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又称族谱
家谱,又称族谱,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它是记录家族组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排辈份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这种按族谱排辈份的方法,使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永泰县同安乡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日常称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号,如同辈中是第20个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这一习俗在当地一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颇为流行。
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还经常利用族谱中的血缘世系排行记载,进行“联谱”活动。安溪谢氏家族,曾于民国年间合数十宗支进行大联谱。辈份分明后,各宗支子孙公议决定排行班次悉归画一,修纂总谱,旨在扩大家族势力。谢氏家族裔孙谢维峻在《联谱序》中称:“联之以谱,化弱小为强大,转柔软为坚刚,众志成城。”此外还有,当族谱分支过多时另分几个房派修谱(房谱和族谱通称家谱)。如一房人外迁,其房谱分出后就成为新的族谱。
由于族谱为同一姓氏家族承继的依据,故一般只记男丁。少数族谱也将族中所谓“贞妇烈女”记载入乘。族谱有的依不同对象规定用笔着色的。据《岛居三录》载:“泉郡向修族谱,世系图所牵连之线,有红有黑,体例甚严。红线者,一本至亲,虽远房承宗亦然;黑线者,乞养异姓,即显宦不能免,此亦春秋诛心之法也。”有功名成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族谱中用红笔记入以示表彰,过去秀才或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也用朱笔入谱。现在一些新修族谱仍沿此习。寿宁《刘氏总谱》中,凡上大学的族人,名下都划上红线,所书的姓名用谱名(即按族谱排行而起的名字),抱养子用黑线注明(连城一带是用蓝线)。修谱和查阅族谱也很有讲究。旧时对祖谱保管十分重视,须慎重保存,定期曝晒,认真缮修。霞浦一带,谱系分正谱、副谱(草谱)。副谱可以查阅,而正谱修好后,要入箱上锁,将开锁的钥匙丢入祖祠神龛,以示此谱交祖先收存,以后禁开锁。若遇副谱丢失,有事要查谱时,要先做“牲福”,祭请祖先同意,方可开锁。
旧时一些宗族修谱,每逢初一、十五日要祭祀祖宗。族谱告成后,还要造灵厝、做功德,请和尚法师观灯;观灯时造3座大灵厝(纸糊房子),供已超度的神魂居住,另设一些黑龛,供无子孙后代及未超度的神魂居住。福建省连城一带宗族,每年正月要拜“代图”(即写在布上的族谱)。行仪时,本族男丁都要到场,先是“新丁上图”(即新添男丁的名字入谱),上图之家要给执笔者一个红包,并烧香燃炮,用三牲祭祖。若逢大祭,要用整头猪羊置于下厅的支架上;继而是鸣锣击鼓放鞭炮;最后会餐,座位严格按辈份排列。族人围坐喝酒谈心,气氛很好。连城人把正月“拜代图”的宗族聚会称为“闹花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https://imgs1.zupu.cn/static/web/img/toplogin.png)
相关资料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36a51b47-97ba-403b-9d73-1089700f3c78.png)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5f77025c-05aa-4528-8ff4-390397a5720d.png)
0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fc60bb85-0172-4554-b1b5-84e226beefd2.png)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77b1b221-2263-4a50-a438-3fe70c458147.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bf46d3b7-c6b5-4a58-ae45-919cadfc8f58.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106cf47a-2bf9-43b3-8b6f-76bb2958edd9.png)
{{item.label}}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3/71ed74ca-9551-4d33-913e-aed4f1956e48.jpg)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为什么古代医生又称“大夫”又称“郎中”?
![](https://imgs0.zupu.cn/zupuls/p76/026a5c10-4417-470a-b18b-41159e770f12.jpg)
将医生称为“大夫”,至今仍十分流行;称作“郎中”者,除了一些耄耋老人外,社会上已经鲜见。但在几十年前,“郎中”作为医生的别称还很普遍。在中国,自先秦至晚清,“大夫”和“郎中”都是官职名称。唐宋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医生”最早是对学习医学的人的称呼,始见于《唐六典》,即指学习医学的人。唐代置学习医,故有了“医生”之称。其后对从医者的称呼还是不统一。直至近代,医生才成了为业医生者之通称。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大夫官职,分为三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等名。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明清职事官不用大夫为官名。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大夫还是古代爵位名称,如秦汉分爵位20级,其中大夫居第五级。隋唐明清时期的光禄大夫、荣禄大夫则专为文职散官封赠时用。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设置了大夫、郎中等官职。由此,太医专称...
· 虢国为何又称郭国?
![](https://imgs0.zupu.cn/news/2021/2/3/755/0a123edd-dff5-49a2-b61d-cbf40b21a09e.jpg)
历史上虢国是西周的一个诸侯国,先是东西虢,后有南北虢。东虢的第一任君主是虢仲,位于现在河南荥阳一带,直到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西虢的君主是虢叔,在今陕西宝鸡一带。西周晚期迁到河南三门峡一带,定都上阳(即今天三门峡青龙涧河北岸的李家窑村一带),因为横跨黄河南北两岸,所以后人又将黄河之南称南虢,黄河之北称北虢。虢仲、虢叔两人都是周文王姬昌的胞弟,周文王伐纣灭商后,便将两个弟弟分别封为虢国国君,以拱卫王室。虢国直到公元前655元,才被强大起来的晋国所灭,彻底退出历史。但是如果我们看史书或者电视剧时,发现很多都将虢国称为郭国,这是为什么呢?小编查阅资料,从以下三方面做出分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有所收获。一、古文献相关记载在一些比较出名的古文献中,人们就将“虢”写成“郭”,例如:《新序》卷五则云:“武王学于虢叔。”而《白虎通》却云:“周公师郭叔。”同样是“虢叔”,《白虎通》却用了“郭”字来替代。还...
· 女婿为何又称“东床”
东床是女婿的别称,殊不知这一词来源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是丞相王导的侄儿,有一天,太傅派人来王府,想在王家的几位公子中挑选一位做他的女婿。诸位年轻公子听说太傅的女儿年轻貌美,谁都想被选中,于是纷纷更衣会客,只有王羲之毫不在意,依旧躺在床上休息。来者回府禀告太傅说:“王家的几位儿郎都不错。听说来择婿,都有些拘谨,只有一位公子仍然袒露着肚子躺在东厢屋的床上,好像不知有此事似的。”没料到太傅点头道:“这正是我要选的女婿,”从此,人们便把女婿称为“东床”了。
· 十月 又称什么?
十月又称梅月题月古代书画题识上,常用农历年月,名目繁多。正月又称瑞月、元月、青阳、三阳、孟阳、春王、芳春、三春、孟春、阳春。二月又称杏月、如月、中和、花朝、仲春。三月又称桃月、上巳、寒食、季春、暮春、末春。四月又称槐月、清和、麦秋、孟夏。五月又称蒲月、榴月、满月、端阳、仲夏。六月又称荷月、伏月。七月又称桐月、巧月、中元、兰月。八月又称桂月、仲秋。九月又称菊月、重阳、菊秋。十月又称梅月、阳春、小阳春。十一月又称冬月、仲冬月、长关、葭月。十二月又称腊月、嘉平、清祀。、阳春、小阳春。
· 家谱、族谱、宗谱附录与后记:家谱编修的收尾艺术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4/07/30/570bd22d-a079-41af-8baf-95d5a9a4e8eb.png!water)
在编修家谱、族谱、宗谱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收集大量的参考和佐证资料,这些资料在修谱完成后该怎么处理呢?这时,附录就派上用场了,它不仅能为家谱增添更多的价值,还能帮助保留那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信息。一、家谱附录:家族资料的宝藏附录是家谱正文内容后面附载的重要参考文献、图表和资料的集合。在新修家谱中,附录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对家谱正文的佐证、补充和说明。以下是附录的八种类型:1、旧谱谱序:收录旧家谱中的序言,为新家谱提供历史背景。2、家族重要文献资料:如风俗习惯、姓氏歌谣等,有助于了解家族的传统和文化。3、考证资料:收录关于家族历史考证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家谱的权威性。4、编修简报:记录家谱编修过程中的重要进展和决策,让读者了解编修的历程。5、奇闻轶事:收集记录家族中的趣闻轶事或口口相传的传说,增添家谱的趣味性。6、族人捐资收支表:记录家谱编修的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确保透明度。7、族人通讯录:提...
关于我们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fc6ee093-f219-47fc-90da-21bd9721b53d.jpg)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ea3c7971-1e11-4045-b81c-880d962d4986.png)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01105/f86bb195-6306-4041-b306-d17003e00182.png)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