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宗族文化详解:第一期

2017-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803
转发:1
评论:0
宗族文化详解:第一期,宗族文化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和整理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且传承于族人之间,

宗族文化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和整理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且传承于族人之间,记载于字里行间,有的则铭刻在人们心间。这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它与儒学、礼教文化相得益彰,是民间崇尚的传统文化。
    1、宗法
  封建社会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萌生于殷商,定型于周。在西周,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在政治上是全国的共主。其余嫡出诸子与庶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他们以名为氏。诸侯的诸子与庶子分封为卿大夫者,对诸侯们以官职、邑名、辈份等为氏。从卿大夫到士,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亦同。这样既是一套国家机构,又是以血缘关系起来的大宗族,宗法制度乃成为巩固贵族世袭统治的有力工具。至西周后期,原来意义上的宗法制度渐被破坏。后世地主阶级继承了周代的宗法制,加以改造,其实施远远超出了大夫、士的范围。因而,直至清末,宗法是天子至庶人都必须遵循的维系整个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清程瑶田《通艺录.宗法小记.宗法述》:“宗法载《大传》及《丧服小记》,列其节目,明其指归。有大宗、小宗之名,有迁与不迁之别,又为之通宗道之穷,究立宗之始,此所谓宗法也。”
  2、九族
  从汉代起,“九族”有经学上的今文和古文两种解说,各有其社会、政治背景,分别从不同方面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古文说。代表人物有孔安国、马融和郑玄。他们认为九族仅限于父宗,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孙的九代直系亲属。古文说构成了宗法伦理的基础。唐、宋以后,九族古文说在国家法律中获得正式确认,其中明、清两代的律令规定,九族专指父宗。摩尔根《古代社会》第三编第二章也引述了九族古文说。《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孔传:“以睦高祖、玄孙之亲。”《诗.王风.葛荔序》:“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郑玄笺:“九族者,氢己上至高祖及玄孙之亲。”参阅《元典章》卷三十“五服图”、《明会要》卷一0二《丧服》“本宗九族五服图”、《清律例》卷二《丧服图》“本宗九族五服正服图”。
  、今文说。代表人物是许慎等。他们认为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今文说满足了封建统治者利用血缘姻亲关系实现对本阶级及整个社会最大限度控制的需要。封建统治者在赏赐、惩罚、时是利用九族的今文说的。《汉书.高帝纪上》:”置宗正官以序九族。“唐王昌龄《箜篌引》诗:“九族分离作楚囚,深溪[寂寞弦苦幽。”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律法有云:‘一人造反,九族全诛。’”参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疏》。
  3、七族
  亲族的统称。《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荆轲之湛七族,要离之烧妻子,岂足道哉!”裴集解引张晏曰:“七族,上至曾祖,下至曾孙。”司马贞索隐:“又一说云,父之族一也;姑之子,二也;姊妹之子,三也;女子之子,四也;母之族,五也;从子,六也;及妻父母凡七。”南朝梁刘孝标《文绝交论》:“约同要离焚妻子,誓殉荆卿湛七族。”
  4、三族
  、指父、子、孙。《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郑玄注:“三族,谓父、子、孙。”《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虞,使某也请吉日。”参阅孙诒让《周礼正义》。
  、指父族、母族、妻族。《庄子.徐无鬼》:“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成玄英疏:“三族,谓父母族、妻族也。”《大戴礼记.保傅》:“三族辅之。”卢辩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汉书.高帝纪下》:“诏敢有随亡,罪三族。”颜师古注引如淳曰:“父族、母族、妻族也。”
  5、宗族
  亦称“家族”、“族”。指父系单系亲属集团,即以一成年男姓为中心(称“宗子”或“族长”),按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这是宗族的主线。主线旁有若干支线,支线排列的次序根据与主线之间的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决定。族内有家,因此族又是家庭的联合体。家之父受制于族之宗子,即所谓“父,至尊也”,“大宗,尊之统也”。宗族是一单系结构,其世系是按男姓而非由男女两姓共同排列的。宗族中的所有女姓都是男性的附庸,所谓“妇女有三从之义,无专门之道”。文明社会伊始,面对严酷的自然及社会的生存斗争,家族只能以较小的规模存在,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子、孙逐渐脱离父族另立宗族。春秋战国以后,一个宗族所包含的人口往往可达几千;魏、晋、隋、唐时,个别豪门大姓甚至有上万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战国策.韩策二》:“臣之仇,韩相韩傀。傀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兵卫设,臣使人刺人,终莫能就。”《尔雅.释亲》:“父之党为宗族。”汉班固《白虎通.宗教》:“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汉书.韦玄成传》:“宗族至吏二千石者十余人。”《后汉书.天文志上》:“夷灭述妻宗族万余人以上。”唐蒋防《霍小玉传》:“卢亦甲族也,嫁女于他门,聘财必以百万为约,满此数,义在不行。”《红楼梦》第四回:“这他氏亦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
  6、宗子
  、指宗法制度中身承大宗的嫡长子。分家时,宗子除了占有家庭财产的主要部分外,还继承老家长的爵位。宗族中,无论祭祖先、办丧事、宴宾客,都以宗子为主。《诗.大雅.板》:“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无俾城坏,无独斯畏。”郑玄笺:“宗子,谓王之嫡子。”《礼记.内则》:“嫡子庶子祗事宗子宗妇。虽贵富,不敢以贵富入宗子之家;虽众车徒,舍于外,以寡约入。子弟犹归器、衣服、裘衾、车马则必献其上,而后敢服用其次也。若非所献,则不敢以入于宗子之门。不敢以贵富加于父兄宗族。若富,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夫妇皆齐而宗敬焉。终事而后敢私祭。”按祗,敬。归,赠送。贤,上等的。唐刘知几《史通.世家》:“至于汉代则不然,其宗子称王者,皆受制京邑,自同州郡。”清刘大槐《方氏支祠碑记》:“封建废而大宗之法不行,则小宗亦无据依而起。于是宗子遂易为族长。”
  指族长。明方孝孺《天台陈氏先祠记》:“割田若千亩以供礼事。请族之宗子至其祭,祭必由礼。”清冯桂芬《复宗法议》:“或无父无兄,或父兄不才,民于是乎失所依。唯立宗子以养之教之,则牧令之所不能教者,宗子能教之,父兄多从宽,而宗子可从严也。”3泛指嫡长子。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袁九叙抚滇时,丁外艰归,轿围用白毡。或曰:’昔某公遭艰归,于轿顶之中,为一小龛,奉纸位一,载而行。”九叙将用之。一友曰:‘公非宗子,神所依之至,在六完老先生所,若公复奉一主,是神有二矣。此礼,唯长房子得行,公奔走可也。’九叙拜而谢之。”
  7、大宗
  宗法以始祖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他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相对而言,唯天子、诸侯的大宗百世不迁。每代大宗都有收族、合族的责任。《诗.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毛传:“王者天下之大宗。”郑玄笺:“大宗,王之同姓之嫡子也。”《礼.丧服传》:“大宗者,收族者也。”《汉书.宣帝纪》:“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无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孝武皇帝曾孙病已......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封公侯.论为人后》:“为后本所以传重。传重者,传所受宗庙、土地、爵位、人民之重也。大宗百世不迁,为大宗有重可传者也。上宗五世则迁,为小宗无重可传,故祖迁于大宗也。诸侯以别子为卿,其世为卿者,大宗也。卿以别子为大夫,其世为大夫者,大宗也。大夫以别子为士,其世为士者,大宗也。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言则为小宗;未闻天子之统可绝,而国统不可绝也。诸侯立家,则卿于家为大宗,对诸侯则为小宗;未闻诸侯之宗可绝,而卿于家统不可绝也。卿置侧室,大夫二宗,士之隶子弟等,皆可惟而著见也。”
  8、小宗
  宗法制度规定,嫡长子一系为大宗,馀子孙为小宗。天子之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称大宗;余子对天子为小宗。诸侯之位亦由嫡长子世袭,在本国为大宗;余子对诸侯为小宗。卿、大夫、士、庶人,皆准此。《仪礼.丧服》:“持重于大宗者,降其小宗也。”《礼记.大传》:“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孔颖达疏:“别子谓诸侯之庶子也......继祢者为小宗,谓父之嫡子上继于祢,诸兄弟宗之,谓之小宗。”清刘大槐《程氏宗祠碑记》:“程氏祖永和建宅之影堂,其后承之为小宗之祠。”
  9、祖宗
  对始祖及先代中有功德者的尊称。《礼记.祭法》:“有虞氏黄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孔颖达疏:“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文选.班固.典引》:“宏亮洪业,表相祖宗。”蔡邕注:“始受命为祖,继中为宗,皆不毁庙之称也。”《资治通鉴.汉灵帝熹平六年》:“臣各陈政要,蔡邕上封事曰:夫迎气五郊,清庙祭祀,养老辟雍,皆帝者之大业,祖宗所祗奉也。”《宋史.礼志十一》:“哲宗绍圣二年正月,帝谓辅臣曰:‘祖宗谥号,各加至十六字。’”《红楼梦》第一0六回:“且说贾母见祖宗世职革去,现在子孙在监质审......所以日夜不宁,思前想后,眼泪不干。”
  10、始祖
  指得姓的祖先,亦指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远祖。《仪礼.丧服.传》:“禽兽知母而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算焉!’都邑之士则知尊祢矣,大地及学士则知尊祖矣。诸侯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尊统上,卑者尊统下。”郑玄注:“大祖,始封之君,始祖者,感神灵而生若稷、契也。”祢,父亲。汉班固《白虎通.姓名》:“宗其为始祖,后者为大宗,此百世之所宗也。”《红楼梦》第九回:“原来贾家之义学离此不远,不过一里之遥,原系当日始祖所立,恐族中子弟贫穷不能请师者,即入此中肄业。”
  11、昭穆
  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以周代天子七庙为例,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为穆。排列时,大祖居中,三昭位于大祖的左方;三穆位于大祖的右方,以此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次序、亲疏远近。历代学者大都认为昭穆制是周人的制度,据张光直研究,商王世系中也存在着昭穆制。《周礼.春官.小宗伯》:“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辨庙祧之昭穆。”郑玄注:“自始祖之后,父曰昭,子曰穆。”又《春官.冢人》:“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指家族的辈分关系。《左传.僖公五年》:“大伯、虞仲,大王之诏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晋陶潜《赠长沙公诗序》:“长沙公于余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经过浔阳,临别赠此。”清孔尚任《桃花扇.阻奸》:“昭穆伦次,立福王亦无大差。”参阅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杜正胜《周代城邦》。

12、宗庙   亦称“宗”。
  、帝王、诸侯祭礼祖先的地方。在古代,为国家政权存在的象征。《左传.桓公二年》:“冬,公至自唐,告于庙也。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又《襄公二十四年》:“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世不绝祀,无国无之。”杜预注:“,庙门。”《三国志.魏志.杨阜传》:“将营宫室,则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借指皇家。《北齐书.神武帝纪下》:“王若马首南向,问鼎轻得,朕虽无武,欲止不能,必为社稷宗庙出万死之策。”宋欧阳修《论选皇子疏》:“伏况陛下荷祖宗之业,承宗庙社稷之重,皇子未降,储位久虚,群臣屡言,大议未决。”
  13、家庙
  家族为祖先立的庙。庙中供奉神位等,依时祭祀。《礼记.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文献通考.宗庙十四》:“仁年因郊祀,赦听武官依旧式立家庙。”《清文献通考.群庙五》:“[顺治]十年,议定郡王以祀追封祖父于家庙,贝勒以下祀追封祖父于坟墓。”
  14、宗祧
  即宗庙。祧,远祖之庙。《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贾......曰:‘纥不佞,失守宗祧,敢告不吊。’”《礼记.祭义》:“筑为宫室,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共所由生也。”晋潘岳《秋兴赋》:“龟祀骨于宗祧兮,思反身于绿水。”
  15、宗祠
  祠堂,家庙。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星建筑。《礼记.王制》载:古代天子建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至明代,始准许庶人立始迁祖庙,一般建于宗族聚居的近地,岁时由族长率领族人共同祭祀。也称“祠室”、“祠堂”。《汉书.张禹传》:“禹年老自治冢茔,起祠室。”《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朝廷大恩,犹当应有祠室,庶母子并食,魂灵有所依庇。”宋司马光,文潞公家庙碑》:“之制,自天子至于官师皆有庙。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居室为后。及秦非笑圣人,荡灭典礼,务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所,在都邑则鲜焉。”《红楼梦》第五三回:“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大字......进入院中,白石甬路,两边皆是苍松翠柏;月台上设着青绿古铜鼎彝等器......里边香烛辉煌,锦帐绣,虽列着神主,却看不真切。只见贾府诸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殿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
  16、宗室
  、指大宗的庙。《诗.召南.采》苹:“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毛传:“宗室,大宗之庙也。大夫、士祭于宗室,奠于牖下。”
  、指大宗的家。《左传.昭公六年》:“左师曰:‘女夫也必亡!女丧而宗室,于人何有?人亦于女何有?《诗》曰:宗子维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女其畏哉!’”女,汝,你。按,春秋时代宋国贵族华亥想夺取他哥哥的官职,不惜跟人勾结诬陷他的哥哥。左师向戌对他说:“你这个人一定会逃亡的!你毁坏了你的宗族!”《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祖庙未毁,教于公宫三月。若祖庙已毁,则教于宗室。”郑玄注:“宗室,大宗之家。”
  、特指王室。《荀子.强国》:“夫桀、纣,圣王之后子孙也,有天下者之世也,势籍之所存,天下之宗室也。”《战国策.秦策》:“周,天下之宗室也。”亦指皇族。《汉书.文三王传》:“污蔑宗室,以内乱之恶披布宣扬于天下,非所以为公族隐讳,增朝廷荣华,昭圣德之风化也。”《清会典.宗人府》:“皇族分以近远,曰宗室,曰觉罗。”
    17 、七庙
  本指四亲(父、祖、曾祖、高祖)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后泛指帝王的宗庙。唐杨炯《盂兰盆赋》:“上可以荐元符七庙,下可以纳群动于三车者也。”
  18、嫡母
  父之正妻为嫡母。相对庶母而言。《南史刘灵哲传》:“嫡母崔氏及兄子景焕,泰始中为魏所获......灵哲倾产赎嫡母及景焕,累年不能得。武帝哀之,令北使者请之,魏人送以还南。”《红楼梦》第五五回:“[赵姨娘]说道:‘太太疼你,你越发该拉扯拉扯我们。你只顾讨太太的疼,就把我们忘了。’探春道:‘我怎么忘了?叫我怎么扯?这也问你们各人。哪一个主子不疼出力得用的人;哪一个好人用人拉扯的!’......[赵姨娘]问道:‘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探春没听完,已乞的脸白气噎,抽抽咽咽的一面哭,一面问道:‘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昔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既这么说,每日环儿出去,为什么赵国基又站起耿,又跟他上学?为什么不拿出舅舅的款来?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
  19、嫡子
  亦写作“子”。正妻所生的儿子,特指正妻生的继承家业的长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赵姬请逆盾与其母......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又《襄公二十三年》:“季武子无子,公弥长,而爱悼子,欲立之。”《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公仪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
  20、冢子
  即嫡长子。冢,大。《左传.闵公二年》:“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杜预注:“冢,大也。”大,音“太”。《礼记.内则》:“冢子未食而见,必执其右手。”又“父没母老,冢子御食。”
  21、冢妇
  嫡长子的正妻。《礼记.内则》:“舅没则姑老,冢妇所祭祀宾客,每事必请于姑。介妇请于冢妇舅姑使冢妇,毋怠,不友无礼于介妇。舅姑若使介妇,毋敢敌耦于冢妇,不敢并行,不敢并命,不也并坐。”《红楼梦》第一一0回:“刑夫人虽说是冢妇,仗着‘悲戚为孝’四个字,倒也都不理会。”
  22、介子
  宗法制度规定嫡长子为宗子,主祭祀。若宗子为士,庶子为大夫,祭祀时,则庶子称为“介子”。介,副,以表示不敢僭越宗子。《礼记.曾子问》:“孝子某,使介子某,执其常事。”孔颖达疏:“介子某,介子,谓庶子为大夫者。介,副也。某,是庶子名也。”后亦称庶子有官爵者。明宋濂《瞿孝子传》:“孝子年且,耄见介子庄(瞿庄)宦学有立,洪武初擢礼部员外郎,喜动颜色。”
  23、介妇
  古代宗法制度称嫡长子之妻为冢妇,诸子之妻为介妇。《礼记.内则》:“舅没则姑老,冢妇所祭祀宾客,每事必请于姑,介妇请于冢妇。”宋叶嫡《丘安人挽持》:“左司遗事远,介妇古风存。”清施闰章《王白帆妾胡氏小传》:“王泣曰:‘若功过介妇矣!’”参邮“介子”。
  24、别子
  宗法制度称诸侯嫡长子以外之子。别子的后代以别子为祖先。《礼记.大传》:“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孔颖达疏:“别子谓诸侯之庶子也。诸侯之嫡孙继世为君,而第二子以下悉不得祢先君,故云别子。”,音“嫡”。汉班固《白虎通.宗族》:“别子者,自为其子孙祖,继别也,各自为宗。”唐韩愈《唐故赠绛州马府君行状》:“其别子赵奢当赵氏,破秦军阏与有功,号马服君。”清刘大槐《方氏支祠碑记》:“古者诸侯之子嗣为诸侯,其支子之为大夫、士者,不得祖诸侯,而名之曰别子。”
  25、馀子
  宗法制度称诸侯嫡长子以外之子。别子的后代以别子为祖先。《礼记.大传》:“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孔颖达疏:“别子谓诸侯之庶子也。诸侯之嫡孙继世为君,而第二子以下悉不得祢先君,故云别子。”,音“嫡”。汉班固《白虎通.宗族》:“别子者,自为其子孙祖,继别也,各自为宗。”唐韩愈《唐故赠绛州马府君行状》:“其别子赵奢当赵氏,破秦军阏与有功,号马服君。”清刘大槐《方氏支祠碑记》:“古者诸侯之子嗣为诸侯,其支子之为大夫、士者,不得祖诸侯,而名之曰别子。”
  26、庶子
  妾所生的儿子。《左传.宣公二年》:“初,丽姬之乱,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无公族。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嫡)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馀子亦馀子,其庶子为公行。”杜预注:“馀子,(嫡)子之母弟也,亦治馀子之政。庶子,妾子也,掌率公戎行。”《礼记.内则》:“(嫡)子、庶子已食而见,必循其首。”《韩非子.说难》:“夫分势不二,庶孽卑,宠无藉,虽处髦老,晚置太子可也。”《史记.商君列传》:“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又《万石张叔列传》:“御史大夫张叔者,名欧,安丘侯说之庶子也。”
  27、庶女
  侧室、妾所生的女儿。《红楼梦》第五五回:“凤姐叹道:‘你那里知道。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是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殊不知别说庶出,便是我们的丫头,比人家的小姐还强呢!将来不知那个没造化的为挑庶正误了事呢,也不知那个有造化的不挑庶正得了去。’”按,此处凤姐议论的是“庶出”的探春。
  28、庶孙
  庶出之孙。如果嫡子在世,“庶孙”也包括嫡子所生的儿子。古代制度,王侯贵族之家,嫡子在,不立“嫡孙”;嫡子死,则立嫡子的长子为嫡孙,与庶孙相区别。《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将军韩信说,弓高侯庶孙也。”《仪礼.丧服》:“有(嫡)子者无(嫡)孙”汉郑玄注:“周之道,(嫡)子死,则立适(嫡)孙......长子在,则皆为庶孙耳。”
  29、嫡孙
  古代王侯贵族之家,以嫡长子承继家业、奉祀宗庙。嫡长子死,则立长子之长子为“嫡孙”。明太祖朱元璋太子死,立朱允为“皇太孙”,即为此意。参邮“庶孙”。
  30、支子
  宗法制度称嫡妻所生的次子以下的儿子及姬妾所生的儿子为“支子”。与“宗子”相对而言。《仪礼.丧服传》:“何如而可以为人后?支子可也。”贾公彦疏:“支子则第二已下庶子也,不言庶子云支子者,若言庶子,妾子之称。言谓妾子得后人,(嫡)妻第二已下子不得后人,是以变庶言支。支者取支条之义,不限妾子而已。”《礼记.典礼下》:“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诗.大雅.文王》“文王子孙,本支百世”毛传:“本,本宗也。支,支子也。”《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太和三年]秋七月,诏曰:‘礼,王后无嗣,择建支子以继大宗,则当纂正统而奉公义,何得复顾私亲哉!......后嗣万一有由诸侯入奉大统,则当明为人后之义;敢为佞邪导谀时君,妄建非正之号以干正统,谓孝为皇,称妣为后,则股肱大臣,诛之无赦。”
  31、宗人
  同宗之人。汉班固《白虎通.姓名》:“《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待圣者。”《南史.谢灵运传》:“[何第瑜]尝于江陵寄书与宗人何,以韵语序义庆州府僚云:‘陆展染白发,欲以媚侧室,青青不解久,星星行复出。’”又《殷钧传》:“仇钧字季和,陈郡长平人......钧宗人芸。芸字灌蔬......励精勤学,博洽群书。”按,殷芸曾奉梁武帝之命编小说,有《殷芸小说》传世。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苏小小》:“[]有宗人为杭,托召盼奴,而盼奴已一月前没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宗族文化知识详解【一】
宗族文化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和整理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且传承于族人之间,记载于字里行间,有的则铭刻在人们心间。这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它与儒学、礼教文化相得益彰,是民间崇尚的传统文化。1、宗法封建社会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萌生于殷商,定型于周。在西周,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在政治上是全国的共主。其余嫡出诸子与庶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他们以名为氏。诸侯的诸子与庶子分封为卿大夫者,对诸侯们以官职、邑名、辈份等为氏。从卿大夫到士,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亦同。这样既是一套国家机构,又是以血缘关系起来的大宗族,宗法制度乃成为巩固贵族世袭统治的有力工具。至西周后期,原来意义上的宗法制度渐被破坏。后世地主阶级继承了周代的宗法制,加以改造,其实施远远超出了大夫、士的范围。因而,...
· 宗族文化详解:第二期
32、宗妇①、宗子的正妻。《礼记.内则》:“适子、庶子、祗事宗子、宗妇。”郑玄注:“祗,敬也。宗,大宗。”②、同姓大夫之妻。《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大夫宗妇觌,用币。”杜预注:“宗妇,同姓大夫之妇。”33、宗女君主同宗的女儿。即宗室之女。《史记.秦本纪》:“十一月,[缪公]归晋君夷吾,夷整套献其河西地,使太子圉为质于秦,秦妻子圉以宗女。”南朝梁刘孝威《怨诗》:“王嫱向绝漠,宗女入祁连。雁书犹未返,角马无归年。”《旧唐书.音乐志一》:“及汉武帝嫁宗女于乌孙,乃裁筝,筑为马上乐,以慰其乡国之思。”宋崔公度《金华神记》:“汴人有吴生者,世为富人。而生以娶宗女,得官于三班。”清何琇《樵香小记.娣侄》:“古者嫁女必以同姓为娣侄,疑皆以宗女充之,否则天王之女有备诸侯下陈者,于事理不近。”34、五宗①、根据宗法制度,继承始祖的后人为大宗;仅继承高祖、曾祖、祖、父的后人为小宗;大宗一,小宗四,合称为“五...
· 宗族文化与宗族恶势力
宗族,起源于农耕部落传承,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由家族繁衍扩大的社会群体。传统宗族,一般由族祠、族谱、族规、族产以及族长综合为一体,维持着一个姓氏宗族的制度和运转。今天的中国乡村宗族,是城市以外的特色区域。而所谓的宗族文化,通常指这个宗族传统的道德情操、精神风貌,文化底蕴和生产、生活的民俗文化,包含对祖宗崇拜的精神信仰,宗族感情观念、祖训族规、寻根问祖、宗族联谊等等,中国汉族的传统宗族,崇尚与学习儒家思想文化,并对族人、后代进行教育和管理。例如,《朱子家训》和《颜氏家训》是他们宗族的精神传统文化之一,曾经被追捧为持家与处世之道的启蒙教育课本。我们所熟知的包青天、包拯在家训中说道:“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不顺从我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当然,传统的宗族文化,其中也掺杂封建社会制度遗留的糟粕。看过小说《白鹿原》就知道,...
· 温氏宗族文化
宗族文化]编辑温姓的宗族文化,主要反映在“精神风范”、“郡望名门”、“堂号堂联”、“家序辈字”、“传闻典故”等方面。温姓有着明显不同于他姓的内容,有着自己族姓的特色,这也是其不同于他姓之处。温姓的精神风范,反映出温氏族人的传统美德,主要表现在做人处事上。古代广东梅州市梅县区良善公作《家训》六则,可窥斑而知豹:一孝顺父母;二和睦兄弟;三严端品行;四崇尚节俭;五公明息诉;六积德锦后。温氏的郡望名门,主要有:河内郡,温氏发源地所在郡,表示不忘祖地;汲郡,有北魏名家温子升等;太原郡,有唐代温氏三彦;河南郡,有晋代温羡六龙和宋代温仲舒,还有河北清河郡、山东平原郡等,都是温氏名人较多之地。温氏的堂号较多,多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亲睦族为标志,常把祖先的嘉德懿事贯用于堂号之上,以彰显其族和激励后代。温氏祠堂的堂联,大都是将祖先的事迹,艺术地展现出来,达到数典敬祖、泽被后代目地。如:“才谐三子(三彦),...
· 戴姓宗族文化
戴姓宗族文化1.宗族谱牒戴姓现存族谱多是明清时期的家谱。通过家谱,可以了解戴姓各个支系的发展繁衍情况。南朝宋时大臣戴僧静后裔居萧山(今属浙江省)。《萧邑苎萝戴氏宗谱》载:一世祖戴僧静,仕南朝齐,历官至高平太守,卒葬萧山道源里土地庙后,子孙留居于此。安徽休宁《戴氏家谱》,明代人戴起端纂修。谱载:先世自袁州宜春徙新安,至唐末有讳护者始居婺源凤亭里。谱奉南唐人戴安为休宁隆阜支一世祖,后代支繁派别。休宁戴氏有迁往湖北省黄冈者。《巴江戴氏宗谱》,13卷,首二卷,清代人戴大荣等纂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礼教堂活字本。谱载:系出休宁隆阜。先世于元末自蕲水迁饶州德兴县。明初,后裔有讳戴希贤者,任巴河(今湖北省东部)榷税官,子戴荣祖遂占籍巴河。卷首有谱序、传记,余为系图、行传。巴县(今重庆市)《江北乐碛戴氏宗谱》,2卷,戴正诚纂修,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铅印本。谱载:相传先世由江西大庾辗转而鄂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