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体例(六)
18、领谱字号 古代的家谱只允许在家族内部收藏,严禁随便外传。为了确保族人能够悉心收藏,不遗失,不外传,家谱修成以后,每部家谱都编定一个特定的号码,各房的领谱人按号码领取家谱,称为领谱字号。领谱字号就是家谱的编号,与此相对应,家谱上还记载着印谱的总数、分发各房谱数及领谱人的姓名等内容。由于领谱字号具有惟一性,一旦出现外传或损坏,就能清楚地找到责任人,同时,领谱字号也能有效地防止外族的人伪造家谱,冒认宗亲。领谱字号有的套用现成的字书如《千字文》,也有的自己编写。如《铜鼓邱氏重修族谱》规定的领谱字号为:“圣人在上,天地合德,日月同光。云蒸霞蔚,凤起龙骧。政昭四海,恩善万方。舆图巩固,家国平康。宏猷炳焕,至治馨香。伦明学校,业务农桑。亲贤乐利,集瑞呈祥。咸敦礼让,屡兆丰穰。”又如《义门陈氏族谱》的领谱字号是: 天地元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胜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
图片说明:义门陈氏族谱 (义宁陈氏一族渊远流长,是唐昭宗御笔亲题的“旌表义门陈 氏”之后。陈师曾的先祖辗转迁徙至江西义宁定居是在清朝康熙、 雍正年间。经过几代的苦心经营,作为 客家居民的陈氏家族逐 渐在义宁立足,并且繁衍成书香门第的地方名流,一族之现 了近现代历史上多个成就非凡的人物,其中值得记载的有陈师曾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弟陈寅恪以及次子陈封怀等。) 19、余庆录 又称续后篇。是在家谱后预留数页空白的纸张,留待后世子孙续写,用以显示后世子孙绵延不绝。 20、族产 记录族中集体产业,有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塾、山林、房屋等。如徽州府祁门县六都善和里程氏仁山门宗族族产十分丰厚。该家族於族谱之外,专门立有记载族产的家谱分册,“名曰《窦山公家议》,因梓以传,共为永守之规”,每十年大造之时编印一次。族产,是我们了解古代宗族经济、教育及其管理制度等项的重要资料。 21、契据文约 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及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契据文约。例如洪秀全家族的广东《洪氏宗谱》就载有“卖田出账”、“买田出标帖”、“领会写田订签”、“领会写田”、“买田立定帖”、“买田契式”、“卖屋地字”、“借银按田字”、“按田过耕字”、“卖谷子地”、“批牛字”、“写继书”、“卖小儿”、“继书式”、“娶女人字”、“赏帖”、“保领字”、“替换田字”、“兄弟分家写分单”、“立禁签字人△村”等契据二十二张。 家谱的体例除了以上这些常见的,还有些家谱会有些不同的内容。比如不少家谱都有纂修人名表和捐资人名表,用以表彰对纂修家谱有贡献的家族成员。还有的家谱中设名迹录,记载与家族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合、庵寺书院等,以夸耀家族对乡里的贡献。还有些家谱专为宗族中一位或少数几位影响大的人物而作“年谱”,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其生平事迹。 三、玉牒的体例
图片说明:清代皇家族谱玉牒】
中国历史上,最高贵、最为特殊的家谱当属皇室家谱,也就是玉牒。玉牒一词,从目前发现的史料记载看,最初出现于唐代。玉牒的主要功能在于记载宗室人物世系,反映宗室世系的嫡庶亲疏、血缘远近,因此早期玉牒的内容大多比较简单。如周代的谱官称为小史,其任务就是“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也就是说,小史负责记录王室世系,区分宗室成员的嫡庶亲疏远近关系,遇有祭祀大典,则要禀告先君的忌日和谥号。小史记载的宗室世系,实际上就是周王朝的王室谱牒,可见,当时的玉牒只有世系和谥号。难怪司马迁在编著《史记》时感叹前代的谱牒太简单,无法从中发掘更多的历史资料。 清代的玉牒是现存最完整的、最系统的玉牒,据统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现存的清代各类玉牒有2600余册。清代玉牒规定每10年一修,每逢修牒之年,都要专门设立玉牒馆,由皇帝亲自从宗人府宗令、满汉大学士、礼部尚书、侍郎、内阁学士等大员中选派正、副总裁,负责玉牒的纂修。玉牒修成后,要选择吉日,举行隆重的恭贮仪式,玉牒馆的官员在总裁带领下,对玉牒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由宗人府和礼部组成的仪仗队吹吹打打地送人皇宫,进呈皇帝御览,文武百官于午门外跪迎,待皇帝认可后,由太监捧出,在金水桥外王公贵族的跪送下,用彩车送入皇史宸保管。清代玉牒共有二份,除送到皇史宸的一份外,还有一份要送到沈阳故宫,在玉牒运送过程中,沿途地方官员都要搭棚迎送;出山海关后,由盛京将军派人专程迎接,到达沈阳时,所有官员都要穿朝服出城跪迎,然后恭恭敬敬地送到沈阳故宫敬典阁保存。 清代的玉牒,可以说是家谱发展史上最系统、续修次数最多的一种,200多年间,一共修了28次,平均不到10年就续修一次,可算是家谱续修之冠。 图片说明:清代宗室玉牒和觉罗玉牒 (清代皇族族谱称玉牒。每十年重修一次,自顺治十八年(1661)至清亡后的1921年,共纂修28次。黄色封面为宗室玉牒,记载皇帝的直系子孙;红色封面为觉罗玉牒,记载皇帝的旁系叔伯兄弟之子孙。) 清代皇族谱牒自“显祖皇帝”塔克世以下各子孙的名谱,内容有婚嫁、生育、继嗣、封爵、授职、升迁、降革和死亡。大体同明代一致,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男女各按宗支、房次依次排列。例如乾隆敕撰的《钦定八旗满州氏族通谱》八十卷,在每一姓氏下总书地名,地名下叙其得姓由来及支分派别,人名下“撮其官阶事实为传”。久隶八旗的蒙古、高丽等族也一并收录。而记载正宗帝系的玉牒与《钦定八旗满州氏族通谱》又稍异且各代又有所不同。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二)初次纂修玉牒时,对各人的生卒、婚配时间及获罪缘由、妻父姓名、婿卒年月,有载有不载。因为当时尚未建立男女黄红名册,故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康熙九年(一六七一)重修添写玉牒时,自顺治十八年以后的官职升阶缘由、生卒婚配时间、女婿之官职品级等,都详细记载。康熙十八年(一六八〇)重修添写玉牒时,对职官升降,只载升降时间而不载升降缘由,同时在汉字玉牒中,对康熙九年以后的宗室觉罗及其妻父或女婿的官职品级,都改译汉衔书写。乾隆十二年(一八)重修添写玉牒时,从前宗室无嗣而过继族人之子为嗣者,在本人下仍无嗣,此次则改为不书无嗣字样,而将承继子载于名下。道光十七年(一八三八)重修添写玉牒时,重新确定了对后妃记载的规定,即皇后无论是否有子女,都载入玉牒,其余妃嫔,生有子女者载入,无子女者不载入。可见清代各个时期玉牒的体例也是有所不同的。
图片说明:欽定八旗氏族通譜輯要,乾隆五十七年武英殿刊本 同一般家谱相比,玉牒的格式及所载的内容是要简单一些。各代玉牒尽管都保持有自己的体例特征,但其中心内容或曰重点内容则是相同的,即都是沿着周代玉牒的“奠系世,辨昭穆”纂修原则而发展来的,都是将玉牒的重点放在皇族人物世系的嫡庶亲疏、血统远近的记载与分辨上,而其他则是次要内容。历代玉牒体例之所以要保持这一共同的特征,是与皇族特殊的政治地位分不开的,皇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血亲集团,更是一个有着浓厚色彩的政治团体,帝王权力的继承、分配、享受都受皇族世系的嫡庶亲疏、血统远近的制约。因此,皇族谱牒比一般家谱就更为重视,更为慎重,更加严格。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