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家谱的流传历史,值得一看

2017-10-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80
转发:0
评论:0
家谱的流传历史,值得一看,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你知道家谱的历史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吗?跟着小谱一起来学习下!

 

 

商代

在商代,我国就已有了以表格形式记录家族世系人物的家谱了。

先秦时《世本》原本虽已缺失,但通过考察那时已有谱学通书。

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秦汉以后,现在可以看到的文本有《帝王诸侯世谱》二十卷、《邓氏官谱》、《扬雄家牒》、颖川太守聊氏所作的《万姓谱》等。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还有一些碑刻“家谱”,如东汉时立的《孙叔敖碑》等。如有关赵宽的碑记,赵宽是西汉名将赵充国之后,历代显贵,碑文完整地记录了赵宽家族数百年的家世。这些碑文已具有家谱的性质。

 

汉代

汉代家谱的作用与前代大致相同,起“明系世、辨昭穆”的作用,记录比较简单,仅为家族世系,注明生卒、官爵、字号、葬所等。且一般由别人代写,不是自己纂修。为讳起见,行文通常称字不称名,这也是汉代家谱的一大特色。

 

魏晋南北朝

门阀制度盛行,“九品中正制”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当时做官要论出身门第,豪门贵族才能做官。东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制度充分发展。朝廷提拔官员,其依据就是家谱。根据家谱记载情况鉴别贵贱,划分等级。

 

唐代

修谱之风大盛,还出现了官修。唐初至中期,修谱又形成了一次高峰。政府决定修谱规模较大有三次。

 

第一次是皇帝下旨修谱。“贞观”开年不久时,唐太宗命高土廉、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等主持撰修家谱。并组织一批人参与编撰,其中有士族、官吏、学者。广泛搜集天下的家谱,与正史相互对照,辨其真伪。

 

第二次是武则天当政时,中书令许敬宗以贞观《氏族志》未列武氏做族望为理由,吏部尚书李义府也以《氏族志》中没有李氏的世系为借口,于是奏请改修。修成之后,谱名定为《姓氏录》,颁行全国。并将贞观《氏族志》收缴焚毁。

 

第三次是中宗复位之时。当时左散骑常待柳冲认为《氏族志》、《姓氏录》颁行已近100年,士族变化很大,于是上表请求改修。中宗命柳冲与左仆射魏元忠及史官张锡、徐坚、吴耀等八人依据《氏族志》重新修撰,几经波折,才撰成《姓族系录》200卷。从此以后唐代就没有再修过家谱了。

 

宋代

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北宋时,政府不再开设谱局,每个宗族都可自行修谱,政府不加干涉。为了继承修谱的传统,许多文人学士积极参与修谱活动,如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洵等人,这使家谱的质量大大提高,形式也有创新。对谱谍体例的创新以欧阳修和苏洵为代表。

 

欧阳修十分重视家谱,在主持编篡国史《新唐书》中设置了《宗室世系》、《宰相世系》,用以记录李姓皇族的世系和唐代369名宰相的世系。修定《新唐书》后,又编修自家的谱。他采用史书的体例和图表方式,将本家族的迁徙、婚嫁、官封、名谥等编成一部新型家谱。不久苏洵也编成《苏氏族谱》。二人在修谱的体例上都使用“小宗之法”,即以五世祖作为家族始祖。

 

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

 

辽、金、元、明

三代的家谱如今已全部失传,见于目录记载的也非常少。元代已出现了由亲及疏、由远及近、一体共载的现象,不拘泥于欧、苏“小宗谱法”的限制。谱图也突破了五世为图的限制,出现了以大宗谱法做的大谱图。 

 

明代,明太祖在位时,就曾为自己的家族编修家谱。它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明谱新增加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家规家训、祠产族产等宗族制度的相关方面,这也正是明代宗族制度较前有所发展的一个反映。 在体例方面,明谱在因袭欧苏谱例的同时,增加了“志”“图”“考”“录”等项新内容,这是明修宗谱进一步吸收正史和地方志编纂学上成果的重要体现。

 

 

清代

清代纂修的最多,占50%以上。为了抬高和标榜家族高贵,很多家谱采用了“大宗之法”。动辄上溯几十代,上百代,攀附古帝王或名人为始祖。但这种风气使某些家族的家谱失去了真实性。家谱体例在清代得到充分发展。这个时期,除要排列家族世系外,又增加了谱序、传记、著述、祠堂、家规、家训、恩荣录、世系图、世系谱、凡例、家法族规、字辈、谱论、科举、祠堂、祠产、墓图、墓志、五服图、家礼、寿文、贺文、祭文、名迹录、契约、艺文、遗像、赞词、仕宦、传记、行状、志录、年表、余庆录、领谱等20多项,并增加了女子、婚嫁、岳家等人物记述,还对入谱人物也进行了限制性规定,行文重视修辞和文采。为使家谱不至中断,还规定了“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年限。所有这些,使得明清时代的家谱纂修更系统,更完善,价值更高。这就使家谱成了家族史或社会百科全书。这是修谱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 

 

 

 

民国后

宗谱在体例上基本承袭明清谱,变更甚微,家谱修撰的结构已经定型。政府也对家谱中的行文和格式作出了一些规定。政府对于建家庙、修家谱之类加强家族团结的事情大部采取支持与鼓励的态度,不断见到政府当局鼓励纂修家谱的记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在批判各种封建文化的氛围里,家谱无形中受到禁锢。80年代中期开始,编修家谱的风悄然兴起,到90年代末21世纪初,全国各地很多地方修谱成风。但多出自民间文化不高的编篡者之手,质量普遍不高。 今天,欣逢太平盛世,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家谱的撰写、续修才日益活跃。这不仅是社会发展,家族繁衍的需要,而且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每个家族的族人都能朝着家中名人的德行去做,对一个家庭、一个地域,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都有益处的。只要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摈弃封建糟粕,达到团结向上,就会使家谱这一传统文化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流传至今的“族谱”,“家谱”的字辈!
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古代一种特别“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由于各种原因,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人对字辈谱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字辈谱,又称昭穆、字派、行派、派序,即用以表明同宗亲家族世系血缘秩序的命名字辈序列。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聚族而居、安土重迁在农业大环境下,成了传统家庭的重心,由此而衍生出来的道德价值观,首先是儒家倡导的“亲亲”,形成长幼有序、孝悌仁爱的道德观念,并用家庭成员约定俗成和继承下来的风俗习惯,有效地维护血缘秩序,履行个人在血缘等级关系中被确认的权利和义务。华人的姓名系统,是早年维系血缘秩序的重要环节;而“字辈谱”正是这一血缘秩序文化的象征。典型的华人“姓--名”形式,是由一字姓与二字名所构成。姓为祖先遗传;名字中的第一字(如张正权中的“正”字)是作为家族辈份的象征,须按字辈谱所定;通常名字中的第二字(如张正权中的“权”字),则按父母意愿...
· 人祖历史流传
人祖历史流传传说据老人传说,男根是远古传下来的,有人工雕刻的痕迹,是远古男性生殖崇拜的遗存。男根庙是在男根的基础上建成的。对于男根庙的来历,有人说古时日照一带妇女不能生育时,夫妇就要到天台山男根处烧香并抚摸男根就能怀孕生子,所以人们为男根建庙供奉。男根非常灵验,又因为这是中国北方唯一的男根庙,所以远近闻名。一年四季,前来上香求子的人络绎不绝。解放之后破除迷信,并且村里人也嫌名声不好听,男根庙才被拆掉。黄陵县桥山脚下,先后出土的三枚"人祖",除两枚被打碎外,保存最完整的一枚是宋代"瓷祖",凡前来谒陵拜祖的专家学者,研究人类生殖崇拜的国内外专家教授,都要求亲眼看一看这枚宋代瓷祖的精湛制作。记载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什么要把男女生殖器作为祖先来崇敬呢?甲骨文中,"祖"字的写法是"?",传说到黄帝时期,人类结束了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才开始制日月之得律,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
· 湖北大治左氏家谱源流,值得一看
一世祖:左公子生于公元前864年,生两子长子左升元次子左抡元。二世祖:左升元生于公元前844年生左儒。三世祖:左儒生于公元前824年,周宣王时授大夫职。儒公生左琛。四世祖:左琛生于公元前800年,生三子左鄢甫左公甫左平甫。五世祖:左鄢甫生于公元前775年,生子左翰左陶。六世祖:左翰生于公元前744年生两子左俊瑛左聪瑛。七世祖:左聪瑛号良玉,生于公元前720.曾任汩江县令,聪瑛公生子左宏左毅。八世祖:左宏生于公元前689年公生子左元际。九世祖:左元际生于公前660年,公生两子长子左永嘉次子左永祥。十世祖:左永祥生于公元前630年公生三子左有诚左有德左有良。十一世祖:左有德生于公元前595年。生子左丘明。十二世祖:左丘明,字子缎,生于公元前650年。春秋时鲁国太史,由济阳迁居肥城,著有《左氏春秋〉即《左传〉,《国语〉传世,有(素臣)之称。丘明公生二子长子左开庆次子左人郢,(左人郢,字子行,系孔...
· 我国家谱文化流传至今的重要意义
中国人修家谱的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家谱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从遥远的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到今天,中华民族的家谱文化绵亘数千年,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我国的家谱文化与中华文明一起绵延五千年,记载着家族历史,也承载着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情结。在家谱萌芽时期,先民在蒙昧时代过着群婚制的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领悟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生物学原理,发现和直系亲属繁衍后代不利于“优生优育”,于是开始注重区分血缘,有了氏族集团,这就为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家谱提供了可能。所以中国最原始的家谱是适应家族健康繁衍的需要而萌芽的。在家谱的诞生、兴盛时期,家谱的功能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周代建立了以血缘的亲疏为基础的宗法制,国家集中记录家谱,以巩固周王朝的宗法制。汉朝分封同姓和异性王侯,等级和血缘观念更强,记载血缘的家谱更为重要。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根据门第选官,“有司选...
· 值得一看的女寿联集锦
青松翠竹标芳度紫燕黄鹂鸣好春蔷薇香送清和月芍药祥天吉庆花梅子绽时酣夏雨萱花称满霭慈云丹桂飘香开月阙金萱称庆咏霓裳天朗气清延晷景辰良日吉祝慈龄宝婺辉联南极晓斑衣彩舞北堂春春风绛帐谈家国绕膝扶床戏子孙黄花拟节凌秋晚谏果回甘索味长金桂生辉老益健萱草长春庆古稀庭帏长驻三春景海屋平分百岁筹恭俭温良宜家受福仁爱笃厚获寿保年花发金辉香蜚玄圃斑联玉树春永瑶池婺宿腾辉百龄半度天星焕彩五福骈臻桃熟三千瑶池启宴筹添一百海屋称觞玉树阶前莱衣兑舞金萱堂上花甲初周萱茂华堂辉生锦帽桂开月殿曲奏霓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