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姓和氏的区别

2017-09-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277
转发:0
评论:0
姓和氏的区别,当今,姓氏被当成了一个词,其实姓和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根本不是一码事儿。

当今,姓氏被当成了一个词,其实姓和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根本不是一码事儿。

  中国人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时候就有“姓”了。是跟母亲的姓。“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它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如黄帝,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传》),“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和鲁、郑、卫、虞、虢、吴、燕等国都是姬姓,异姓封国如齐是姜姓,秦是嬴姓,宋是子姓等等,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还要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孟姜、伯姜、仲姜、叔姜、季姜。上古时的“百姓”既是指百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亦有“姓”,因此“百姓”一词的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姓氏大量产生的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周代制度规定,周天子的嫡长子将来继承王位,称为太子,其余的儿子统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子和王孙统称王族子弟。诸侯的儿子除了太子外均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公族子弟。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国为氏。公孙的子孙不属于公族,他们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以受封的邑名为氏,以所居的地名为氏,以官名为氏,以技艺为氏,以祖先的谥号为氏。这样,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产生了,其数量远远超过姓的数量。在这一时期,“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却时常变化。因此往往出现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虽不同,氏却相同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如战国中期的商鞅,他原本是卫国公孙后代,所以又叫卫鞅和公孙鞅,秦国封他为商君后,他又称为商鞅。 姓和氏的区别

  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环境发生了变化,姓和氏的原始意义已经逐渐淡化了,姓与氏逐渐合而为一,姓氏由大的族群符号演变为家族符号。夏商周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他望明贵贱。但是到了后来,氏族制度混乱,所谓姓在事实上趋于消亡,而氏与姓渐趋混淆,没有人能分的清,同姓不婚就变成了同氏不婚。因而周代的男子贵族,因同时拥有“姓、氏、名”三个称呼。也就是说随母姓的是“姓”,随父姓的是“氏”。所以现在的祠堂为“某氏祠堂、某氏宗祠、某氏族谱、某氏家乘、某氏家谱”,不会存在“某姓祠堂、某姓宗祠、某姓族谱、某姓家乘、某姓家谱”,如果有哪就闹大笑话了。

  那么男子称什么呢?一是贵者称氏;二是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这些职业名后来才成了姓。当时是通称。假如你是姓张,那么现在陌生人问你“贵姓”,通常会答我“姓张”,不会答我是“张姓”。传统说法及书写是“张氏”而不会写成“张姓”,更不会写成“张姓氏”,写成后两种的就是哪些“姓氏不分的人”。如果有人写成“张姓”就意为随母姓,所以按传统写法是“张氏”,随父姓,随父传承。如果写成“张姓氏”,那是传统文化的文盲写的。

  首先将姓氏混用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里将秦始皇写作“姓赵氏”,将汉高祖写作“姓刘氏”。自从司马迁以后,或者说自从汉代以后,姓氏二字的原始含义模糊了,实际意义成了专指姓了。不过,咱们的近邻印度的种姓制度还是根深蒂固的,明显的例证是不同的种姓不能通婚。课外知识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用来区分人群或等级贵贱的标志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姓氏文化。直到今天,姓氏文化仍旧是体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现行的姓氏,是在远古姓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随着母系社会的分化和瓦解,随着氏族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远古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被淡化,被遗忘。从黄帝以后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时期内,姓已逐步变得可有可无,氏乃是一个人的主要称谓符号。现今的姓氏,多数确立于春秋至秦汉时期,有的则更晚一些。在这一时期,姓和氏之间的远古概念和差别已经逐步消失,人们干脆把姓氏合一,“姓”开始成为姓氏的总称,亦即现代姓的真正含义。由于现代社会传承是以父传承也就是氏的传承,因此姓氏的核心是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杨姓和扬姓的区别
一、分布不同1,杨姓分布: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北、湖南、贵州、河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0%。四川为当代杨姓第一大省。2,扬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今扬姓居民主要聚居于江西上饶,山西长治、临汾等地。二、起源不同1、扬姓起源:出自土家族姓氏;出自少数民族的汉姓。北魏时,莫胡氏改为汉姓单姓扬。2、杨姓起源: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三、排名不同1,杨姓排名: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2,扬姓排名:扬姓,在全国约有人口88万,在各姓中排第296位,占全国人口的0.01%。
· 古代“姓”和“氏”严格区别
古代“姓”和“氏”严格区别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时期,“姓”被定为世袭,且由父亲传递。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与常见的“以姓氏笔划为序”,是把姓氏当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然而在古代“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如前文所说,“姓”代表氏族的血统,起源于母系社会,称为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氏”是古代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表示功勋和地位。当时部落的大团体,裂变成了若干小团体,出于相互交往中识别的需要,这些小团体在得到新的居住地的同时获得了一种与地域有联系的新标志―姓。历来以为中国人先有“姓”后有“氏”,事实上,姓、氏一直在混合使用,姓和氏的关系也在变化。传说和文献现的“氏”有上百个,最早的是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龙氏时代,随后为钜灵氏、黄神氏、鬼隗氏、空桑氏、次民氏等22氏的循蜚纪时...
· 嬴姓赵氏的起源史,姓和氏有什么区别?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据研究,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示,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溯嬴姓渊源,颛顼高阳氏之孙皋陶(八恺之庭坚),皋陶生于曲阜,舜因而赐以嬴姓。嬴姓赵氏始于西周造父,造父为皋陶的十世孙。据《史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青铜甬道铭文》:"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徐国始强,率九夷攻周西至河,穆王驰师救周,与楚联合伐徐,逐徐偃王至彭城以北。"造父因功被周穆王封到赵城后,以邑为氏,这是嬴姓赵氏由来。周孝王时造父的侄孙秦非子因功封于犬丘,为之后秦国始祖。周幽王时造父七世孙叔带,去周如晋,事晋文侯,...
· 古代早期为什么要将“姓”和“氏”区别得这么的清楚
东汉班固《白虎通义》的解释是,“姓”的作用,“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氏”的功能则是,“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简单地说来,“姓”和“氏”区分那么清楚,就是区分男女(别男女)、区分贵贱(别贵贱)、区分婚姻(别婚姻)的需要。其中的“别婚姻”,或许是姓氏产生第一原始动机,早期中国人就知道相同血缘的男女结婚后,所生的子女可能不健康,“其生不蕃”,出于后代孙子昌盛、家族繁荣的考虑,便要求“同姓不婚”。在具体择偶时,如果“氏”同而“姓”不同的,可以婚配;如果“姓”同,而“氏”不同的,则禁婚,因为他们来自同一老祖母,曾是“一家人”。但是,到“礼崩乐坏”春秋时期,“姓”和“氏”的界线开始变得模糊,“姓”和“氏”出现合一的趋势,到秦始皇嬴政兼并六国后,“姓”和“氏”也被“统一”...
· “姓”和“氏”到底有什么区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时期,“姓”被定为世袭,且由父亲传递。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与常见的“以姓氏笔划为序”,是把姓氏当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然而在古代“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和氏在现代基本是一个相同的概念,而在远古之时则有着严格的区分。在那时,以女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姓,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氏。正如《通志·氏族略》所言:“三代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当远古的先民们人人都有了姓和氏之后,太昊伏羲氏就开始规范“制嫁娶”。《路史》注引《古史考》曰:“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约,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据《通志》记载,太昊时规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我国现行的姓氏,是在远古姓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随着母系社会的分化和瓦解,随着氏族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远古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