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正确认识宗祠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017-11-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522
转发:0
评论:0
正确认识宗祠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独特,且源远流长。 宗祠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独特,且源远流长。

 

宗祠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高峰。

 

 

 

 

 

宗祠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尊崇祖先的反映,也是服从服务于多数历史朝代“孝道治国”的大政方略。盛世修志,盛世建祠。宗祠文化的繁荣也是侧面反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现实。

 

宗祠,俗称家庙、祠堂。它是儒家礼制的产物,是崇孝敬祖的场所,是民间建筑的瑰宝。旧时祠堂又称“家庙”、“祠庙”。按礼记规定,宗庙为帝王专有,继之诸侯、大夫才能设宗庙祭祖 。后来宋代朱熹始提倡建立家庭祠堂。每个家族可建立一个祭祀高、曾、祖、考四世神立的祠堂神龛。直到明代,朝庭才允许民间百姓亦可建家庙。宗祠多建于家族聚居地中心位置,随着族丁的繁衍兴旺,大家族便分宗专门建起了宗祠或支祠。

 

 

 

 

 

 

祠庙大多建筑宏丽、工艺精美,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承载体现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悠远的传统风俗,千百年来为民众所重视。可以说,宗祠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最为突出的经典。

 

古时各姓氏都不惜重金聘请风水师,反复勘察,一般都择前有泾,“前水为镜”,人工开凿或引水成池,后有峰,“后树为屏”,若无峰,就堆土成丘,植树造林;左狮右象为对称,正面视野开阔,出入方便,前山层叠绵延,为祠址之地。

 

现在的宗祠,大多保留延用明代以来的建筑风格。有些宗祠虽建筑规模不一定大,但结构精巧端庄、古朴凝重,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基本保持明清建筑的基本特征。

 

祠堂一般分为二大类:一是姓氏家族祠堂,即宗祠;二是历史名人祠堂,即历史名人纪念专祠。

 

 

 

姓氏祠堂最大的特征是:内部设有神主堂,供奉的是家族祖先的神主牌位,而且龛前都有香炉、烛台等祭皿,四周墙上有绘画、浮雕,柱上有楹联,横梁上、壁上悬挂匾额,内容或是歌颂祖先功德,或是宣传忠孝德善。

 

祠堂中大多有戏台、厢房,以供娱乐教化之用。正门外绘制门神。而历史名人堂是则官方或民间建立的纪念性祠堂,堂中有名人塑像或画像供后人瞻仰、陈列名人有关生平、资料、著述和文物等。历史名人专祠,现在大多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宗祠的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宗祠是有血缘认同,和宗睦族;缅怀祖德,传承文明;弘扬正气,激励子孙;奖优助学,排忧解难等等作用。如果说寻根敬祖是“继往”,那么激励子孙则是“开来”,也就可以说,宗祠即是继往开来的一处“心灵圣地”。

 

众所周知,我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人人皆有的姓氏,以血缘文化形式记录着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并以不断的连续性,强大的凝聚力,对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发挥着特殊作用。

 

以姓氏为徽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共祖炎黄,百姓一家的观念和血浓于水,分裂不开的情感,也同时传载了以“和谐”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而传载这些精神的表现形式,诸如谱牒、格言、家规、家训 及家庙、宗庙、祠堂等,即是传承的重要有形载体,为世代留传下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今,大众普遍对挖掘上述文化形式表现出深厚兴趣,充分说明了社会发展和人文精神的需要,这理所当然的应引起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芮氏七宗祠堂的文化传承
芮氏七宗祠堂始建于康熙丙子年(1696年),由于岁月侵蚀天灾人祸仅村原址。大洛芮氏齐心协力重建芮氏宗祠,于公元2014年5月18日奠基至2015年4月20日竣工,历时11个月。芮氏七宗新建祠堂力尽传承原来文化底蕴,具体表现在祠堂的建筑风格竭尽原貌,对联和匾额按原来内容和样式重新制作,连挂的位置也根据老年人的回忆尽量保持原貌。大门对联:周室大夫第宋朝翰苑家。红底金字,上联开门见山点明芮氏渊源,始祖芮良夫,周室大夫国之重臣。大夫可世袭,芮氏贵胄盖源于此。下联表明本宗芮氏世祖奉政公讳毓宋朝为官。翰苑家即文翰荟萃之家,一般人家丰盈富裕以诗书礼义传家称“书香门第”可亦,不敢僭称“翰苑家”,芮公毓官奉政大夫称“翰苑家”不为僭也。造祠堂修家谱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追远寻根,大门对联首先表明了家世。走进大门门里边门框上面嵌有“宗子维城”四字砖雕,宗子维城出自《诗经•大雅•板》,其中有四句:大邦为屏,大宗为翰,怀...
· 博罗“车氏宗祠”成传承孝文化的“特色课堂”
图为坐落在广东惠州市博罗县泰美镇车村的“车氏宗祠”宋秀杰摄“百闻不如一见”。4月28日,记者走进惠州市博罗县泰美镇车村“车氏宗祠”,目睹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第二课堂”。在该祠堂的“囊萤照读”的祠训前,车村小学正在这里上“传承好家训,弘扬好家风”的孝文化课,老师提问的第一句就是“谁记得父母的生日?”,孩子们纷纷举起手,异口同声地回答“我记得!”。在场的10多位家长感动得热泪盈眶。据车氏后人介绍和《博罗县志》记载,“车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距今已有639年历史,祠内主要记载了“惠州晚明四大御史”之一车邦佑自幼以晋代“囊萤照读”的车胤自励,苦读力学,饱读四书五经,踏上仕途,为官正直清廉,不忘家乡的传奇故事。“车氏宗祠”的祠训第一句就是“囊萤照读”。图为“传承好家训,弘扬好家风”的孝文化课宋秀杰摄“囊萤照读”祠训激励着一代代车氏族人勤奋苦读,最终形成了“车氏宗祠”里对联记载的“囊...
· 广东“车氏宗祠”成传承孝文化的“特色课堂”
图为坐落在广东惠州市博罗县泰美镇车村的“车氏宗祠”宋秀杰摄中新网惠州4月28日电(记者宋秀杰)从今年3月份以来,广东惠州市博罗县泰美镇车村不但把“老人活动中心”搬到了村子里的“车氏宗祠”,而且还把“讲习所”搬到了村子里的“车氏宗祠”,这里已经成了村民和孩子们“传承好家训,弘扬好家风”的“第二课堂”。“百闻不如一见”。4月28日,记者走进惠州市博罗县泰美镇车村“车氏宗祠”,目睹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第二课堂”。在该祠堂的“囊萤照读”的祠训前,车村小学正在这里上“传承好家训,弘扬好家风”的孝文化课,老师提问的第一句就是“谁记得父母的生日?”,孩子们纷纷举起手,异口同声地回答“我记得!”。在场的10多位家长感动得热泪盈眶。据车氏后人介绍和《博罗县志》记载,“车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距今已有639年历史,祠内主要记载了“惠州晚明四大御史”之一车邦佑自幼以晋代“囊萤照读”的车胤自励,...
· 余姚干氏宗祠: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之地
余姚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干氏宗祠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这座建于清康熙辛卯年(公元1711年)的宗祠,不仅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更承载着干氏家族几百年的历史与文化,是姚北地区保存相当完好的一所氏族家庙。走进干氏宗祠的东门,映入眼帘的是题有“干氏宗祠东门”六字的匾额,大门两旁楹联上书写着“明德维馨千支共荣奉先思孝一派相承”,彰显着干氏家族对家族文化和道德传统的重视。宗祠分为三进,每一进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中进部分,前匾书一本堂,后匾书礼邦睦族,左右匾书则分别题写着博学宏词、文韬武略等字样,体现了干氏家族对文化教育和武德修养的重视。宗祠内的祭台位于正厅中央后方,是干氏家族每逢重大事件时举行庄重仪式的场所。祭台上分置着干氏祖像,彰显着家族的凝聚力和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如今,干氏宗祠不仅是干氏族人寻根问祖、缅怀先人的圣地,更是展示干氏家族历史与文化底蕴的重要场所。干氏宗祠不仅是家族的象征,更...
· 如何正确认识味精
味精的化学名字叫谷氨酸钠,它是以粮食为原料,经过发酵后提纯的结晶产品,因其有特别的鲜味而成为许多家庭以及几乎所有餐馆不可缺少的菜肴鲜味剂。吃味精除了增加鲜味,提高食欲,味精在胃酸的作用下还会分解为谷氨酸,而谷氨酸是人体的营养物质,是人体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之一,它参与脑组织蛋白质的新陈代谢,可被脑组织氧化利用,对于改善脑疲劳及神经衰弱有一定的功用。但味精吃得多,会出现口干、头痛、乏力、恶心、胸闷、四肢麻木、腹胀等,有的人还有右上腹(肝区)疼痛等。这些情况尤其是在吃酸性食物后更易发生,这是与味精在酸性环境中更容易溶解有关。而且味精经不起高温处理,当烹调温度超过130摄氏度时,谷氨酸钠会转变成焦谷氨酸钠,它的毒性更大。所以使用味精应待菜肴烹饪完成后,把火关掉,在起锅前再加入为好,切勿在烧煮、焖炒时放入,更不要在油煎、油氽时加入。有的人在烹制任何菜肴时都要加味精,并认为加得越多越鲜,这也是餐馆里的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