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宗族文化与宗族恶势力

2018-01-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542
转发:0
评论:0
宗族文化与宗族恶势力,    宗族,起源于农耕部落传承,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由家族繁衍扩大的社会群体。传

        宗族,起源于农耕部落传承,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由家族繁衍扩大的社会群体。传统宗族,一般由族祠、族谱、族规、族产以及族长综合为一体,维持着一个姓氏宗族的制度和运转。今天的中国乡村宗族,是城市以外的特色区域。

        而所谓的宗族文化,通常指这个宗族传统的道德情操、精神风貌,文化底蕴和生产、生活的民俗文化,包含对祖宗崇拜的精神信仰,宗族感情观念、祖训族规、寻根问祖、宗族联谊等等,中国汉族的传统宗族,崇尚与学习儒家思想文化,并对族人、后代进行教育和管理。

宗族文化与宗族恶势力

        例如,《朱子家训》和《颜氏家训》是他们宗族的精神传统文化之一,曾经被追捧为持家与处世之道的启蒙教育课本。我们所熟知的包青天、包拯在家训中说道:“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不顺从我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

宗族文化与宗族恶势力

        当然,传统的宗族文化,其中也掺杂封建社会制度遗留的糟粕。看过小说《白鹿原》就知道,里面淋漓尽致地描述了清朝末年到民国,陕西渭河平原上白、鹿两姓宗族的内外矛盾以及明争暗斗。在封建礼教的残酷压抑中,族人遵循“存天理,灭人欲”的宗法制度,宗族文化也成了吃人的道德绑架绳。

        在上世纪70年代,一场疯狂的,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包括宗族文化,不分良莠,一律视为“除四旧”,扫荡一空。祠堂被拆或征用,族产充公,墓碑被砸,族谱、族规、祖训、牌匾、祖宗灵位统统付之一炬。从此,中国的宗族历史文化出现断层期,族民的精神信仰一片荒芜。

宗族文化与宗族恶势力

        直到后来的改革开放,为发展地方经济招商引资,为了团结海内外同胞,欢迎他们回乡认祖归宗。于是乎,全国各姓氏宗族,开始修谱续谱、联宗祭祖、修建宗祠、建立宗亲会,宗族文化活动逐年兴盛起来。当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国泰民安的时代背景下,宗族文化的复兴发展,也是人们对传统美德的精神文明追求。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复兴传统宗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法治社会的建设中,抹杀人性的宗法制度、滥用的宗族权力,基本都被废除了。但是,宗族文化的精华在哪里呢?难道只是扫墓,祠堂祭祖,修订谱书那些事吗?

宗族文化与宗族恶势力

        宗族文化的核心观是什么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者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强、自治、孝道、互助?每个姓氏宗族都有自己的一套精神文化传承,但如何去发扬光大,发挥其有益的组织功能,却又是一码事。宗族文化又该如何转变改善,使它成为辅助法制建设,缓解社会矛盾,使民俗人情、伦理人性之间相互融洽,协调发展呢?

        或许有些乡村宗族中,还有村霸与恶势力倚强凌弱,横行乡里,宗族文化却虚有其表,道德沦丧,人心冷漠。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尴尬,也是我们在复兴宗族文化中需要探讨的公益性问题,值得深思!

------文章内容来源于《今日头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祠堂与宗族文化
传统中国人心中都有一种愿景,那就是:求家族之长存。于是有了家族制度。祠堂,正是家族制度的外化表现形式。几千年来,中国的家族制度一直交织于田园风味的生活理想中,这种生活理想,田园情怀,返璞归真的态度,以趋福避祸的方式,诠释着中国人清淡的幸福。事实上,从有利于国家民族的角度,“家族之长存”对于推动民族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传统中国人对于宗祠的感情,朴素、淳厚,无可扼制,无法割裂。无疑,宗祠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祠堂残颓,香火断绝。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读懂了祠堂,也就读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谛。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而且,“或有水盗,则先救...
· 温氏宗族文化
宗族文化]编辑温姓的宗族文化,主要反映在“精神风范”、“郡望名门”、“堂号堂联”、“家序辈字”、“传闻典故”等方面。温姓有着明显不同于他姓的内容,有着自己族姓的特色,这也是其不同于他姓之处。温姓的精神风范,反映出温氏族人的传统美德,主要表现在做人处事上。古代广东梅州市梅县区良善公作《家训》六则,可窥斑而知豹:一孝顺父母;二和睦兄弟;三严端品行;四崇尚节俭;五公明息诉;六积德锦后。温氏的郡望名门,主要有:河内郡,温氏发源地所在郡,表示不忘祖地;汲郡,有北魏名家温子升等;太原郡,有唐代温氏三彦;河南郡,有晋代温羡六龙和宋代温仲舒,还有河北清河郡、山东平原郡等,都是温氏名人较多之地。温氏的堂号较多,多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亲睦族为标志,常把祖先的嘉德懿事贯用于堂号之上,以彰显其族和激励后代。温氏祠堂的堂联,大都是将祖先的事迹,艺术地展现出来,达到数典敬祖、泽被后代目地。如:“才谐三子(三彦),...
· 戴姓宗族文化
戴姓宗族文化1.宗族谱牒戴姓现存族谱多是明清时期的家谱。通过家谱,可以了解戴姓各个支系的发展繁衍情况。南朝宋时大臣戴僧静后裔居萧山(今属浙江省)。《萧邑苎萝戴氏宗谱》载:一世祖戴僧静,仕南朝齐,历官至高平太守,卒葬萧山道源里土地庙后,子孙留居于此。安徽休宁《戴氏家谱》,明代人戴起端纂修。谱载:先世自袁州宜春徙新安,至唐末有讳护者始居婺源凤亭里。谱奉南唐人戴安为休宁隆阜支一世祖,后代支繁派别。休宁戴氏有迁往湖北省黄冈者。《巴江戴氏宗谱》,13卷,首二卷,清代人戴大荣等纂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礼教堂活字本。谱载:系出休宁隆阜。先世于元末自蕲水迁饶州德兴县。明初,后裔有讳戴希贤者,任巴河(今湖北省东部)榷税官,子戴荣祖遂占籍巴河。卷首有谱序、传记,余为系图、行传。巴县(今重庆市)《江北乐碛戴氏宗谱》,2卷,戴正诚纂修,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铅印本。谱载:相传先世由江西大庾辗转而鄂麻...
· 宗族
起源起因宗族组织源自宋代。唐代的士族、门阀累世为官,生于士族就注定当官,但宋代在科举制度下,任何家族都难以长期掌权,进出统治集团有快速的循环,家族骤起骤落,并不稳定。宋代士大夫看到个人力量不足恃,为自己及子孙打算,乃试图透过组织亲属族人,建立能维持久远的宗族,提倡宗法、祠堂、族田、族学、族谱、族长、家法等等,成为以后八个世纪常见的亲属制度。雏形11世纪中范仲淹范氏义庄的出现,象征新的宗族组织的诞生。苏州人范仲淹移居颍昌后,出资为家乡苏州的族人设立义庄。义庄供给义米,救济贫穷族人,并为科举考生提供资助,期待他们出仕后回馈同族。若族人任官,则停止供给义米。宋代的宗族虽聚居一处,但往往各家各自为政,只有清明祭祖等少数家族活动,族谱亦不常见,族产更是罕有,组织大多松散,分家分产,可说是“共祖属群”,只有极少数家族是“聚居型家族”。只有上层士大夫才有能力照顾族人,义庄往往只是一家家产,并非一族共有,...
· 冯氏宗族与海南冼庙
海口市三江镇美敏村海南唯一有三个拜亭的冼夫人庙。海口市荣山村冼夫人庙。澄迈县老城镇石公式村将军第。海口市新坡镇冼太夫人纪念馆。儋州中和镇宁济庙内古朴的石雕。文昌潭牛镇亭桥圣娘庙。海南冼庙中,有相当部分挂的牌名标为“冯冼(太)夫人”之庙。加入“冯”字,原因在于冼夫人的丈夫姓冯,叫冯宝,是与冼夫人共同征战及管辖古时岭南一带的隋朝将军。其后人一般沿用冯姓,繁衍流布,宗系发达,其后人对冼庙及冼夫人文化扩展至全省各地多有贡献。冼庙的建立源于冼夫人崇拜,这与冯冼家族对海南的功劳相关。清道光《琼州府志・沿革表》载,“梁大同中(即公元540年-541年),就废儋耳郡地置崖州,统隶于广州都督府。时儋耳归队冯冼氏千余峒,冼夫人请命于朝,故置州。”这是海南古代设州治的起始。儋耳,即今儋州市,从史载可看出冯冼家族对其影响,这也是当地较早建立冼庙的原因。海南现存最古老的冼庙即为当地中和镇的宁济庙。关于冯氏宗族与冼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