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湖南家谱简论【一】

2017-12-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23
转发:0
评论:0
湖南家谱简论【一】,     湖南家谱和湖南方志一样,都是属于湖南地方文献的范畴,要研究、开发湖南地

      湖南家谱和湖南方志一样,都是属于湖南地方文献的范畴,要研究、开发湖南地方文献,必须研究、开发湖南家谱资源。湖南家谱是一部厚重的书,更是一部厚重的史,且尘封日久,涉足者寥寥。笔者囿于学识水平,要“论”湖南家谱,即使是“简论”,也底气不足。但愿借此提供些线索,传递些信息,以投石问路,抛砖引玉。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都叫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古人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它的起源可上溯至先秦时代,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唐以前,家谱一般官修,用官选人“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名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魏晋南北朝时期,此风尤盛。宋以降,官府修谱逐渐发展为私家修谱。家谱的功能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社会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功能。封建统治阶级大力鼓励私修家谱,“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以利于维护和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 

       谱图之式,至北宋后始成定例。江西庐陵欧阳修撰《欧阳氏谱图》,《谱例》曰:“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五世为一图,五世以后,格尽另起。图内“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凡诸房子孙,各纪其当纪者,使谱互见,亲疏有伦,宜视此例而审求之。”在欧阳修稍后,四川眉山苏洵撰《苏氏族谱》,其所异欧谱者,为因亲近而不著始迁祖,详己之所自出,故仅著高祖至父仕不仕,聚某氏享年几,某日卒,此所谓苏氏小宗谱法。欧苏谱例是在总结前人修谱章法的基础上创立的比较完整的修谱体例,内容包括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等五项,其体例重在图表创新。尔后,家谱体例多兼采欧苏之法,沿着欧苏谱例有所完善和发展。明清以来,家谱记事范围受方志、史书的影响,内容不断增多,篇幅不断扩大,其核心仍是遵循欧苏“一图一传”的图传体,也就是说,主体部分仍然是世系图、世系表,如果没有家族血缘关系的世系,那就不成为谱书了。 

        家谱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利用价值,有人认为“它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学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学者梁启超说:“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认为:“我国史籍之富,举世无比。然列代公认的官修正史,由于种种原因,自今论之,尚难允称‘信史’。今青年治史学,当于二十五史外博求史料,取精用宏,成就当非前代所可比。而今我国史学领域有尚待开发的二个‘大金矿’,即地方志和族谱。它一向为治史者所忽视,实则其中蕴藏无尽有价值的史料,为‘正史’所难于悉纪而不为人所知者。” 

      以上所述,是为铺垫,旨在便于我们更好地去认识、去研究湖南家谱。湖南家谱在中国家谱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效统计数量之多,仅次于经济文化发达的江浙地区,这是湖湘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亟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 纂修源流、数量、种类及分布情况 

        1.1. 源流。湖南古为蛮、越之地,至春秋、战国时代,才渐次进入楚秦版图,北人南下,中原文化开始浸润荆楚大地,经济、文化有一定发展,但与中原地区比较,仍然是原始、落后的。在这样的经济、文化环境下,湖南一地不可能有家谱的生产,最早的可能出现在官修谱牒的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南纂修最早的家谱,有史可查的是晋代常德的〈廖氏家谱〉,刊刻最早的家谱,现在知道的是宋政和、宣和年间(1111~1125)刻的新化〈陈氏族谱〉,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刻的新化〈伍氏族谱〉。”伍新福说:“宋代湖南仅衡阳颜学廷〈颜氏家谱〉一种,明代见诸记载的有8种:〈刘氏家谱〉(益阳刘宪撰)、〈谭氏家谱〉(茶陵谭时中撰)、又〈谭氏家谱〉(茶陵谭玉瑞撰)、〈茹氏家说〉(衡山茹瑺撰)、〈蒋氏家谱〉(零陵蒋向荣撰)、〈蒲氏家谱〉(永明蒲彪撰)、〈周氏家谱〉(永明周鹏撰)、〈朱氏家谱〉(桂阳朱克宽撰)。”笔者翻阅了唐代以前的书目,有关湖南谱牒文献的记载几近于无。两宋以降,自胡安国、胡宏父子讲学南岳,朱熹、张栻布道岳麓之后,湖湘学派逐渐形成,湖湘文化发展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历史阶段。同时,大批东方人,包括赣、苏、浙、皖、闽人或垦殖、或服贾、或宦游到了湖南,给湖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私修家谱又是以宋明理学为其思想理论基础的。因此,可以推断,在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时期,湖南家谱纂修是很兴旺的。年代久远,史实湮灭,无文献足以征信。至今,没有发现一种宋元时期纂修的谱牒。明代湖南家谱,可稽征考或现存的远不及皖、苏、浙等地,但也绝不是伍新福先生所说的只有8种,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湖南图书馆馆藏家谱目录》、《湖南省善本书目》的粗略统计,各馆共藏明代湖南家谱有20种左右。现在的湖南家谱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清道光以后,而又主要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这与湖南的人文社会环境是相吻合的。 

       1.2. 数量。有史以来,湖南一地撰修过多少家谱,这是谁也回答不了的问题。存世的湖南家谱究竟有多少,同样难以回答。据1997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记载,全国440余家“图书馆、文化馆、文管会、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室)、文物商店收藏的湖南家谱1511种,占收录总数14719种的10.3%;而当时未曾完全列入收录范围的上海图书馆收藏湖南家谱2255种,占该馆收藏总数11700种的19.3%;湖南图书馆馆藏湖南家谱1500多种,三者加起来5000多种,剔除重复的700种左右,再加上省内一些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方志办收藏的湖南家谱,估计公藏单位收藏湖南家谱5000种左右,是家谱存世的最多省份之一。因为家谱是私修,印数也很少,主要保存在民间,有的家谱还“秘不示人”。经过历代的战火烽烟,水火虫蛀,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藏于民间的大量家谱散佚,但还有很大一批被幸运地保存下来的,究竟有多少?这是一个无法统计的数据。陈宁宁提出“编撰〈中国家谱总目〉应包括民间藏谱在内”,想法是对的,思路也正确,却是一种完全脱离中国实际的空想。谁去“清查”?如何组织“社会力量”去清查?调查家谱收藏,一般来说,很难形成政府行为,而调查家谱的范围涉及乡村,甚至各家各户,是任何单位或个人无法用民间行为的这种方式牵头做好的。在一个小范围内可以,在大范围内就不行了。江西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说江西一省散藏在民间的家谱就在四万种以上,不知是用什么方法推算出来的。湖南家谱知多少?使笔者想起一副绝妙好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应对者很多,只有“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才妙不可言。顺着这种思维模式,就可以用“存世多少是多少”去回答“湖南家谱知多少?”虽为笑对,却是真实。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广泛地开展藏谱调查,因此不可能产生出一个准确的统计数据。诚为斯言。 

         1.3. 种类。家谱、族谱。这是湖南民间各家族广泛使用的谱牒名称,在湖南家谱中,百分之九十的谱牒称族谱或家谱。家谱、族谱,还有宗谱,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概念上又有些什么区别呢?谱牒研究者的看法基本趋向认同,也存在一些歧义。有的认为“家是最基本的血缘单位;若干个家崇奉一人为尊长,成为一个宗;各个具有原始共同祖先的宗都属于一个族。”也有的认为“在规模较大的宗族,血缘近亲的家庭,成立家族组织,其(宗族内部)结构则为:家庭—家族—宗族”,谱牒是宗族制度的产物,是具有男性血缘关系的社会群体成员参予纂修的图籍。既然家、宗、族或者家、族、宗在概念上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那么家谱、族谱、宗谱也就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在世系记录的范围上存在大、小或多、少的区别。人们在实际使用中,更是不加以区别而通用。 清光绪十六年(1890)修的[湘潭]《中湘谢氏族谱》,始迁祖谢可安在明洪武年间由江西高安迁湘潭;民国二十一年(1932)修的[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始迁祖易仲剑,明永乐年间由江西庐陵迁湘潭;清咸丰四年(1854)修的[湘乡]《刘氏续修宗谱》,始迁祖刘翊圣在元泰定年间从江西泰和迁湘乡。三谱除了外世纪外,内世纪都是迁湘后始迁祖以下世系记录。 

        支谱、房谱。支谱、房谱是两个可以互用的概念,都是指某一始祖或始迁祖分支之下的子孙谱牒,也有联称支房谱或房支谱的,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6)修的[湘乡]《上湘张氏房支谱》。支下还可以分房,房下也可以再分支,因而很难区分支谱、房谱。但在较多的场合,支的概念,似乎更侧重于指族中分化并独立出来的血亲组织,尤其是迁居外地另辟族属的血亲组织。如[湘潭]罗氏九修族谱,罗山寿纂修,1948年明德堂木活字本。是谱谱序所题书名:鼓磉洲罗氏九修支谱,始迁祖应龙公,字世兴,号政斋,明初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熂下迁湖广长沙府湘潭县鼓磉洲南岸鹧鸪坪。显然,是谱把徙湘潭鼓磉洲的罗氏作为吉水熂下的一支来处理的。从谱述世系看,实为鼓磉洲罗氏九修族谱蕨山堂瑶祖房大宪公支谱,“目录”上已交待清楚,此谱支下分房,房下再分支。这一支人丁兴旺,名人辈出,见诸于湘潭县志、湖南通志和国史传的就有罗熙、罗玑、罗天阊、罗典、罗修元、罗汝怀、罗逢元、罗萱、罗启勇、罗正钧等文职武将,还有著名的革命烈士罗学瓒,谱赞其“朴外茂中,好学深思,博闻善记,操行严谨,意志犹坚定,绝不依人俯仰。锐意改革,与恶势力奋斗不折不回。” 

       还有家乘,如《长沙瞿氏家乘》、[巴陵]《毛田李氏家乘》;通谱、统谱、世谱,如[桂阳]《朱氏通谱》、[浏阳]《吴氏通谱合纂》,有一种丛书性质的通谱,总谱只有卷首,子谱独立成帙,如[邵阳]《吴氏八修合辑通谱》;族志,如[桃源]《翦氏族志》;祠谱,如《浏阳县祠吴氏族谱》;祠志,如[宁乡]《李氏祠志》;图谱,如[湘阴]《大洲胡氏图谱》;谱系,如[浏阳]《大溪泉塘胡氏谱系》;传书,如[湖南]《李氏传书》等等。有的家谱以始祖名作为谱名,实为罕见,如[新化]《邹氏世守续谱》(清咸丰二年睦亲堂木活字本),新化洋溪邹氏尊世守公为始祖。有一种双姓谱,如[邵阳]《龙张氏三修族谱》(清宣统元年木活字本),谱称始祖表宣公,随舅龙于田,明洪武二年由江西迁邵阳东乡官桥铺,舅爰之,因抚为嗣,故称龙张二姓。另外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谱牒,如[湘阴]《桃林吴氏义谱》,专载桃林吴氏义子世表;[浏阳]钟甲堂《刘亲睦祠特牌谱》,载捐资修祠堂名单,有捐名、配氏、世次、籍贯、附注各项。 

        1.4. 分布情况。湖南各地,包括湘西、湘南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纂修过家谱,由于各地经济、文化条件的差异,纂修的数量有很大的差距。比较集中的是长沙地区,包括宁乡、长沙、浏阳、醴陵等县市;湘潭地区,包括湘乡、湘潭等县市;岳阳地区,包括湘阴、汩罗、平江、岳阳等县市;常德地区,包括常德、桃源、临澧等县、市。还有邵阳、新化、益阳等县市。湘乡应包括从湘乡划出的双峰、涟源、娄底等县市。下面以《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所收录的2255部湖南家谱为例。收录家谱的县市44个,占目前湖南行政区划县市的五分之二左右。比较多的是宁乡(72部)、湘潭(68部)、常德(武陵)(48部)、长沙(善化)(47部)、醴陵(45部)、湘阴(44部)、湘乡(39部)、浏阳(38部)、岳阳(34部)、益阳(28部)、平江(26部)等,与湖南图书馆所藏家谱情况基本相符。姓氏分布,仍以上书为例,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姓,前八位依次是刘(215部)、李(161部)、张(139部)、陈(128部)、周(109部)、黄(86部)、王(77部)、杨(70部)。也有稀有姓氏,如浏阳寻姓,长沙贵姓,慈利庹姓,江永奉姓,衡阳宾姓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牛姓历代家谱编纂简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与九品中正制兴起,门第与血统在官员选举与百姓婚姻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由此家谱编修在官方与民间都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发展。此间国家专门设立了谱局和谱官,凡是百官族姓纂修的家谱称为“薄状”,而百姓家中所藏的家谱则是私书,称为“谱系”。《通志·氏族略考》曰:“自隋唐而上,官有薄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薄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凡百官族姓有之家状者,则上之官,为考定详实,藏于秘阁,副在左户。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所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灭者也。”“谱系之学,莫盛于唐。”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如《士族志》、《姓氏录》、《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唐元和七年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是牛姓起源与家谱编修的最早官方记录。宋微...
· 牛姓历代家谱编纂简论
牛姓历代家谱编纂简论作者:牛向阳发布时间:2014-07-1821:14:28阅读:1303次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与九品中正制兴起,门第与血统在官员选举与百姓婚姻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由此家谱编修在官方与民间都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发展。此间国家专门设立了谱局和谱官,凡是百官族姓纂修的家谱称为“薄状”,而百姓家中所藏的家谱则是私书,称为“谱系”。《通志・氏族略考》曰:“自隋唐而上,官有薄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薄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凡百官族姓有之家状者,则上之官,为考定详实,藏于秘阁,副在左户。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所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灭者也。”“谱系之学,莫盛于唐。”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如《士族志》、《姓氏录》、《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唐元和...
· 牛姓历代家谱编纂简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与九品中正制兴起,门第与血统在官员选举与百姓婚姻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由此家谱编修在官方与民间都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发展。此间国家专门设立了谱局和谱官,凡是百官族姓纂修的家谱称为“薄状”,而百姓家中所藏的家谱则是私书,称为“谱系”。《通志・氏族略考》曰:“自隋唐而上,官有薄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薄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凡百官族姓有之家状者,则上之官,为考定详实,藏于秘阁,副在左户。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所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灭者也。”“谱系之学,莫盛于唐。”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如《士族志》、《姓氏录》、《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唐元和七年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是牛姓起源与家谱编修的最早官方记录。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
· 安阳地区牛氏家谱简论
安阳地区即今安阳、鹤壁一带各县市总称,明清时期属彰德府管辖,本地牛氏分布广泛,现有人口大约十多万。安阳牛氏支系大都为明清迁民,其中从上党地区壶关沙窟村迁来牛氏人口最多,主要定居在林县一带。除沙窟支系外,安阳牛氏还有临淇镇孔峪、东岗乡武家水、安阳市龙泉镇牛家岗、安阳县马投涧乡牛家庄、滑县小铺乡牛家庄、内黄牛林村等数十个支系家族,但许多地方家谱失修或失传,以致祖上信息不明。安阳地区沙窟迁民分为林县城东关曲山、原康镇小池口、姚村镇牛家岗、五龙镇牛家岗、安阳县磊口乡鹿山五大支系及许多分支。明清时期,安阳沙窟支系牛氏名人辈出,比较著名的有林县小池上村的牛任大、牛应征家族,曲山清代顺治进士牛君藩家族,鹤壁牛横岭牛勋家族等。尤为难得的是,沙窟支系牛氏大都纂修有家谱,且不少保存下来,这为考证各支系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与河南其它地方相比,安阳牛氏很多支系保存了始迁信息,如武家水碑刻记载始祖从洪洞龙马村迁来...
· 安阳地区牛氏家谱简论
安阳地区牛氏家谱简论安阳地区即今安阳、鹤壁一带各县市总称,明清时期属彰德府管辖,本地牛氏分布广泛,现有人口大约十多万。安阳牛氏支系大都为明清迁民,其中从上党地区壶关沙窟村迁来牛氏人口最多,主要定居在林县一带。除沙窟支系外,安阳牛氏还有临淇镇孔峪、东岗乡武家水、安阳市龙泉镇牛家岗、安阳县马投涧乡牛家庄、滑县小铺乡牛家庄、内黄牛林村等数十个支系家族,但许多地方家谱失修或失传,以致祖上信息不明。安阳地区沙窟迁民分为林县城东关曲山、原康镇小池口、姚村镇牛家岗、五龙镇牛家岗、安阳县磊口乡鹿山五大支系及许多分支。明清时期,安阳沙窟支系牛氏名人辈出,比较著名的有林县小池上村的牛任大、牛应征家族,曲山清代顺治进士牛君藩家族,鹤壁牛横岭牛勋家族等。尤为难得的是,沙窟支系牛氏大都纂修有家谱,且不少保存下来,这为考证各支系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与河南其它地方相比,安阳牛氏很多支系保存了始迁信息,如武家水碑刻记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