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四大功能
家谱的四大功能, 家谱又称家乘、族谱、宗谱,是记述家族世系与事迹方面的书籍。这种谱牒文化在我
家谱又称家乘、族谱、宗谱,是记述家族世系与事迹方面的书籍。这种谱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约有三千年历史。据《毘陵鸣珂巷陈氏宗谱·重修族谱序》上说:“考之《周礼》,族姓掌于太史。秦汉以来其制浸废,书亦轶而不传。至(南朝)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多引证于魏晋诸家谱牒,盖至是则各以其姓著为私矣。……”可见在我国周代记载族姓事迹的书籍由编写国史的太史掌管,到秦汉时也就失传了。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氏族门阀制大盛才出现真正意义的家谱,由名门望族(如王、谢等氏族)各自编修成书传世。在我国封建制时代,由于各家庭子孙繁衍、迁徙等原因,有每隔几十年续修家谱的习俗,更于盛世修家谱。
家谱作为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长期传承不绝,自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究其因还得从家谱本身去找。试以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委员会会长—家谱收藏家朱炳国同志近年珍藏的三种家谱[《毘陵前黄杨氏族谱》(简称“杨谱”)、《毘陵鸣珂巷陈氏宗谱》(简称“陈谱”),《恽氏家乘》旧谱残本]为例,可归纳有四大功能:一、传承文明;二、正史补史;三、宣扬名人;四、聚宗睦族。
一、传承文明:
我国是当年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至今仍屹立在东方,靠的是我国历代人民传承文明。传承文明除国史、方志等之外,家谱也是一种重要典籍。家谱,尤其是名门望族的家谱,其传承文明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先说《毘陵前黄杨氏族谱》,即明末状元杨廷鑑的家谱。杨氏源出华阴五世为相(“关西孔子”杨震、震子秉、孙赐、曾孙彪、玄孙修),二世称帝(隋文帝杨坚,炀帝杨广)的名门望族,其后裔先后迁居浙江钱塘、江西临川。直到南宋抗元名将杨掞次子士英才由临川迁居武进前黄一带。在明末杨廷鑑得中状元前,前黄杨氏有几代人艰苦创业的发家史。自始迁祖士英起,明初垦荒志家,至曾孙(第4世)名之(字以实)时从钱垛迁居前黄,洪武、建文间“以财雄于三邑。性好施赐给贫乏,乡邑称之。”(《杨谱》卷十五家传第4页)以实之后五世同堂不分居,至六世(字克盛)、杨厚(字克载)兄弟时“内外得理而家益饶,积田十八万亩有零,庐舍广袤数里……”(《杨谱》原族谱考第2页)。杨氏家族有一大特色,谨守祖训“富而能散(财)”,乡邑有灾荒,必出世资赈济,称得上“富甲一方”的开明财主,救贫济困家风代代相传。《杨谱》不但大力宣扬男性族人在艰苦创业、荣登仕途、建功立业方面的作用而作“家传”,还同是为歌颂嫁入杨家作妻室的他姓女子立“内传”,强调他姓女子在前黄杨氏望族中的“半边天”作用。“内传”收录乡里朗朗上口的民谣:“前黄杨氏,庆远流长。”先马(第5世杨文妻马氏)后郎(第11世守德妻郎氏),管(第12世谟妻管氏),吴(第13世状元杨廷鑑妻吴氏)洎(同“及”)庄(第14世大鹤妻庄氏)。“这些贤妻良母在重视文化、尊师重教、相夫理财、教子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见识。《杨谱》载入“内传”这在我国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先进思想。
在《杨谱·内传》中还载入唐代宰相崔元日韦母卢氏训戒儿子的一番话(译成白话):“我听说做官的人贫乏不能自给,这是个好消息。如果财货充足,穿绸衣骑肥马,这是个坏消息。”在母亲卢氏教育下,崔元日韦成为唐代著名的清廉宰相。卢氏见识卓越的仕宦观载入前黄杨氏内传,使前黄杨氏望族吸纳了唐代女子的精神文明,成为杨氏清廉家风。 再说《陈谱》。常州陈氏也是以忠义传家的名门望族,代表人物有陈 仁、陈炤、陈祖仁、陈济、陈洽等。陈仁(549-620)年字世威,晋陵(常州)人,出生在南朝梁代,陈文帝天康元年(566年)十八岁时举进士,还与皇帝陈菁认了同宗(都是汉太邱长陈实之后),历任监察御史等要职。陈亡后归里孝养双亲,隋高祖屡征不出,把家财散给族亲、贫民。直至炀帝南巡叛乱蜂起才挺身而出,先后在太仆丞元祐、吴兴太守沈法兴麾下为将,曾平长白山、乐伯通等叛乱,以功升“司徒”,显然是位忠勇爱国的义士。只是唐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过于宣扬与神化,封为“烈帝”,在常州青果巷西庙沟西首将陈杲仁兵仗库改建成“烈帝庙”或称“司徒忠佑庙”,岁岁春秋祭祀。现我们应抹去历史人物陈杲仁神化和迷信色彩,还其英雄本色。
再说陈炤,在英勇的南宋末年常州抗元保卫战中任通判(副州长)之职,坚守半年城破后犹进行巷战,直到殉难,是位舍生忘死抗击侵略与强暴的民族英雄,《宋史》把《陈炤传》列入忠义传:“陈炤字光伯,常州人。……常州知州(姚)訔以炤久任边知兵,辟为通判……城破訔死之,炤犹敛兵卷,家人请曰:‘城东北门围未合,可走常熟,入临安(南宋都城,今杭州市)也。’炤曰:‘去此一步非死所矣!’日中兵至死焉。……”显出高大的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陈谱·世系表》中得知:“居武进青居”的陈炤原来与北宋末太学生、丹阳人陈东是一脉相承嫡亲高祖与玄孙。陈东以一介书生冒死向皇帝钦宗上书,请诛当权的奸臣蔡京等“六贼”。高宗南渡后他率太学生及数万军民伏阙上书,要求恢复主战派李纲相位,罢斥奸相黄潜善、汪伯彦,结果陈东被杀。从忠直之士陈东到民族英雄陈炤是一脉相承的。更体现了家谱在传承文明方面的重大作用。
关于《恽氏家乘》旧谱残本中所收录的明末清初恽厥初(号朊原)诗文。由于民国时编新谱时未收录,以致恽氏后人一直根据俞曲园之说:“近园即恽南田东园。”笔者在晚清《常州府城厢坊字号全图》上发现恽南田东园位于杨园(杨状元邸宅花园,今102医院)附近。从新发现的恽氏旧谱残本厥初诗终于证实近园即爱国大臣恽厥初于明亡后窝藏皇子的西园,号称“西园之难”。近园与恽厥初成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再说《赵谱》由晚清名人翁同龢所作序文中画龙点睛地点到明代国子监司业(从六品官)赵琬,这是一位官阶不高的历史人物,却是位坚持以儒家核心思想“忠孝”来教育学生的国子监官员,当国子监祭酒李时勉被大太监王振诬陷,作为李祭酒的副手赵司业也因株连而被捕。千余学生集于朝门要求释放李、赵等,朝廷怕激起事变即予开释。以事载入《明史·李时勉传》,可见西盖赵氏把明代名人赵琬等奉为传承文明的楷模。
二、正史补史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大国,传承文明主要靠国史、方志等典籍。我国国史有《史记》、《汉书》直至《清史稿》等二十五史,民国尚待编修。全国各地有众多方志,仅常州就有《咸淳毘陵志》、《常州府志》、《光绪武进阳湖县志》、《武阳志余》等多种。这些国史、方志由于面广量大、典籍浩繁,难免有错误疏漏之处,作为谱牒文化的家谱对正史补史起重要作用。例如陈仁历经南朝梁、陈与隋、唐初四代,正史上没有陈仁本传,只在新、旧《唐书》沈法兴传中得到“陈果(应为)仁”的大名,说他先后在太仆丞元祐、吴兴太守沈法兴麾下平叛立功,被沈法兴封为“司徒”。由于《唐书》错写陈仁为“陈果仁”,近年报上也把他的大名写成“陈果仁”。常州方志上有陈仁传,而《陈谱》世系表、传中均作“陈仁”,这样就可纠正正史的记载的错误。陈仁仅在正史《唐书》沈法兴传中有着疏而不详的记载。《陈谱》关于陈仁的记载就翔实得多。从《陈谱·世系表》得知:自汉代始祖陈实起到仁已是二十一世,传到唐代名诗人陈子昂为二十五世,这就是说陈子昴是仁嫡亲的玄孙。正史未交待陈仁在陈代做官的经历以及沈、陈的翁婿关系和陈的死因。从家谱中得知仁生于(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卒于唐武德三年(620年),终年七十二。陈文帝太(应为“天”)康元年举进士第,年甫十八,唱第日应对详雅,上(指陈文帝陈蒨)喜谓曰:朕与卿俱太邱(指汉陈实)之后,家世自兹不坠。特授监察御史……仕陈二十五载,威德并荐。……贞明二年(陈)后主逊位于隋,遂亟上印绶归。隋高祖累诏不起,家赀悉散之亲族贫民。事亲尽孝……。炀帝南巡江都,群资蝟兴,朝廷知公勇略,特诏讨贼,义不可辞,奉命而起。……初公娶沈法兴女。大业(炀帝年号)末法兴谋据常郡,阳为依附,实为伺僚。贼帅李子通僭号明政,屯众江北,与法兴阴为应援,惧公威勇,不敢渡江。至唐高祖武德三年庚辰五月十八日法兴诈称疾笃(病重),公往问疾,饮酒中毒……[参见《陈谱》隋司徒世威(仁字)专]对正史作了许多重要的补充,使人对历史人物陈仁了解得更全面、清楚。显然沈法兴为达到叛国称王的罪恶目的,必然要翦除麾下反对他叛国的得力干将、女婿陈仁,以清叛国路上的障碍。这反衬出陈仁是位忠勇爱国的义士,现在要撩开封建社会新加的神秘面纱,使人们坚信陈仁是人而不是神。
再说南宋末民族英雄陈炤,过去常州史志界大都认为他是无锡人。2003年底《常州日报》周末版在介绍武进洛阳乡“骨成墩”遗址时也把陈炤说成“无锡人”。查《陈谱·世系表》第四十世(陈)炤字大澈,配巢氏,生子一:陛。居武进青城(今常州市新北区孝都乡青城)。据笔者考证陈炤故里应在青城附近今百丈乡陈墅。由于当时青城是武进县的大镇,陈墅隶属青城。而正史《宋史·陈炤传》也说他是常州人,可见陈炤故里不在无锡,而在常州。
三、宣扬名人
某家族出了名人使每个族人感到光荣与自豪,这个家族也就成了名门望族。历代各家族编修家谱的主旨就是竭力宣扬名人。例如邀请他姓名人为族中状元、宰相等达官贵人或学者名流撰写传记、墓志铭、年谱等等成为出版的家谱写序。
就拿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刻。西盖赵氏族谱来说,就邀请当时大红人、户部尚书翁同龢(后担任宰相、两代帝师)撰写序反,使西盖赵氏名声更大。请外姓名人为本族名人撰写传记、墓志、年谱等较为常见,《杨谱》曾收明代胡濙、白昂、唐顺之、清代徐乾学、朱彝尊、钱名世、刘伦、孙星衍等名人撰文。在家谱世系表中名人的事迹介绍得特别详细,如《杨谱》中的状元杨廷鑑及其子大鲲、大鹤,孙杨椿,曾孙榜眼述曾等,《赵谱》中的赵翼等。家谱中介绍的名人越多,说明该名门望族在社会上的地位越高。
四、聚宗睦族
我国人口众多,由以汉族为主与56个兄弟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祖先历代分众多家(氏)族相传承,在我国封建社会曾编有《百家姓》,而当代有人研究我国姓氏文化,发现我国姓氏有两万个以上。就某个家族史而言,原来定居某地,后子孙繁衍,迁徙他地,而且繁衍子孙的时间先后不一,情况复杂,情况复杂,辈份世系易生混乱,通过家谱记载,即使这在千万里之外,也可认祖归宗。否则同在一地的同姓族人相见时互不相识,视若陌路之人。民国年间常州恽氏重修家谱,当时恽代英祖父元复在湖北武昌候补知县,恽家修谱人去武昌把代英祖、父、代英按世系记录下来,一代伟人恽代英的一些重要情况得以保存下来。而且《恽谱》流传对恽代英成才影响极大。青年代英在1919年2月5日记中写道:“《瓯香馆叙》首言:恽氏,世家也。余自幼以世家故受人敬爱,亦因缅怀祖德,用以自发其志气,不敢自暴弃。今见川语,心怦怦动。观南田先生父子之节操[指清初大画家恽南田及其父理学家日初(号逊菴),明亡后参加抗清斗争],亦感极欲涕。故每意在家族制度存留未废时,与儿童论祖宗旧德,亦极好教育材料也。……”(《恽代英日记》第479页)
关于照应救济族人之事,在各谱中不胜枚举。如《杨谱》记载:杨状元廷鑑次子大鹤(在朝廷任谕德)一生清廉,“再从兄弟(指远房兄弟辈)多积甫(欠债),府君(大鹤)倾家代偿,因是益贫乏”(《杨谱》卷十七谕德公行述第52页)。后来榜明杨述曾等为其父杨椿撰写《农先公行述》中提及“先大父(把祖父大鹤)殁不克具葬,四叔父(祖楫)经营万里,府君(杨椿)与伯叔父鬻户以济。”上述事迹表明族人有困难,自己即使贫乏,也要伸出援手。同时也反映出在朝廷做官的杨大鹤的清廉本色。有些富裕的名门望族在地方上设立义塾、义庄、义冢,以振济族中的贫困者或灾民。如常州名人盛宣怀曾设过义庄,常州庄氏曾设有塾馆,由庄怡亭执教,瞿秋白少时曾就读于庄氏塾馆。
综上所述,家谱具有四大功能,虽在“文革”左倾思想泛滥时期被误作“四旧”受冲击被毁掉一部分家谱,但仍有众多家谱在有识之士或经冒险隐藏者之手得以幸存使研究人员得到丰富资料,这也是家谱具有文物收藏价值和强劲生命力之所在。近年我市各地又兴起新修家谱之风,就是家谱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实证。继新修《西盖赵氏宗谱》之后《夏氏宗谱》、《钱氏宗谱》闻风而动,一派颀颀向荣景象。不过我们对旧家谱也要一分为二来分析,它虽有四大功能,但旧家谱也带有封建思想(重男轻女)的烙印,把“半边天”排除在家谱之外,今后在新修家谱时之贯彻新社会男女平等的原则,把“半边天”的女子与男子一样也列入家谱中去。虽有四大功能,但旧家谱也带有封建思想(重男轻女)的烙印,把“半边天”排除在家谱之外,今后在新修家谱时之贯彻新社会男女平等的原则,把“半边天”的女子与男子一样也列入家谱中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家谱族谱的功能和作用
家谱族谱的功能和作用分类:姓氏文化来源:2021/01/0614:04【摘要】家谱或族谱,是以血缘亲情为脉络,以姓氏作标记,编就的特殊史笈资料,是姓氏的生命史。它记录本氏族起源、发展、繁衍、变迁的过程,是氏族最珍贵的文化瑰宝。据史书记载,中国汉人使用过的姓氏有13000多个,经过合、并、灭、弃,至今仍在延用的有4000个左右。一个经历几千年的姓氏,经过朝代更换、战乱、杀戮等人为劫难和疾病、瘟疫、洪涝、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人类大量死亡,加之被别姓兼并,避乱弃姓等等,能够遗留下来,十分不易,能够繁衍成大姓,更是奇迹。每个姓氏,要寻找它的起源、发展和传承的轨迹,只能从寻找家谱入手,因此,家谱,历来被当作是血缘延续的载体和依据。家谱或族谱,记录一个氏族产生、发展和变迁,在时间上,是纵向的,是经线。每个姓氏的人分布在天南地北,按血脉又衍生出千枝万叶,在空间上,是横向的,是纬线,经线经常交织,形成一...
· 家谱族谱的功能和作用
家谱族谱的功能和作用分类:姓氏文化来源:2020/12/3009:59【摘要】家谱或族谱,是以血缘亲情为脉络,以姓氏作标记,编就的特殊史笈资料,是姓氏的生命史。它记录本氏族起源、发展、繁衍、变迁的过程,是氏族最珍贵的文化瑰宝。据史书记载,中国汉人使用过的姓氏有13000多个,经过合、并、灭、弃,至今仍在延用的有4000个左右。一个经历几千年的姓氏,经过朝代更换、战乱、杀戮等人为劫难和疾病、瘟疫、洪涝、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人类大量死亡,加之被别姓兼并,避乱弃姓等等,能够遗留下来,十分不易,能够繁衍成大姓,更是奇迹。每个姓氏,要寻找它的起源、发展和传承的轨迹,只能从寻找家谱入手,因此,家谱,历来被当作是血缘延续的载体和依据。家谱或族谱,记录一个氏族产生、发展和变迁,在时间上,是纵向的,是经线。每个姓氏的人分布在天南地北,按血脉又衍生出千枝万叶,在空间上,是横向的,是纬线,经线经常交织,形成一...
· 家谱族谱和祠堂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一个人去世了,家族的亲人们为他举行葬礼,为他安下坟茔,最亲近的人为他守庐,三年后服丧期满,人们开始继续正常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从此开始忘记他,除了他的血脉在他的子孙身上流淌外,他的生命还在两个方面延续着:一方面是他被写进家谱族谱,成为永恒的历史记忆;一方面是他被请进祠堂,享受祭祀,接受膜拜。这个是宋代儒家学者的发明。据说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家谱和族谱,出自宋代两个名人。一个是苏洵,就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据说他的祖上是唐代有名的苏味道,可是一直到他的高祖,家世并不是很清楚,于是他就开始写家谱。另一个是欧阳修,他不仅写了家谱,还规定家谱应当从可见的世代开始写起,《眉山苏氏家谱》,《庐陵欧阳氏家谱》就成了后世家谱的典范。家谱族谱就好像我们的“历史”,把一代一代记录下来,把一代一代开枝散叶的人们联系起来。程颢(左)与程颐(右)祠堂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宋代程颐建议,首先,每个有一定地位的家族要...
· 古代各时期家谱的功能是什么?你知道吗?
家谱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存在几千年了,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家谱的存在形式都不相同,主要有甲骨家谱、青铜铭文家谱、纸质家谱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家谱在每个时期的功能也并不相同,让族谱网的小编带你看看各个历史时期族谱的功能吧。图源网络周代周代的《世本》记载从黄帝到春秋时期的“帝王”、“诸侯”、“卿大夫”的世系和氏姓,也记载帝王的都邑、制作、谥法等。可以说,它奠定了周宗室的帝王世系,也成为辨别尊卑贵贱的依据。周代的家谱完全是为了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汉代周代的宗法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用采取的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是选用人才不看中功名,看中氏族背景,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的局面。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重要依据。修谱之风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
· 宗祠的功能
康熙九年(1670年),清朝廷颁布的《上谕十六条》,对宗祠的功能作了如下规定: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黝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做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饵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综合历史上宗族祠堂的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l)基本功能:祭祀祖先我国传统观点认为,一个没有人祭祀的先祖,肯定是家道衰亡或没有后代,因此,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十分重视祭祀先祖,这也成为祠堂的首要功能。在祭祀先祖的过程中,还能凝聚宗族,是维系封建家族关系的一种重要工具。祭祀主要在春冬两季进行,春祭“清明”,称“清明会”;冬祭“冬至”,称“冬至会’。祭祀过程中,一族的男子备好牲礼等祭祀用品,欢聚宴饮。有势力的族人还是搭台唱戏,以供全族欢乐。这种祭祀活动,在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