以《礼记》中说到“孝子之养”,首先就是“乐其心”,让父母心情快乐。生活是细水长流的照顾和陪伴,能够包容父母,就是最好的孝顺。

 包容父母,最能体现人品 

 

       什么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人品?其实就是一点:对待父母的态度,以及对待伴侣、孩子的态度。

 

       因为他们都是我们最亲的人,而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忽视最亲的人,并在他们面前随便和放纵。

 

       这态度,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包容上。

 

       父母、伴侣因为爱而迁就我们,孩子因为敬畏而顺从我们,他们对于我们就是“弱者”。人对弱者的态度,比什么都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

 包容父母的人,才大气 

 

       一个连父母都不肯包容的人,他的心中是缺乏爱的,他的胸怀是不够大气的,他在其他人面前肯定也是一个斤斤计较、眦牙必报、不大气的“小人”。

 

       做人如此,做事更是如此。没有大气,没有心胸,没有气魄,何以成大事?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也完全可以说“父母尚且不容,何以容天下”。

 

       胸怀大志的人,首先要从容得下自己的父母开始做起。

 包容父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如果我们自己不在日常生活中包容体谅父母,孩子熏染到的就是一种冷漠和自私,而这样的人从来都是难以为人所容、走不远的。

 

       反之,则就是最好的日常教育。可以让孩子在一种耳濡目染之中,熏陶出一种对他人对世间,温暖的爱意、融融的善意和宽容的胸怀。

 

       《增广贤文》所谓“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

       古人的话,我听过最伤感的一句,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今人的话,我听过最伤感的一句,是“父母在,人生即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有一种幸福叫父母在,未曾失去的人不会真正体会。与父母一同行走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光是如此珍贵,所以对父母的小缺点多包容点,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俗语赏析|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每次读到这句俗语,都让人莫名感动。还有那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经过这几年的各种特殊经历和变化,相信很多人对生死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更懂得珍惜父母在的时光,及时尽孝,避免留下后悔和遗憾。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是毫无保留、全心全意爱着我们的,那一定是我们的父母。父母的生、养之恩,是永远也报答不完的。有父母在,我们就有家,就有依靠,就有庇护所。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后盾,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能帮我们解决。长大了,我们开始孤身在外打拼,但我们是幸福的。有了好事,我们可以跟父母分享,遇到挫折,父母可以给我们安慰,为我们指点迷津。让我们最开心的,莫过于逢年过节可以回家和父母相聚了,回家是最重要的事情,无论我们离得有多远,归途有多难,都无法阻挡。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很遗憾,大多数人都是在有亲人逝去时才明白它的内涵。初闻不知...
· 古代孝道“父母在,不远游”
明朝著名的旅游家徐霞客在编写《徐霞客游记》的时候,就曾经顾虑“父母在,不远游”,而这句话几乎是古代人基本准则。“父母在不远游”出处是孔子的言论《论语·里仁》。说的是当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子女不应该远行离开他们。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关于孝顺和家庭责任的重要观念。从孝顺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陪伴和照顾。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例如从杭州到北京,往返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一旦子女远行,很可能数年甚至更久都无法回家,这对老年的双亲而言,是一种折磨。因此,儒家提倡子女在父母健在时尽量陪伴在他们身边,以尽孝道。当然了,在古代是农耕文明,很多人一生几乎都不曾离开居住的县乡,人们种田地为主,一般是不太会像现在人一样,背井离乡外出几百里几千里务工。然而,在如今,随着高铁,飞机,汽车,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之间的距离被大大缩短。子女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也可以打电话与父母保持联系,甚至可以...
· 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人生若只如初见”。短短七个字,道尽多少悲凉的尾巴。初初相识,人若孔雀,本能的尽极绚丽,礼貌羞涩着收敛脾气,绽放美好。而那些观者也大都怀着欣赏,暗暗叫好,怜爱有加。久已,孔雀颓累,羽翼渐退,间或,还会转身,留一光稀、褪色的突兀,逐生尴尬。生人如此,恋人之间也不能幸免。儿时,读温婉缠绵的古典故事,才子佳人,王子公主,总受奸人所害,却也终能柳暗花明,双宿双飞。童话的结尾,会是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便也认定从此,孟光接了梁鸿,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地幸福美满、地老天荒。可长大后,看过许多支离破碎的章节,方约略明白,起初地两情相悦总是美好,柴米油盐却也造就了纷争烦扰,更不论,性格差异的细枝末节。人生若只如初见,愿我们把邂逅时刻谈笑自若、百无禁忌地刹那心动凝固。有情不必终老,暗香...
· 为见存父母七世父母论
在写经题记中有很多关于为见存父母、七世父母或为父母祈福的记载。如:为金轮圣神皇帝及七世父母合家大小(S•87)为见存父母,七世父母并及己身及以法累苍生(S•217)为亡父母及合家□□平安敬写(S•4283)七世久远一切先灵(S•2527)上为七代父母,下及妻女(S•2824)等等。为什么有这么多为父母或七世父母祈福的记载呢?为什么不是“三世”或其它世而偏偏是“七世”呢?实际上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一致的。笔者认为“七世父母”有三层意思:1•七世父母暗喻七世佛,“即过去七佛。部派佛教以后认为过去有七佛。据《长阿含经》卷一载,释迦牟尼前有六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加上释迦牟尼佛,通称过去七佛”。它一面宣传了对佛的供奉,企求佛的保佑“今受持者当获殊胜利益安乐”,同时也把自己暗喻为未来世的弥勒佛。西魏第285窟北壁壁画就画有八佛。不过应说明的一点是这里的“七世佛”指...
· 为民父母
为民父母【成语意思】:这:作为,充当;父母:即父母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用法分析】:为民父母作谓语、定语;用于官员。【成语来源】:《孟子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使用程度】:一般成语【成语年代】:近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wéimínfùmǔ【成语声母】:WMFM【近似成语】:母仪之德:母仪:作为母亲的典范。母亲的品德。泛指妇女的品德母难之日:指自己的生日。母慈子孝: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成语接龙】:为民父母→母慈子孝→孝子慈孙→孙庞斗智→智穷才尽→尽力而为→为民父母母慈子孝→孝子贤孙→孙庞斗智→智小谋大→大厦栋梁→梁上君子→子曰诗云云鬟雾鬓→鬓乱钗横→横行天下→下乔迁谷→谷马砺兵→兵强将勇→勇冠三军军临城下→下阪走丸→丸泥封关→关山阻隔→隔靴抓痒...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