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族谱里面的名词解释

2017-12-1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235
转发:0
评论:0
族谱里面的名词解释,  族谱里面,常见“世系”“嗣子”“邑庠生”“太学生”“楚南”“江右”“湘右”“
    族谱里面,常见“世系”“嗣子”“邑庠生”“太学生”“楚南”“江右”“湘右”“价接”“登仕郎”等等名词,这些都是读老谱所必须搞清楚的名词,下面是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供参考:
        家谱:家乃共同生活眷属的固定场所,谱是根据事物的类型或系统编成的表、书或画成的图。家谱即为明血统,防乱宗,记载家族与世系以及重要人物事迹等内容方面的书。
        家族:有血缘关系的族人所形成的家庭组织。 
世系:也叫派系。是家族世代相承的系统,用图表形式反映这种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便叫世(派)系图或世(派)系表。
        祖籍:祖宗的出生地。祖宗指一个家族的前辈,多指较早的。 
        族训:俗称家教,是登载于《族谱》的训导内容,包括修身、齐家、守法等方面,教导众宗亲做人行事的道理。 
        族规:就是登载于《族谱》约束族人言行的规则,违犯了本族内即可以处罚,俗称家法。 
        祠堂:又称家庙,是同一支人祭祀祖先的地方。
        昭穆:俗称字辈、排行、辈份表、班行诗,记载族人辈份排行,区分同一血缘关系宗亲之间的世代关系。
        嗣子:抱养子。一般血缘谱只收录有本支血统的抱养子,不收从异姓或非本支同姓人家抱养的子孙。
        邑庠生:即秀才。邑指本地行政区划,长邑,即长沙,益邑,即益阳,宁邑即宁乡。邑庠即本县县学。
        生员:明清两代称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得以在府、县学读书的人。生员有应乡试的资格。
        秀才:明、清两代对生员的统称,分文武两类。
 
        太学生: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叫太学,又称国子监。在太学读书的人称监生,也称太学生。其中由府、州、县学推荐到国子监学习的人称贡生。明清两代也可以向公家捐纳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获取监生资格和称号,不一定都前往北京读书。太学生(贡生、监生)有资格考举人。
        举人: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乡试,中者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叫亚元。
        进士:科举时代称进京赶考在最后殿试中考取的人。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楚南:即湖南。湖北与湖南古属楚国。
        江右:赣江之右(西)岸,即今江西。
        登仕郎:进入了仕途的人,即做官人。
 
堂号
武威堂:唐贞观年间,廖崇德任虔化(今江西省宁都)县令,政绩显著,深得民心。崇德的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从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武威堂是流传最广、人口最多的廖氏堂号。“崇德之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自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如今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乃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廖姓人,大多是武威堂的后裔。
世綵堂:是廖氏的主要堂号之一。“世綵”的内涵:一是长寿而有福气,“为官者只有造福于百姓和乡里人,才有这样的好福气”;二是宋皇帝(钦宗)御封“世綵堂”,更为显赫而耀。廖刚是宋朝一位极有胆识、极有谋略、威望很高的大臣。他的曾祖母活到93岁,曾祖父享年88岁,他们都看过自己的第五代孙子。廖家累世奉养白发老人,所以廖刚把自己的厅堂命名为“世彩堂”。后世许多廖姓宗族都喜欢用“世彩堂”作为堂号。
汝南堂:汝南郡是廖姓最早的发祥地,汝南堂是廖姓人以其祖先发祥地汝南郡取名的堂号,是廖姓最古老的堂号。
果烈堂、中乡堂:蜀汉廖化,为关羽主薄。关羽败亡,廖化在战场上假装已死,得逃回蜀。拜宜都太守,迁右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所以叫“中乡堂”。又因他做事果敢刚烈,就叫“果烈堂”。
紫桂堂:宋朝时候,廖君玉以朝清郎兼英州知府,他一生好学,在桂山建了一个书房叫“紫桂堂”,因此廖氏有称“紫桂堂”的。
万石堂:宋工部尚书廖刚,娶秦国夫人张氏生子四,皆士,皇上赐每人官禄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
清武堂:据《廖氏大族谱》载:“明初,张元子入赘廖家” ,为福建诏安官坡张廖一族之源。这派族人从张氏郡望“清河”、廖氏郡望“武威”中各取一字,合为“清武堂”。
另外,廖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中乡堂””、“垂裕堂”、“崇远堂”、“馨德堂”、“紫桂堂”、“知本堂”、“本思堂”、“五桂堂”、“武城堂”、“慕维堂”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族谱里面的错别字,您家族中招了吗?
家谱代代相传,通常下字考究,尤其是主打传统文化的班社。就像《德云社家谱》这样……一行之内三个字,分别犯了三种忌讳:1)习惯:“以儆效尤”是个常用成语,“警”字的误用属于中学语文考试范围。2)繁简:“发指”是头发竖起来的意思,故从“髟”部,繁体是“髪”而非“發”。3)统一:“耻”字原本算不上错误,但通常在一篇严肃文章中,不可以混用。这里的混用,包括:时而用简体,时而用繁体;时而用官体(如“臺灣”),时而用俗体(如“台灣”);时而用楷体,时而用行体……古人之“恥”,从心耳会意。《六书总要》说: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俗讹作耻。今人之“耻”,并非繁体简化,学术上的叫法是:自然讹变。如图,隶书和行草中的“恥”,慢慢就讹变为“耻”——与之类似的,“歴”也讹变为“厯”——所以你在简体文中写“耻”,毫无问题;在隶书或行草中写“耻”,尚可一辩;可偏偏这是一本繁体版的方正启功体!字体还是盗版的,混进...
· 家谱文化丨族谱中14个常见名词解释
1、出嗣:过继为他人后代,与来绍相对应。2、寿官:明朝和清朝出现的一种官名,这是个虚职,又是一种荣誉。奖励"德行着闻,为乡里所敬服者",只有官服官帽、没有爵位。受赐年龄最初为百岁,到万历以后䧏为七十岁。只有在思诏颁布时才得以赐给,整个明朝三百多年里仅授过十九次。十世祖喜新公曾被恩授七品寿官。3、兼祧:一人同时继承两家宗祧,兼祧人不脱离原来家庭的裔系,兼做所继承家庭的嗣子。4、昭穆:是指古代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次序。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之右方,标穆。昭穆无考是指查不清楚辈次琲列。5、处士:古代称有徳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读书人。十一世祖掦清公和十四世袓鸣琴公称处士。6、修职郎:文阶官名,分大夫、郎、佐郎三种,大夫为五品以上官员,郎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员,佐郎为从八品以上官员。俢职郎为正八品文官的散阶,相当于现代的"享受正科级待遇"。7、...
· 谱牒名词解释
谱牒名词解释.谱牒名词解释湖南洞口米久伙在我们查阅族谱过程中,会经常碰到一些字、词而不知道它的含义,无法理解族谱的真正含意,现在,本人将其辑于此并释其意,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粤东:粤,是句首语或句中语,在米氏族谱中]有特别的含义,东,指山东。在清以前的手抄族谱中,均缦只东一词,所以粤不是指广东。南宫世泽:大家知道米芾曾任职南宫职位,后人以南宫世泽作为标置,惟雅公后裔也以南宫世泽来标榜,所以家谱中写南宫世泽不一定都是米芾后人。公主:指皇帝的女儿。长公主:指皇帝的姐妹。大长公主:指皇帝的姑姑。格格:满语,小姐的意思。谱中有为镇国公、辅国公的女儿,封乡君。固伦格格:皇帝的女儿,封公主。和硕格格:亲王的女儿,封郡主。多罗格格:贝勒爷的女儿,封郡君。固山格格:郡王的女儿,封县主。校、序、庠、学:通指学校。从古至今,学校的名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春秋为学,如西学,左学,春...
· 谱牒中的常用名词解释
【考】①老。②父亲。后只称亡父曰考。《礼·曲礼》:“生曰父……死曰考。”【妣】①祖母或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②母亲。《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后来只用于亡母。《礼·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谥号、谥】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后来泛指家族的辈分。晋陶潜《陶渊明集》赠长沙公词序:“长沙公于余同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出嗣、嗣】嗣即继承,接续。出嗣: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把自己的儿子给没有儿子的亲属作过继子。【承祧】承奉祖庙的祭祀。后亦称嗣子为承祧子。祧:古代称远祖的庙。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承继先代,称承祧。【双承...
· 藏在家谱里面的秘密
本版主笔快报记者白雁俗话说“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这话到底有多忽悠?在“结绳家谱”上,弓箭和红布条各代表什么?最古老家谱啥样甲骨文刻的“老倪家”家谱说起家谱,稍微有点年纪的人都不陌生。不过,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人的家谱历史,几乎与我们的文字历史一样漫长。上海图书馆原历史文献所所长王鹤鸣告诉记者,早从商代开始,中国人就有了文字家谱。“我们都知道,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研究发现,甲骨文当中,就有一些是专门记载一个家族人物、世系的甲骨。如三千多年前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家谱’《儿氏家谱》,这里的‘儿’,就是后来的‘倪’姓。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用文字记载的家谱。”武丁是商代第十世二十二任国王,距今大约有三千多年。这件家谱一共记录了儿氏家族十三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的十一人,兄弟关系的两人。也就是说,这件家谱共记录了这个家族十一代的世系。在没有纸张的古代,古人就地选取合适的材料作为记录家谱的载体。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