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姓氏文化家谱族谱: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2018-01-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976
转发:0
评论:0
姓氏文化家谱族谱: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

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把家谱与国家历史和州县方志相提并论。一部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传承,维系着家族的血脉。

家谱,其实是一个家族的血缘生命史。

所谓“水源木本”,所谓“慎终追远”,其实就是时刻提醒自己,你有根,有源,要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不能忘本。

所以,宋代理学家朱熹说:三十年不修谱,是为不孝。另一位理学家程颐曰:谱牒坏,人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家谱,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柯影传媒制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史上缺泛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家规。每当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至于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

家谱,凝聚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对家族血脉的信仰。

乡土中国,讲究的就是家与国同构,国就是家,家就是国,民族的文化血脉需要薪火流传,至少可以让后人从家谱中读出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向何处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家谱是一个家族一个姓氏的生命史
人们说到姓氏,会很容易想到家族,而从家族,又会很自然地想到族谱。族谱,历来就是我国姓氏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向来重视对自己过去历史的回顾与反思,编撰有各种各样的一家之史、一地之史和一国之史,其中的一家之史就是族谱。由于族谱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记录着其发源、生息、繁衍的过程,是"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因此,各家各姓都极为重视修撰谱牒。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被誉为"人生的三大终极问题",自古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的哲学家和宗教家,直到今天,还有很多的人在苦苦求索、百思不解。毛主席曾说,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世界上唯一不靠宗教就能解决这三大终极问题的是中国的老百姓,中国老百姓拿一本简单的族谱就圆满地解释了这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是谁"只要用你的姓氏,你的名字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姓氏和名字是有来源的,...
· 家谱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把家谱与国家历史和州县方志相提并论。一部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传承,维系着家族的血脉。家谱,其实是一个家族的血缘生命史。所谓“水源木本”,所谓“慎终追远”,其实就是时刻提醒自己,你有根,有源,要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不能忘本。所以,宋代理学家朱熹说:三十年不修谱,是为不孝。另一位理学家程颐曰:谱牒坏,人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在保定市顺平县康关村,就有这样一本家谱——《高氏家谱》。这本《高氏家谱》编篡于民国十二年阴历正月,也就是公元1923年正月,经历了90余年的沧桑,破损严重,部分文字遗失。它的保存者高英杰是康关高氏第九代孙。康关高家始祖高九经(字自敬)于清乾隆初期(大约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由易县寺角村,只身迁至完县(今顺平县)康关。康关为山区,当时地广人稀,人口不足200人。高九经为人厚道,勤奋节俭,定居之后,娶完县东峪村...
· 一个家族,一个家文化传承的载体族谱
在黎族之后迁居海南岛的汉族,一般都形成自己的家族史料——族谱。海南岛上的黎族有语言而无文字,他们的历史大多见诸汉族书籍。但在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有一万多人口、有着“中国最大黎村”之称的峨港村,符、张、王、叶等姓氏,从民国起,就有家谱传世,将家族的繁衍信息用毛笔抄写在白布上。或装在麻袋里,或存放于铁箱中,取出来需要三四个人协助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打开,而全部摊开能铺满村委会办公室大厅,占地在40-50平方米之间,颇是壮观!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峨港村的黎族布质家谱,不断拼接,记录家族历史,与卷帙浩繁的汉族家谱一样,形式感都超强,只是存在的方式不同罢了。从最上头的始祖开始记录,越往下,随着代数和人口的增多,名字也就越来越多,连接直系亲属之间的红色线条,渐渐地,也由原先的直线,变为密密的曲线,很像收音机电路板上的铜线。后人每次查找先人名讳,都要趴在家谱上,让手指跟着曲线走,慢慢寻找。可以想见,当初誊...
· 姓氏文化和家谱,族谱的时事意义
种类繁多的姓氏,丰富多彩的家谱,是我国悠久历史的一份重要文献。究其现实意义,学者从学术的角度来论证,政府从是否有利于社会管理、是否能推动经济发展的层面来阐述,社会团体、普通民众、特别是华侨,说起探讨姓氏和家谱文化的意义,那可就大了去啦!从他们“认祖归宗”的劲头,大办盛会、大把花钱的行动上,足以诠释姓氏和家谱文化的意义。笔者仅从四个方面浅述。1、有利于追本溯源中国人大多都有姓氏,初次交往,总要先问:“您贵姓”。特别在外地,如是同姓,马上就亲近了许多,认为“五百年前是一家”,“都是大槐树底下走出来的”。其实不然,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中国大姓之一的“李”姓。只有通过对姓氏和家谱的进一步研究,追本溯源,修书续谱,连支连宗,才能明血缘。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从基因的类型分布就可以直接追溯到家族的父系起源,而通过后代基因分析,也可以找出共同点,推出祖先的基因。姓氏及家谱的记载,恰恰可为基因追根溯...
· 家谱一个家族的印记
退休教师十年修谱路最佳修谱人学问最高刚好退休“本来我对这事一点也不感兴趣,但没想到却就此修了10年,真是停不下来了。”如今已经75岁的退休老教师汤野浓是(四川)江安汤氏第十一代,他从事修订汤氏家谱工作已有10个春秋。汤野浓,现居香山附近,1955年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现为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留校任预科(高中部)老师,后转到香山学校任老师。十年前,当叔辈提起修家谱的时候,正值汤野浓退休不久,他是家族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人之一,而上通老辈下晓小辈,也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最佳修订人。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汤野浓索性以此为乐。他从老家拿回了父亲在抗战时期修订的家谱,并从全国各地搜集汤氏家谱。老人兴奋地从卧室中拿出一些曾经的笔记展示着。老人朴素干净的家里,几乎并没有什么可以让人记住的靓丽家具。客厅墙壁上贴着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洋餐壁画,屋里的家具已经有些陈旧。在卧室的桌上铺着的宣纸上,还有老人刚刚画的未干的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