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祠堂里讲的是中国人的宗族文化

2018-01-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374
转发:0
评论:0
祠堂里讲的是中国人的宗族文化,    中国符号,祠堂,又称宗祠、宗庙是同宗族人供设祖先牌位、举行祭祖等活动的场

        中国符号,祠堂,又称宗祠、宗庙是同宗族人供设祖先牌位、举行祭祖等活动的场所祠堂的建立是中国人自古怀抱祖德、慎终追远的集中表现,体现出一种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孝道,被认为可当祖先灵魂栖息之所的祠堂,它是从民间的祖庙和宫廷太庙的祭祀建筑演变而来。南宋朱熹《家礼》始立祠堂之制,从此家庙被称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的界限,普通百姓不能立祠,直到明代,他们才获准可以兴建祠堂。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家族观念相当强,往往一个村落生活着相同姓氏的一个或者几个家族。祠堂就是一个家族的中心,通过开祠堂祭祀和其他家族活动,将族人紧紧的联结在同一个神圣的祖宗牌位下,形成一个严密的血缘组织。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祭祀祖先外,还有多种用途。各方子孙在办理婚、丧、寿、喜等人生大事时,便把这些宽广的祠堂作为场所;族亲们商议族内重要的事务时,也会将祠堂作为场地;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它成为了当时封建道德的法庭。

        凡族人违反族规,便在此受到处理和;祠堂还是家族的社交场所。正因如此,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普通民宅的规模大、质量好。一般来说,一个祠堂只归同一姓氏家族所有。旧时族规甚严,别说外姓,即便是族内的妇女或儿童,平时也不许擅入祠堂, 否则就要受到重罚。

        外出的族人在谒祖寻根时,必须先到祠堂祭拜,随后要包上祠堂的香灰和家乡的泥土一并带走,以示不忘根本。族人去世,则需要送香灰入祠。

        祠堂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其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都已成为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书法高手书写后,制成金字牌匾高高悬挂于正堂,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对联。祠堂内匾额的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

        现有的祠堂建筑风格多样,大致可分为园林式、民居式、中西合璧式三类。这些祠堂的建筑艺术精美绝伦,堪称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典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祠堂与宗族文化
传统中国人心中都有一种愿景,那就是:求家族之长存。于是有了家族制度。祠堂,正是家族制度的外化表现形式。几千年来,中国的家族制度一直交织于田园风味的生活理想中,这种生活理想,田园情怀,返璞归真的态度,以趋福避祸的方式,诠释着中国人清淡的幸福。事实上,从有利于国家民族的角度,“家族之长存”对于推动民族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传统中国人对于宗祠的感情,朴素、淳厚,无可扼制,无法割裂。无疑,宗祠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祠堂残颓,香火断绝。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读懂了祠堂,也就读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谛。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而且,“或有水盗,则先救...
· 【小谱说堂号】宗族祠堂与祠堂文化(中)
祠堂的主要功能1、祠堂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齐集桐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通过祠堂祭祀,使族人常瞻仰先祖仪容,唤起家族团结。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形成和维系宗族制度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维护和巩固族权地位,即通过敬宗以收族。祭祀主要在春冬两季进行,春祭“清明”,称“清明会”;冬祭“冬至”,称“冬至会’。祭祀过程中,一族的男子备好牲礼等祭祀用品,欢聚宴饮。有势力的族人还可以搭台唱戏,以供全族欢乐。这种祭祀活动,在崇奉祖先的同时,也达到了后代入祖归宗的目的,确立了每一个人在宗法社会里的血缘归属。古人认为祭祀乃“国之大事”,列为五礼之首。祭祀务在孝敬,以尽报本之诚,十分讲究祭祀气氛的庄重肃穆。古代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经过祭祀仪式后可以附于神主牌位之上。所谓神主就...
· 【小谱说堂号】宗族祠堂与祠堂文化(下)
祠堂的文化意义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权力和经济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它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宗族地域集团及家族血缘组织在对封建法制的辅助和补充,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是历代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重要辅助手段。唐、宋之后,这些家族、宗族组织逐趋严密,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范各地的族众、家庭和个人的思想行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这种上层建筑的基础,当然是这种传统文化的本身。祠堂文化这门博大精深的传统知识体系,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育和发展,宗祠谱牒文化和我国的编年国史、各地方志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文化。祠堂文化所表达的内涵,其实也就是先民的传统生活中的一种记录形式,它的主体是尊贤、祭祖,是对这种思想精神的思考、理解和信仰的过程,它的范围就是一种有序的、丰富的祠堂文化,它是包容并蓄汇海纳百川,又滋润万物化成一体的知识体系,体现了封建社会宗族世家、同姓地域组织...
· 【小谱说堂号】宗族祠堂与祠堂文化(上)
宗族祠堂是汉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既是旧时宗族制度的产物,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也是汉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祠堂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时代在发展,宗族观念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价值。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祠堂简介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宗族通过祠堂尊祖...
· 族谱谈张氏客家宗族的祠堂文化
客家宗族都建有祠堂,包括宗祠和房祠。小的宗族有一两个祠堂,大的宗族往往有数个、甚至数十个祠堂。在一个村落之中,往往有开基祖大宗祠和其大小支系的许多房祠,分布较为集中,故而形成一个祠堂建筑群。清代黄香铁编纂的《石窟一征·礼俗》卷四上云:“俗重宗支。凡大小姓,莫不有祠。一村之中聚族而居,必有家庙,亦祠也。”梁伯聪在《梅县风土二百咏》中也写道:“祠宇繁多赛祭供,一城九李十三钟。”并自注云:“城内计钟姓有祠十三所,李姓有祠九所,亦云多矣”。足见昔日客家宗族祠堂之多。再看梅城的张氏宗族,自明宗祯年间在东郊开基至1949年的三百多年间,先后建宗祠67座,其中张家围内18座,围外49座。祠堂文化主要表现在堂号和祠联上。堂号所谓堂号,是指祠堂的专有名号。凡是祠堂都有堂号。堂号有两种类型,一、是以该姓的郡望为堂号,即以该姓氏的发祥地命名。如李姓堂号为“陇西堂”,因李姓发祥地(始祖)在陇西(今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