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姓氏文化的禁忌问题,我们都应该注意!

2018-02-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057
转发:0
评论:0
姓氏文化的禁忌问题,我们都应该注意!,   有了姓氏就有了姓氏文化,也就有了姓氏文化禁忌。一个研究姓氏文化的学者如果不

     有了姓氏就有了姓氏文化,也就有了姓氏文化禁忌。一个研究姓氏文化的学者如果不了解或者不愿了解或者故意冲犯这些禁忌,就必然留下千夫所指的骂名,南宋郑櫵,当代钱某、朱某就是典型例证,虽然名噪一时,又岂无自责之心?又岂无自欺之嫌?

 

     于姓氏文化的禁忌,归纳起来大概有四个方面。

 

一、冲犯姓氏尊严

 

      姓氏尊严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越是古老的姓氏越是具有强烈的姓氏尊严感。因为得姓历史的久远本身是一种存在价值的证明,一个姓氏一旦产生就烙下了永恒的历史徵记,由一人而一家而一族而一方,莫不冠此徵记,扬此旗号,休戚荣辱趋于一同。你可以骂×人“怂包饭桶”,也可以夸×姓“英才辈出”,但如果连姓带人通骂就犯下大忌,就算×姓出了贼窝淫窟,也必须顾其颜面,全其尊严。明代施耐庵一气骂了几个潘氏女子,却连累后人吃了几场无名官司,清河武植祠堂如今还留下施家后人的致歉文墨。姓氏尊严这个东西其实是儒家名节观念的派衍,有点虚伪然能教化淳风。

      在门阀等级森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姓氏成为划分士族与庶民的重要标准,仕途之门只向尊贵的士族敞开,而对卑微的庶民关闭,因此庶民想成为士族首先要通过姓氏的士族化认同,姓氏尊严在那个时候达到历史的巅峰。进入现代社会后,姓氏尊严被新政和新法逐渐淡化,个别特殊历史阶段曾普遍出现过数典忘祖、六亲不认的社会怪像,甚至有人倡导名字只是符号的观点。殊不知你的姓中留下了祖宗的DNA影子,你的名中还包含世派昭穆的伦常,你姓钱改姓贱行不行?你姓朱改姓猪行不行?你父叫钱奴你也叫钱奴行不行?如果说行你就可以冒天下之大不韪,欺师灭祖,离经叛道又何妨哉?

      所幸的是,姓氏尊严问题经过历史上多次极端反复后终于回归正道。但是冲犯姓氏尊严的现象在一些姓氏学者的言论中仍然频繁出现,五花八门,这到底是在研究弘扬姓氏文化还是在糟践姓氏文化呢?

 

二、制造姓氏分裂

 

     姓氏以血缘纽带形成远古的姓氏部落,秦汉的姓氏郡望,魏晋的姓氏巨宗。“九世同居”的大一统观念自唐以来成为齐家治族的经典,一直受到各姓宗族的追捧,统治集团为了社会安定也要旌表五世同堂、敦宗睦族等氏族楷模,历史上形成的广大客家族群至今仍保留聚族而居的生活习俗,其中一些偏远山区还在恪守“男不充丁,女不外嫁”的祖训族规。此外,各姓谱帙在世系记载上莫不坚持“不知则已,知而必载”的聚族原则,不少族群由于天灾战乱分离达数百年之久,最后还是千里寻亲,破镜重圆,不少家谱文献中还常见异地同宗往来共祀的记载,还有无数海外游子寻根问祖的动人故事,甚至还出现“天下无二萧”等庄严的姓氏宣言……

      所有这些姓氏文化现象都在表明,中华姓氏文化是一种追求团结统一与共融发展的文化,其文化倾向与统治者意识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同一姓氏,同一祖源,同气连枝,血浓于水。因此,凡是制造姓氏分裂的言行就是犯禁,就是悖道,完全没有容忍商榷的余地!南宋学者郑櫵搞了个《姓氏通则》,考论张氏巨族的主要源流为“解张”,当代学者钱某又承其衣钵,说张良一脉与始祖张挥没什么关系。这就叫制造姓氏分裂。

 

三、妄断他姓争议

 

     姓氏文化上升到学术层面的争议主要是源流争议,包括祖源和重大世系脉络。由于多数姓氏的产生都在秦汉以前,其中古老姓氏可以上溯到黄帝时期,造成许多代远难稽的源流疑点,也成为姓氏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但是基于姓氏本身具有的血缘属性,就自然形成本姓与他姓的严格分界,本姓学者对于本姓源流的探索和研究从来无可厚非,一切争议都可以视为族内争议被包容,能否达成共识都不会改变探索研究的愿望与初衷,更不会出现血缘情感的破裂。而他姓学者则不然,你可以提共确凿证据,但不能妄加推论,你可以表明观点,但不能越俎代庖,你只能扮演客人的角色而不能以主人自居,因为只有本姓自已达成的共识才具有实质意义。这就是姓氏文化的特色,亲疏有别,内外有分。中华姓氏文化还有一个突出的共性特点就是“私密性极强”,家谱作为主要载体形式通常不示外人,管理非常严格,主观上是出于敬天法祖的孝道,客观上又致使大量历史疑点不能及时澄清,造成以讹传讹,争议不断的后患。

     由于中华姓氏文化具有以上明确的血缘属性和极强的私密性,所以在对待一些概念性和敏感性问题上存在着强烈的排他性。因此,当代朱某教授在发表对他姓祖根的论断文章后,获得的最强烈反响是:你认为你是谁?

 

四、罔视姓氏伦常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圣人的造化泽被苍生,流芳万古。因此对于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等先哲圣贤由感激而崇拜而讳其过,反映在姓氏伦常上就是为讳、为贤者讳、为功者讳的言行规范,不记先祖之过,不污先祖之名,怀敬畏虔诚之心。这虽然有悖于实事求是的信史原则,但并不侵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同时利于人伦情感的充分释放,完全符合《中庸》“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的主张,因此姓氏伦常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基础,得到广泛认同并世代承袭。而事实上,中国人在颂扬先祖功德的言行中也并非肆意妄为,而是谨小慎微,务求公允,丝毫不敢僭越圣贤,唯有隐过讳污的伦常缺陷普遍存在。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隐过讳污不是抹杀事实,而是情感使然,况且、贤者和功者的名头又难道可以凭空取得?所以不能因为这种伦常缺陷的存在而罔视姓氏伦常,否则就是犯禁。某姓氏文化学者为了炫耀自已的研究成果和公信笔直的史家风范,热衷于对他姓先祖中的历史名人揭短,某电视台一个文化节目主持居然面对无数张氏观众侮辱其始祖,说“那个发明弓箭的家伙叫张挥”。此类犯禁言行会造成什么后果可想而知。

 

      研究姓氏文化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姓氏文化的固有特征,方能规避禁忌,维持良好的学术氛围,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中华姓氏文化长期处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轴心地位,大能影响治国安邦,小则引导社会风尚,因此不同于琴棋书画等一般文化技能。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大戏中,姓氏文化经久不衰,始终占据各类传统文化舞台,载体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如祖训族规、家乘谱牒、宗祠祖墓、祭祀礼制、丧葬习俗、姓氏观念等等,虽然在个别特殊历史阶段也被强行驱赶下台(如文革文化舞台),但很快又能粉墨登场,继续其表演。

 

     姓氏文化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呢?答案就是儒道两家都一致认同的天道观念,天为本,代表姓氏文化的自然属性,道为末,代表姓氏文化的社会属性,所谓“本立而道生”,“天不变,道亦不变”。由于姓氏文化兼备血脉传承的天性和人际社会的道性,因此也是应天而生,顺道而昌的正统文化种类,当然不会轻易被干掉。从另一角度讲,因为姓氏文化的存在,中华传统文明才有了坚实的依托,才具备弘扬的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瑶族文化泡瑶族药浴都应该注意啥
瑶族药浴注意事项1、浸泡药浴前,中,后应适当补充水分,也可以喝淡盐水、糖水;过饥,过饱皆不宜泡浴。2、浸泡场地应注意通风良好,但不可受寒。3、起浴后皮肤表面发红,并持续30分钟至2个小时的发汗均属正常的药效作用,但注意不可蓄意吹风,以免受寒。4、有轻度高低血压病史、心脏功能稍差者应在家人陪伴下使用,并注意场地通风每次浸泡时间不宜太长(约3-6分钟),如在浸泡过程中感到心跳过快或呼吸过于急促时,应起身于通风良好处稍作休息,待恢复后再次浸泡,一般分两到三次浸泡即可。5、部分使用者浴后皮肤出现轻微刺痛感或出现小丘疹,均属排毒自然现象,可继续使用;体弱者浸泡过程中可能出现头晕、心跳加快、恶心、全身无力等症状属正常现象,体质越差越明显。随着不断的泡浴对体质进行调整,以上症状会逐渐消失;体虚,风寒重,体内毒素过多,湿毒偏重的人泡浴中会出现风疹、湿疹并伴有瘙痒等症状属正常现象,一般2小时后消失。因在药力...
· 清明节有什么习俗和禁忌?都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清明节,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到清明节,人们惯例要扫墓祭祖,缅怀先人。清明节扫墓,是我们中华民族多年以来的传统,也是我国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一是祭奠我们的祖先,二是言传身教,教育我们下一代,记住我们的祖先,不要忘记先人们对我们的养育之恩。然而扫墓是有一定讲究的,都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清明节的三个习俗1、扫墓要穿戴肃静点的衣服和饰品,以深色为宜,一个家族的人尽量要做到扶老携幼,对年龄较大的人多点尊敬,要多给孩子讲解如何孝老敬老之事,大人们尽量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实际上清明扫墓是个缅怀先人,教育后人的最佳时间,作为我们中华民族龙的传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大好机会。2、到了墓地,首先要先清扫清整坟墓。先把坟头上的杂草清除干净,然后再加土把坟头修整的干干净净,有墓碑的可以用清水把墓碑干净,把周围的野草清理一下,将墓园打扫干净。墓地是...
· 使用筷子中我们应该注意的12种禁忌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但这要绝对禁忌以下十二种筷子的使用方法。1.三长两短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2.仙人指路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
· 弘扬传统家文化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家文化要在“优良”上下功夫。中国的传统家文化可谓成千上万,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家文化的时候,一定要认清什么是优良的传统家文化,要在“优良”上下功夫。评判传统家文化是否优良,既要坚持真理标准,又要坚持价值标准。优良传统家文化绝不是与现代精神文明相悖的,而是有利于促进人们自由而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文化精粹。对于哪些提振精神、鼓舞士气、激励奋斗的,文明礼仪的,有教育意义的,有价值的,有借鉴作用的传统家文化,就要加以研究和应用。对于那些过时的,陈旧的,落后的,封建的,迷信的传统家文化,就要抛弃和批判。正本清源,只有筛选出优良的传统家文化,才能真正继承和发扬好优良的传统家文化。(二)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家文化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随着人类的进步,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家文化,一定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如果我们提倡的、继承的、发...
· 取我字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在屈原故里秭归县,熊、屈两姓结伴而居,自古以来互不通婚。“两姓的居住习惯是舍远求近,尽量靠拢;婚姻状况却是舍近求远,本村的姑娘嫁出去,外村的姑娘娶进来。”《屈原传记》作者王健强接受采访时介绍说。王健强通过调查发现,三峡工程移民秭归共迁出熊、屈二姓人口1300人,加上异姓配偶为813户,通婚者仅12户,占1.5%弱。秭归江南民国年间修的《屈氏宗谱》的记述年代约500年,入谱屈氏夫妻1000对,屈、熊二姓通婚者仅5对,也就是说平均每100年、每200对夫妻中才有1对“熊屈通婚”。王健强说,熊、屈二姓不通婚,是个并不科学的提法,更不应该成为戒律,但在秭归熊、屈二姓的传统意识里,却产生出一定的约束力。因为熊、屈二姓同是古帝高阳氏的苗裔,芈季连的后代。熊氏是芈姓的分支,屈氏是熊氏的分支,他们共同的祖先姓芈。故司马迁《屈原列传》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秭归熊氏真为古帝高阳氏的苗裔?寻访组一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