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谱牒文化(待续)

2017-12-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84
转发:0
评论:0
谱牒文化(待续), 第一节 谱牒含义及作用 族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族谱史料可以补充历代官方
 
第一节  谱牒含义及作用
 
族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族谱史料可以补充历代官方正史的不足,印证史家论断。国家档案局是国内较早发起收藏研究和利用族谱的部门,浙江省档案局主动积极地征集收藏族谱档案,在全省范围内抢救与发掘谱牒资料,用科学的态度加以分析运用,有助于史学研究。谱牒是姓族内部典籍资料之文书,一般在二十至三十年重修一次,为避免丢失和篡改,复印几套,分房保管,直线表世系,横线表亲兄弟伯叔而且详细记录,生婚卒葬,是一部历史记载。
 
谱牒:俗称家谱、家乘、族谱、宗谱,各地叫发不同但本质内容一样。《辞海》释义是:它与玉牒用途不同,玉牒是帝王通关文牒,是帝王用籍,谱牒是家族用书,历代记述氏族世系书籍。它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内的人际关系网;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的族缘,繁衍生息的图籍;是家史和宗族文化重要载体。
 
谱牒属于史学范畴,是中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正史、方志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正史”即是国史,是记载国家大事,法律、政策等。“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等资料,“谱牒”则记载家族历史等情况,如国无史,国家兴衰胜败无从参考,族无谱世系源流无从是辨。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族一家的具体情况,正史不足才有方志,家谱有些资料可补正史和方志之不足。从史料角度看,谱牒资料内容极为丰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在中国的史书中,由朝廷史官编纂记录一个朝代的盛衰兴亡的是国史,由地方官主纂记录。一个地区沿革风土的地方志,而家谱纂修记录一个家族迁徙发展历史,便是家谱。水有源,树有根,中华民族向来珍重“木本水源”,尤为重视自己的祖根。家谱就是人们寻找祖根可靠依据,也是记录中国历史的私家档案。
 
在中国长期历史进程中,作为家族记载的谱牒,曾在宗法制度、为官铨选、婚姻制度等方面起过重要作用,并且影响甚广,意义甚大的证明。
 
家谱是家族发展历史、人物风云变幻、官海沉浮、家族兴衰、流转迁徙尽收其中。家族的发展枝叶茂盛,瓜瓞绵长,子孙分散四方,星罗棋布、纵然天涯海角,代远宗长,优良家谱译细完备,同宗血缘亲情永远隔不断也。
 
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文艺志》。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等方面注重门等,强调血缘关系尊卑,修谱之风十分盛行。所以人们到现在还是遵欧苏二先生式,即“先图后甲”或“图甲相连”二种制谱形式。五代后修谱之风日益盛行,从官方流行于民间,宋代以后逐步成为各姓自修家谱,且要求续修一般不
 
超过三十年就要重修,到了清代中叶,家谱多达汗牛充栋,并被奉为传家至宝。
 
由于历史原因,谱牒曾经经遭受过打劫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时期,随着旧宗法关系打破,那些被认为代表“族权”的谱牒面临着一场灭顶之灾,很多谱牒被扔进火堆焚烧,也不敢喘声,仅有少数老辈拼命抢存。到了文革时期的“十年”中国谱牒又一次面临深入,一度把谱牒视为封建东西,一概否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解冻了家谱文化”。随世代的进步,人民对谱牒文化重要性呼声日益高涨,人民应该把谱牒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加以发掘整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研究,取其精华,弃之糟粕,使之为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第二节   宗谱的形式和作用
 
在中国有各种各样的记述形式,大约可分为以下几种:
 
1.口述家谱:它是在文字未产生前最古老、流传最久、影响最广的一种家谱记述形式。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本家族的谱系,代代传承下来,一般传记几十代,多者几百代。
 
2.结绳家谱:它是文字未产生前记述家谱又一种古老形式。用各种色素的绳来记大大小小的事,其中也包括记载世系和家族又一种古老形式。用各种各色素的绳来记大大小小的事,其中也包括记载世系和家庭历代成员的状况。
 
3.甲骨家谱:就是有了象形文字后,把世系记录刻在龟甲兽骨上。商朝甲骨文存北京档案馆案库1506号详载“兜”字姓的家谱。是中国所存家谱最早。
 
4.青铜家谱:先秦时期称铜为金,所以也称金文家谱,就是把谱牒内容铸刻在铜器上。
 
5.石碑谱:就是谱的内容刻在石碑上“以垂永久”。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为常见,早在汉代,这样刻碑的较流行,把碑上刻有家庭成员、世系、繁衍情况、官位、封地等。
 
6.石砌塔谱:古代较有名望的家族,建一座宝塔,以镇风水,塔中心立有家谱内容,如成员姓名、世系排辈、轶事和机遇,都修在塔顶内。
 
7.绢帛布谱:就是丝绢、棉织布上书写家谱,多数以红布上写明家族人员、世系以及先人画像,逢年过节,祭典时挂起祭拜,事毕后收存起来。这种流行民间的一种简单家谱,也称“神轴”、轴子。
 
8.手抄家谱:明、清世代,印刷资金昂贵,民间修谱请书写较工整的,文学较好的先生进行手抄。这种方法现在在山区还有人采用这种法办。
 
9.木板印刷家谱:清代至今普遍以木质或沿子手工印制。开始要梨枣树木辑梓函印。后因木质快损,改铝字梓印刷。
 
10.电脑制版家谱:根据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飞船能带人遨游太空,手工印谱已不适应,开始采用电脑制版。从修谱过程看出历史在前进,科学技术在发展,今人用电脑光碟操作,要几套印几套,而且文字清晰简明对增补也容易。
 
宗谱作用:由于谱牒是伴随封建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必然带有封建社会的色彩,有其历史道德局限性。谱牒以父系为主体,成为社会共识。所以旧谱只记录男性,不记女性,婚配的女性也仅记其姓氏,明显地反映了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等等,应该摒弃。
 
谱牒中追溯姓源,彰显立姓始祖,探索宗族演变,记录传承脉胳,也是中华文化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体现。谱牒蕴藏着大量的有关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宗教史、地方志等资料,具有很多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学术研究中可补正史之不足,对弄清国情、县情、乡情等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谱牒又是联系国内外炎黄子孙的纽带,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兴起了“寻根”旅游热,数以百万计的海外华人,华裔回祖国大陆寻根问祖,他无不把自己的姓氏和谱牒视为自己的命根,这是他们慎终追远,寻根谒祖,证明自己血缘最科学、最可靠、最永远的依据。与谱牒文化联结在一起的海外华人,对“寻根祭祖”活动和认宗纪念也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了适应海外华人“寻根问祖”的需要,全国成立了许多研究谱牒文化中心。
 
关于谱牒文化上所说,谱牒作用,加以总结几点:
 
1.通过谱牒,知道本族多少人,分徙到什么地方,曾出现多少名人,有什么事迹,后裔在什么地方,刊出他们的伟绩,供后人学习。
 
2.利用谱牒研究人口变化、乡土人情,提供考古文物资料以供参考。
 
3.谱牒可以帮助海外华人寻根谒祖依据,经过谱牒勘查血缘关系,进一步加强团结,特别有些失散多年亲人能认祖归宗,互相问好,感到无比亲切。
 
4.以修谱之机会,理顺宗支源流,辨清世系,达到昭穆有序的延续下来,对现代族中要事、优秀人物事迹、社会风貌、经济发展成就、地方积存资料。
 
5.避免近亲结婚、促进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生命力。
 
6.谱牒还可以佐证某些社会遗留问题,民事纠纷引起起诉书有关权属问题,如山林、房产等共有权属或其他建筑物所属等。
 
所以说宗谱是姓氏历史典章,族人的纽带,在姓族中起到桥梁的作用。当前国家引起重视谱牒作用,我们乘此东风,鼓足干劲,复苏姓氏谱版工作。
 
第七节  谱牒部分名词浅释
 
源流:记述本姓氏迁徙年代、地点及经过情况以及重要支派蕃衍,主要记载本姓族起源,迄今时间等之记载。是宗谱中重要一环要理清本姓的源流。
 
世系:是用竖线,用以表示分子祖孙等直系关系,用横线,用以表示兄弟、伯叔、姐妹系等连带关系,本着男女平等,不分男女按出生顺序、行次由右到左而列。是宗谱制作的体例和方法。
 
序:一般写在正文之前的文章,说明宗旨,经过、内容、评论等,以古文撰写,今改为白话文使人易懂易读。照宗谱序言:看起来十分重要,序言是表达本姓族先辈从何时何处迁此,经历几度缮修,今由谁主持重修宗谱,而且也介绍名人何处。对本族情况研究很有价值。由于持谱的各届首事,为了表示自己能耐和程度,历届都有如此相同内容的谱序。谱序重复没有必要,以简端而序。至于如何选编语序,应以白话文为主体,让族人易懂易读。
 
跛:一般写在本书前短文,内容大都属于评介、鉴定、考释、称跛文。与序文统同。
 
诗:是一种韵文形式文章,由五言、七言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与诗文大体同。
 
祠:指祠堂,在旧社会宗法制度下,同族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
 
传略:是记载世系中有名之人的一生行事,一般放在谱序后,内容大致包括、号、生婚卒葬籍贯迁徙、学历功业,以简明起见,通称传略。
 
杂记:记载家族茔地、祠宇堂庙、社会公益、古董文献等记录于杂记之中,以作永留为资料可鉴用。
 
伯仲叔季:故嗲兄弟排行的次序,伯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为最小的。
 
排行:中国古代创谱牒时以次世分别排行第几世,后称行第,就是字行第几之意。本地方方言叫字芸,就是名上姓下加一位排行字辈,芸与纭同出雨层层之解解。
 
昭穆:中国古代昭为左,穆为右,有称文为昭武为穆,所以上有昭穆两边分,文昭武穆的说法。旧时亦泛称宗族辈分。
 
族、三族、九族之分:族的本义是集矢成束,因有聚集义引申为亲属。《白虎通义  宗族》:族者何也,族者、凑者、聚也,谓恩爱所乡流凑也。生相爱,死相哀痛,有会聚知道,故谓之族。
 
“三族”有不同典籍有不同说法。如父母、兄弟、妻子称三族;有父族、母族、妻族关系;有父、子、孙、三阶之旅;有父之昆弟、自己的昆弟、儿子的昆弟也称三族。
 
“九族”古籍中说九族指同姓亲族高祖、曾祖、父、自己、儿子、孙、曾孙、玄孙。
 
始祖及始迁祖,是最早第一代祖先。郑玄经“太祖,始封之君;”始祖者,感神灵而生,如已知先人何代之经历,其再上去不详,那就已详哪一代始祖。
 
始迁祖:指从一地迁徙另一地长期居住的实在迁徙者,也称肇迁祖或肇基始祖。
 
大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位始祖之嫡系长房,继承系统称大宗,其余之子称小宗。大宗之子嫡传,代表始祖整体,一直下传不变,除去子外,还有其他几位子,即庶子庶孙继称者为小宗。小宗起过五世,不再是原来小宗。现在这种规定已废除了。
 
浣:即称旬,出自古代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沐一次。。后因称每一个月,头十天称上旬,中十天称中旬,后十天称下旬。古代不称旬,称浣,也是上、中、下三浣。
 
碑、碣:碑之属,上方者为碑;上园者为碣;所以说,一般建筑物或有色魔事,都称碑记。如园顶的石碑称碣。
 
什么叫考、妣:已故的父亲曰显考,已故的母亲称显妣,凡是男性称考,女性称妣。
 
还有对子辈:分别生子、生女、抱养叫养子、族侄入嗣称嗣子、过继陈继子、女婿为赘子、前夫带来的叫授子、街坊婴儿抱养称抚子、姐妹过继称甥男、结义过继称义子、朋友之子送入绍称谊子、有他姓半绍称兼承子等等不同称呼。
 
常见嗣子、兼嗣、奉祀、承祧:嗣是接续,在谱内嗣是继承之意,如继承人。有后嗣、继嗣、承嗣、子嗣等。
 
嗣子:指同位支脉之内过继而来称嗣子或嗣令;如兼嗣“指不能全身过继,只能称兼嗣;待下辈有多位人丁可以分出,如果传下仅单位人丁,就此为止,不再分支。奉祀“就是嗣不能接位,只能奉祀香头。兼祧:祧也是承嗣之意与兼嗣之意同。
 
生庚:因谱牒是仿古,年辰指旧历之时间,与公元历可以对照。
 

 

用字:全国虽然通用简体字,宗谱是仿古一般古体字为准,在大书写统一辈,称谱辈,习惯用名字,可在小书,以便对身份证衔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谈谱牒及谱牒文化
谱牒,俗称家谱、家乘、族谱,又称统谱、世谱、宗谱、房谱、支谱等,各地叫法不同,但本质内容一样。《辞海》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它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内的人际关系网;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的族源、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谱牒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正史”即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等资料,“谱牒”则是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族一家的具体情况。正史不足才修方志;家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从史料的角度看,“家谱犹国史也。”由于家谱资料内容极为丰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
· 谱牒文化
近十几年来在学习研究、探讨姓氏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读史、学史,特别是在河洛地区进行社会调查过程中,接触并拜读过不少姓氏的家(族)谱和谱牒研究方面的一些资料。本世纪之初,由上海图书馆牵头编纂《中国家谱总目》工程启动后,本人又积极主动与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联系,将陆续收集到散藏于民间的家谱127种,涉及姓氏43个,按要求填好《著录表》通过省图书馆或直接寄往上海图书馆编目组。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谱牒及谱牒文化方面的一些认识,如有不妥敬请指正。一谱牒,俗称家谱、家乘、族谱,又称统谱、世谱、宗谱、房谱、支谱等,各地叫法不同,但本质内容一样。《辞海》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它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内的人际关系网;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的族源、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谱牒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 浅谈谱牒及谱牒文化
近十几年来在学习研究、探讨姓氏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读史、学史,特别是在河洛地区进行社会调查过程中,接触并拜读过不少姓氏的家(族)谱和谱牒研究方面的一些资料。本世纪之初,由上海图书馆牵头编纂《中国家谱总目》工程启动后,本人又积极主动与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联系,将陆续收集到散藏于民间的家谱127种,涉及姓氏43个,按要求填好《著录表》通过省图书馆或直接寄往上海图书馆编目组。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谱牒及谱牒文化方面的一些认识,如有不妥敬请指正。一谱牒,俗称家谱、家乘、族谱,又称统谱、世谱、宗谱、房谱、支谱等,各地叫法不同,但本质内容一样。《辞海》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它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内的人际关系网;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的族源、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谱牒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 论谱牒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谱牒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谱牒文化是民族基因文化。中华民族是由一个个姓氏家庭组成的,离开了一个个姓氏家庭就无所谓中华民族,离开了一个个姓氏家庭的文化也就无所谓中华民族文化。族谱既是姓氏家庭的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
· 源远流长的谱牒文化
谱牒属于史学的范畴,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作为特有的历史文献档案,历来与正史(国史)方志并列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并受到各个家族的高度重视。谱牒,俗称家谱、家乘、族谱,又称统谱、世谱、世牒、宗谱、房谱、支谱等。她是同宗共祖的血亲群体,以规范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图籍;她是记载一姓一氏一个家族的历史,是联系一个家族的纽带;她还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俗话说:“无根不成本,无祖不成人。”所以,历史上各姓氏都很重视篡修家谱。我国的谱牒产生极早,早在商代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中,已有氏姓世系记载,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明清时代和民国期间,家谱更盛行于民间,修谱就成为一个家族的神圣大事,并称修谱有“五善”,即本祖德、亲同姓、训子孙、塍故旧、报国恩。族里一旦作出决定,全族上下无论贵贱贫富都得出钱出力,共襄其成。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