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古代对“老师”的称呼有几种?

2017-11-0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33
转发:0
评论:0
古代对“老师”的称呼有几种?,“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

 

 

【师长】

 

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

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

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

 

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

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

 

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

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

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

 

古时老师的通称。

“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

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

“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

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

 

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

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

《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西席】

 

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

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

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

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

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

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

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师保】

 

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

亦师亦保,统称“师保”。《易·系辞下》:

“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后来泛指老师。

如清代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

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

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宗师】

 

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

《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

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

北宋孔平仲《谈苑》卷三:

“石介,字守道,徂徕山人也。文章学术,

天下宗师,皆呼为徂徕先生。”

 

 

 

 

【教授】

 

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

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

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

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

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助教】

 

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

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

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

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

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学博】

 

原为唐代府郡的学官。

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

后泛称学官为学博。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

“这人大是不同。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

 

 

 

【讲郎】

 

原为讲授经书的官员。

《后汉书·儒林传》:

“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

《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教谕】

 

原为宋代京师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

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

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

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

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

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

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

 

 

 

【先生】

 

“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

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人是如何称呼老师的?老师的“称谓”有哪些?
古人是如何称呼老师的?老师的“称谓”有哪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今天是教师节,相信大家都为自己的老师送上了最真切的祝福。其实教师这个职业从古至今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职业之一,老师对下一代的教育很可能就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走向。古人是非常看重老师的,在古代对于老师的称呼也多达十几种,可能多数称谓大部分的朋友听都没听说过,所以这次就借这样一个机会为大家讲讲古人是如何称呼老师的,一起来了解下吧。【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
· 中国皇帝有几种称呼
予小子,又称余小子。一是古代帝王对先王或长辈的谦称,先秦使用较为普遍,秦汉以后偶尔才有用的;二是古代天子居丧期间的自称。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一是古代君主的谦称。《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日:‘臣某候某。’其与民言,自称日寡人。”《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赵岐注:“王侯自称孤寡。”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亦沿袭了诸侯寡人的谦称。历代君主亦有使用者;二是诸侯夫人的自称。《诗·邶风·燕燕》:“先君之思,以盟寡人。”郑玄笺:“寡人,庄姜自谓也。”三是晋朝士大夫有时亦用寡人为自称。《世说新语·文学》:“君辈勿尔,将受困寡人女婿。”李详云:“晋世寡人,上下通称,不以为过。孙过庭《书谱》述王羲之语:‘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可为此条确证。”到唐朝以后,只准皇帝用寡人作谦称。孤,古代诸侯、君王的自称谦词。春秋时,诸侯平常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后来逐渐演变为无区别。秦汉时...
· 古代老师过教师节吗?古代的老师都有哪些“别称”?
“教师节”即将到来,古代的老师过教师节吗?古代老师的称呼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详细介绍介绍!“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
· 张居正传——对徐老师的期望
?1554年,张居正向政府请病假,回了老家湖北江陵。临行前,他先去辞别老师徐阶。徐阶对张居正的决定不置可否,他无可奈何地说:“现在朝堂混乱,你人微言轻,在这里也于事无补,离开这是非之地,是最好的保身之术。他日朝廷清明,你再回来,施展你的抱负。”张居正对着徐老师苦笑,并从怀中掏出一封信,递到徐阶手中,说:“恩师,这封信等我走了您再看。”张居正走后,徐阶打开信,凭他的智慧和对张居正的了解,他应该能猜出这封信的内容。果不其然,张居正在信中说的和他猜测的八九不离十。信的名字叫《谢病别徐存斋相公》,这是张居正诗文中文采、思想最具光芒、最具震撼力的一篇文章:相公雅量古心,自在词林即负重望,三十余年。及登揆席,益允物情,内无琐琐姻娅之私,门无交关请谒之衅,此天下士倾心而延佇也。然自爰立以来,今且二稔,中间渊谋默运,固非谫识可窥,然纲纪风俗,宏模巨典,犹未使天下改观而易听者,相公岂欲委顺以俟时乎?语曰:“...
· 家谱文化丨家谱中15个古代对亲属的称呼
古代的称谓(称呼)可谓名目繁多,雅致有趣,在家谱中经常遇见。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字。为了能够为大家解决这些烦恼,家谱国际整理出了中国古代对亲属的15个不同称谓,并对每个年龄的不同称谓作出解释,仅供大家参考!古代称呼导读家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舍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今天家谱国际为您整理古代家谱中对下一代的书面称呼,请斧正!一、伯仲叔季《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意思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故以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