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犹存不忘根本-赵氏家训
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几千年的训导教育,几千年的薪火相传!穿过岁月,透过文字,今天在寻“赵”之旅上,一起共赏精彩家训文化智慧吧。
说起赵氏家族文化,就不得不说“天水堂” 赵氏。据《氏族典》、《赵姓部汇考》云:“天水赵之望出”。天水赵氏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王族的直系后裔,发源于赵国(今山西省太原市),繁衍于天水(今甘肃省天水市),形成天水望族,也是赵氏重要发祥地,后世遂以“天水”为堂号。公元前229年,秦军攻赵,赵国灭亡后,赵姓族人开始迁徙分散,此后的唐末时期和宋朝“靖康之难”时期又进行了比较繁大的迁徙史,迁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浙江、四川、湖南、江西等地,其后代于汉代封侯、唐朝拜相,血脉分布于神州大地。就是“居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者后有天下”的赵宋宗室大脉,也是天水赵氏家族的后裔分支。由于天水赵姓人口甚众,分布极广,故而居为大众化的赵姓宗族文化的源头与代表。
对每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姓氏来说,其家族文化都是一个逐步完善成熟的过程。赵氏家族文化也亦然如此。早期的文化虽然比较简单,但是这种简单原始性,更能深深映射出该姓氏宗族的文化本质。“天水堂” 赵氏宗族原始家规是“诫条四则”,其内容主要是:一诫子孙不可随众结盟 ;二诫子孙毋得擅卖祖山;三诫子孙不可自相残害 ;四诫子孙毋得窃葬祖坟 ;这四则诫条的内容内容简单,概而言之就是:慎行、敬祖、合家。
伴随着历史的进程,家族的繁衍壮大,赵氏家族文化也迅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赵氏原始家规的“诫条四则”,后来演化成了“家规”二十条、“家训”十条、“家约”十二条、"律法"(家法)十二条,"祠规"十六条等宗族文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赵氏家训十条”,内容集中体现在"孝、睦、慎、读,和、勤、俭、约"八个字上。
“赵氏家训十条”首先言明: “兹于族谱既成,特编家训数则,另镌谱首。词不必精深,惟切于目用身家以及关乎伦常风化者,俾人人易知而易行,凡我族人,各宜致意安常,力业操勤,谨于当躬,正己修身,树仪型于后裔,焘子弟子景行,维贤于焉.光辉族党矣“,在家训十条的最后再次诫言:“家训十则,言疏而意切,词短而情深,所愿与我族人常以履簿临深而共相规戒者也。夫齐家之道,端在修身;而招尤之机,悉缘放辟。与其临时而始悔前非,何弗怀刑而预为警惕。爰于既训之后 ,复申规戒之词,小则传房族以责悛,大则出公庭而惩凶究。凡我族人,各宜惕励。”对后裔子孙提出孜孜教诲与要求。
漫长的岁月长河,赵氏家训在流传与发展中,不断更新演义,至今记载的赵氏家训有50多个版本,除了天水堂《赵氏家训十条》外,《安庆赵氏家训》、《闽安赵氏家训》、河南郑州《赵氏家训》都是流传比较广泛的版本。其中《安庆赵氏家训》最为简短,但影响最大。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交不忘旧,言不崇华”,《安庆赵氏家训》只有这短短十六字,但却是清朝嘉庆元年状元赵文楷留给后世子孙的家训,赵文楷为官廉洁,身后没有留下家产田舍,留下的家训成为赵氏后裔的家传至宝。尽管岁月如流,赵氏家训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为子孙后代所遗弃。这一门赵氏四代翰林,据考系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燕王德昭后裔,翰墨书香流传至今。著名的佛教领袖、书法家、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先生即是这一书香名门的后人,系赵文楷的五世孙,言行举止恪守家训。
中华家训别有智慧!家训不仅是每个姓氏族人立身处世的准则,更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珍贵精神瑰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