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祠堂与家谱和孝文化

2018-01-1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535
转发:0
评论:0
祠堂与家谱和孝文化,     祠堂作为崇拜先祖与崇拜神灵的产物,是先民精神和英灵栖息的殿堂。祠堂,在

         祠堂作为崇拜先祖与崇拜神灵的产物,是先民精神和英灵栖息的殿堂。祠堂,在家谱中尚有宗庙、宗祠、家庙、宗堂、享堂、神坛、祠宇等名称,是朝拜祖先、家族议事的场所。家族祠堂是精神的魂魄,在家族中居于非常神圣的地位。祠堂也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在家谱中居重要位置。宗祠与孝文化紧密联系,反映在宗祠的建立和修缮,宗祠的楹联和宗祠的祭祖活动上。孝,是我国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它一直是我们的祖先极力提倡而推崇。以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传统的祠堂文化,既是权利的网络空间,更是个多维的文化空间。祠堂文化与家庙族府、书院文化、地方庙宇文化等建构起地域性文化的立体形态。广府祠堂不仅是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且与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息息相关。

一、广府的祠堂历史悠久

         从祠堂发展的历史来看,祠堂文化渊源流长,是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祠堂文化的繁荣反映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广府人喜好修建祠堂,几乎村村有祠堂。有钱的男子都可以独立修祠堂,甚至可以为活人修建祠堂。人们常说的“六亲”,指的是夫妻间、父母与子女间、兄弟之间、兄弟们的孩子之间以及兄弟们的孙子和曾孙之间。宗族内三五代之间关系尚且亲密,然而数代之后,关系疏松,就需要宗族关系来调节,而修建祠堂祭祀共同祖先,则是整个宗族百世得以联系的纽带。“在宗族组织发达,宗祠活动健全的地方发现: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际关系比较和谐、政府非法行政较少、公益事业容易推进”[1]。

         祠堂,又称宗祠、家庙。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也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通常,祠堂的兴建,是随着一个家族的长期发展和繁衍而逐渐完成的。旧时“祠堂”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於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宗祠即是祠堂,是汉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宗族的象征。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中心。祠堂中的主祭称宗子,管理全族事务称宗长,还有宗正、宗直等职。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汉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汉族民俗文化的代表。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最先置祠于宅中,随著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祠堂所包含的核心内容有“宗亲”、“家礼”和“宗族”。“宗亲”是从民间祭祀活动中产生的,随着祭祀活动和家族管理的发展,祭祀礼仪逐渐走向了仪式化。“宗族”观念在民众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宗族是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宗族的最小单位是家庭,宗族成员的房屋是总组成员的栖身之所,而祠堂则为总组成员提供了缅怀祖先、聚会议事、添丁节庆等重大宗族事情提供了场所。祠堂是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融合的一个载体,它具有浓厚的历史价值、高度的艺术价值、深刻的文化价值,它的保护性抢救对广州文化名城建设至关重要。为了使祖先遗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不被破坏,我们应该充分挖掘祠堂文化的内涵,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家礼”是我国封建社会提倡的“礼制”发展而来,它源自于《周礼》,经过《孔子家语》、《颜氏家训》的发展,定型于宋朱熹的《朱子家礼》。《朱子家礼》使祠堂得以正名。朱熹对祭祀提出了具体方案,“君子好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2]这规定了臣民建造房屋时,必须先要建造祠堂,并且祠堂作为独立的建筑,可建于房屋之东。人们建造祠堂主要是用于村人聚会、议事,完全是一个公共场所,功能近似如今的会议室。在文明程度比较落后的年代,人们崇尚的是家族精神,村里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家庭或几个人解决不了,族长便召集族众大会,大家商议、群策群力,最后由族长定夺。若是遇本村与外村人发生了重大冲突的事件,族长就召集大家商议应对的办法。除了议事之用外,家族里各房子孙平时如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也经常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

         古代祠堂的对联、匾额的内容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和祈祷。如塘坑天后古庙清嘉庆三年的门额和两侧对联:虎海普慈航万顷波澜永奠,凤山隆肸蠁千秋爼豆常新;东瓜宇天后宫大门两侧对联:灵兆井符化调坤顺,庙占涣立泽及离明;洪圣古庙两侧对联:威慑鲸波利通南海,灵钟凤岭雄镇西坑。另外黄阁大塘的岭南典型的古民居、大井的书舍、东里清代民国的商铺、民居建筑、小虎民居也是这里古建文物中的,这些都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年这里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昌盛。也正因此,岭南大儒朱九江在进广州前也曾在南沙陈氏私塾中教过书。[3]广府祠堂主要有几种:

         1.姓氏祠堂,姓氏家谱是以文字和表谱等形式,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家族史籍。姓氏家谱是以本家族子孙一代一代血肉之躯环环紧扣的生命链条,是血脉贯通、宗亲相连的一条永世割不断的血缘纽带。姓氏家谱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过不同或相似的作用。姓氏祠堂最大的特征是:内部——设有神主龛,供置祖先的神主牌,龛前都有香炉、烛台等祭器;祠堂内有覆竹状的祠联或行第序列;横梁或四周墙壁上悬挂有牌匾。

         2.名人专祠,历史名人专祠是官方或民间为国家和地方名人建立的纪念性祠堂,有别于宗族祭祖的姓氏祠堂。不设神主龛、神主牌,也不修族谱,仅为了弘扬历史名人的功绩、品德、气节等。名人祠堂。专为祭祀某一个著名人物而建的,被人们称为“名人祠堂”。可细分为贤臣名士祠堂、文人学子祠堂、忠勇将士祠堂、实业人物祠堂、烈女孝子庙等。

         3.神灵祠堂。所谓神祠,是指以某个自然现象或某个神仙形象为祭祀对象的祠庙,包括山川、日月、天地等自然神和神灵人物等,它们像宗祠一样,也是中国古人举行某种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只不过所祭祀的对象不是祖宗或贤哲,而是某些自然神灵或神灵人物。祠堂是汉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广府人历来重视祠堂的建设,这是后人一种“怀抱祖德”、“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一种孝思表现。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广府最著名的宗祠是陈家祠,建于清代,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成为地域符号的广州陈家祠拥有悠久历史。在荔枝湾旁有一个保存完整的祠堂——梁家祠,以梁家祠为基点发展起来的宗族文化也完整沿袭了下来。在梁家祠里看到泮塘梁氏族人坐在里面喝茶聊天,时而还会在这里开展各种活动。“岭南之著姓右族,于广州为盛。广之世,於乡为盛。其土沃而人繁,或一乡一姓,或一乡二、三姓。自唐宋以来,蝉连而居,安其土,乐其谣俗,鲜有迁徙他邦者。其大小宗祖祢皆有祠,代为堂构,以壮丽相高。每千人之族,祠数十所。小姓单家,族人不满百者,亦有祠数所。其曰大宗祠者,始祖之庙。”[4]广州城中村祠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而,城中村改造不仅仅表现在空间形态,更应该是文化上的整合。

二、家谱孝道是万善之本

         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孝是万善之本,百行之先。孝子祠尊其贤,褒其行,崇其德,励其后人。真心为善是真孝,万善都在孝里边。孝子在世声价重,孝子去世万古传。古圣先贤孝为宗,万善之门孝为基,礼敬尊亲如圣贤,成就生命大意义。父母恩德重如山,知恩报恩不忘本。做人饮水要思源,才不愧对父母恩。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顺子弟必明贤。近年来,宗族得以广泛复兴。“宗族的复兴有其内在必然性……是基于自然的世系关系的共同起源而形成的,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并非出于利害关系或是某项活动而人为组织的临时组织。可以这样说,涵盖了血统、身份、仪式、宗教、伦理和法律等诸多要素的宗族理念早已内化为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能会在酷烈的无能无力中被压制得无声无息,绝不会被彻底摧毁,一旦环境许可,其又会顽强地展现其生命力。”[5]

         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一个具象的体现。家谱文化最核心的意义是为了记载人们代际间的顺利传承。一部家谱,连接起的是或已疏远的亲情;先人载入家谱的善举,又是后人上进的动力。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家谱文化是中华好家风的传承。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不是名门望族的家谱比较简单。家族家谱只能算世系图.上图中间部分是我们家族的世系图。家谱、祠堂不仅维系了一个家族的亲情,更潜移默化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教化作用。有必要恢复祠堂,发展祠堂文化,发扬传承“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近来民间建祠之风便兴盛起来,出现“聚族而居,族必有祠”,对建立和谐社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古往今来,国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谱,这是传承文化的最有效的方式。家谱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

         “孝”字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含义有:一是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是传宗接代。“孝为众德之本、诸善之源,而现在很多年轻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历来尚人伦、孝为先。孝道一直是维系社会道德秩序和家庭伦理的根本之所在。《孝经》之《开宗明义章第一》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三才章第七》作为延传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孝”有其自身的内涵,同时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再如《二十四孝图》。一个人从热爱自己的家庭到以自己的祖辈为豪,是对孝文化很好的延伸和放大。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孝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传统养老思想是我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传统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它要求子女不但要细心奉养父母,而且要孝顺、孝敬,使父母心情愉快,儒家还提出了孝丧和孝祭的要求。汉代“以孝治天下”,历代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纷纷仿效,制定了一系列的养老制度和措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的合理成份对当代养老事业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家谱与孝文化的传承亦是中华好家风的传承。宗祠文化即祠堂文化,既是权利的网络空间,更是个多维的文化空间。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祠堂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祖先,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因为古代村落是由一个家族逐步繁衍发展而来,这种浓缩本土文化色彩的“原生态古村落”,记录了家族制度的沿革和变迁,具有强烈的宗族色彩。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以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传统的祠堂文化,既是权利的网络空间,更是个多维的文化空间。祠堂文化与书院文化、家庙族府、地方庙宇文化等建构起地域性文化的立体形态。祠堂,不单是维系海外乡亲与本土血缘关系,同时也是给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祠堂,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假如读懂了祠堂,也就读懂了祠堂文化,乃至民俗文化的真谛。可以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

三、祠堂功能与文化价值

         祠堂是古儒教供奉祖先和和祭祀场所,是宗族的象征。

         广府祠堂里最热闹的时候要数祭祀祖先和“食丁桌”之时。每年祭祀祖先的时候,当天不管是阴晴冷暖,祠堂里都是人山人海。祭礼完毕后,便将祭祀猪肉和祭品平均分给各家各户。另外,年内“添丁”的族人,便要在正月到祠堂做“丁桌”请老大、请族人,八个人围坐一张八仙桌,边喝酒边谈事,晚辈敬长辈,祝福声不断,整个厅堂里热闹非凡,热情高涨,这一习俗现今在乡村仍有沿袭。除此之外,有的祠堂还是为了纪念某一个人而建的,这是出自一种感佩报恩的行为。无论是祭祖还是民俗文化活动,在宗祠这个特定的场合里,个人和家族、家庭获得了认同感和归宿感,拥有了一个明确的文化身份,通过仪式和活动,同一宗族和家族的成员在文化上得以广泛的认同,在精神情感上得以普遍的联系。[6]

         广府祠堂的主要功能:

         (一)是缅怀纪念先祖的。如永思堂、思永堂,是永远思念缅怀先祖的等等。

         (二)是缅怀显赫宗功的。

         (三)是以先祖创业肇基处为堂号的。

         (四)是寓承祖训继往开来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姓氏文化中的家谱与祠堂
姓氏文化中的家谱与祠堂姓氏家谱是以文字和表谱等形式,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家族史籍。姓氏家谱是以本家族子孙一代一代血肉之躯环环紧扣的生命链条,是血脉贯通、宗亲相连的一条永世割不断的血缘纽带。姓氏家谱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过不同或相似的作用。商人的牒记,载有祖先父兄死去的忌日。每逢忌日,商人要进行祭祀,并且禁止喝酒作乐,目的是缅怀先人的优良品德,不忘养育之恩,也就是使老有所敬,贤有所尊。这种敬老尊贤的遗风,至今还是我们中华民族需要发扬的传统美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之世系也,为之陈有德者世显而暗乱者世废也”(《国语》),可见此时的谱书被当作是对帝王、诸侯进行道德教育的教本。魏晋以来,谱书又有维护九品中正制选举、门第婚姻、社会伦理等作用。就现代社会而言,姓氏谱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有益的、合理的家训、家规、格言,例如:赡养老人,要求兄弟和睦,不许辱骂殴打尊长,禁止酗酒、赌博、严禁砍伐...
· 家谱族谱和祠堂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一个人去世了,家族的亲人们为他举行葬礼,为他安下坟茔,最亲近的人为他守庐,三年后服丧期满,人们开始继续正常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从此开始忘记他,除了他的血脉在他的子孙身上流淌外,他的生命还在两个方面延续着:一方面是他被写进家谱族谱,成为永恒的历史记忆;一方面是他被请进祠堂,享受祭祀,接受膜拜。这个是宋代儒家学者的发明。据说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家谱和族谱,出自宋代两个名人。一个是苏洵,就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据说他的祖上是唐代有名的苏味道,可是一直到他的高祖,家世并不是很清楚,于是他就开始写家谱。另一个是欧阳修,他不仅写了家谱,还规定家谱应当从可见的世代开始写起,《眉山苏氏家谱》,《庐陵欧阳氏家谱》就成了后世家谱的典范。家谱族谱就好像我们的“历史”,把一代一代记录下来,把一代一代开枝散叶的人们联系起来。程颢(左)与程颐(右)祠堂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宋代程颐建议,首先,每个有一定地位的家族要...
· 传统文化之孝道文化与家谱文化
中华文明孝文化当数第一,百善孝为先,家庭家族观念源远流长。当今社会飞跃发展,思想多元,迫切需要一种归属感,认祖归宗成为了新时尚。作儿女的对长辈敬孝,不但体现在生活中,也体现在文字中。传承孝道文化与家谱文化,是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发展价值。(百姓通谱)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已有“孝”字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
· 明维新“孝”与“和”
今年的清明节,广水西乡的明姓因为一个特殊的机缘而相聚在一起。明维新于清明节回故乡为自己的父母进行坟墓迁徙,他本无意打扰宗亲,但由于他曾为家乡的宗亲做过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如:出资修路、出资帮扶贫困学子等,宗亲们闻知消息迅速从四面八方聚来,都想见见这位事业成功后时刻不忘宗亲的明姓娇子。在清明节这个中国传统的彰显孝道的节日里,明维新在与宗亲们的交流中特意讲到了“和”与“孝”的问题。他讲到:百行孝为先,孔子就特别强调“孝悌者,其仁之本也”。并说,我们都看得很清楚,一个家庭,凡是孝敬老人,父子关系很好的,兄弟关系很好的,婆媳关系很好的,妯娌关系很好的,这样的家庭,一定能够兴旺,一定能够幸福。如果有的家庭,天天鸡飞狗跳,婆媳争吵不息,兄弟互相残害,父子互不相容,我相信,这样的家庭,没有什么幸福可言,更难以兴旺发达。明维新还举出自家“和”“孝”的事实来与宗亲们共勉,同时也表达了自己面对疾病的那份泰然。他...
· 祠堂与宗族文化
传统中国人心中都有一种愿景,那就是:求家族之长存。于是有了家族制度。祠堂,正是家族制度的外化表现形式。几千年来,中国的家族制度一直交织于田园风味的生活理想中,这种生活理想,田园情怀,返璞归真的态度,以趋福避祸的方式,诠释着中国人清淡的幸福。事实上,从有利于国家民族的角度,“家族之长存”对于推动民族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传统中国人对于宗祠的感情,朴素、淳厚,无可扼制,无法割裂。无疑,宗祠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祠堂残颓,香火断绝。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读懂了祠堂,也就读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谛。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而且,“或有水盗,则先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