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寻根留本,以族谱传家风

2017-09-0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96
转发:0
评论:0
寻根留本,以族谱传家风,   吾家族系由河北迁至关外迄今已近二百矣。尊儒重教尚礼厚德之家风,先人淳朴正直

      吾家族系由河北迁至关外迄今已近二百矣。尊儒重教尚礼厚德之家风,先人淳朴正直与人为善,注重亲情之品格,直传至今,族中虽无功名显赫之士,但亦无不肖狂妄之徒,且人丁兴旺,相传至今已有八代。而族人多有不相识者,对家族关系了解更少。基于上述情况,为确认同祖同宗维系亲情,理顺来龙去脉,吾决意修订族谱。”

  无根不成本,无祖不成人。2006年1月,年岁已过七旬的外祖父决意修订族谱时,写下了上面的这一段话。从此以后,我们全家在外祖父的带领之下开始了历经十年的漫长修谱之路。

  跋山涉水 寻亲访友

  因为家族根系的庞大,族人有不少如今定居于山东、河南、内蒙及黑龙江等地,因此查访信息十分困难。为了更好的完成族谱,保证其中没有错漏,我们全家中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这一次浩大的工程当中。

  我们拿着已经初具雏形的族谱,带他们到各地的族人家中,去查证、去校对、去扩充。每一个族人都给出了真诚的建议和支持。在此过程中,因为长期的行程,外祖父的腿疾日益严重。但他依旧坚持着从未停歇。他真诚说道,这是一次关乎亲情家道的行程,这是我的决定和责任,我必须坚持下去。

  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我们族中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

  呕心沥血 数度易稿

  古人曰:“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把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

  族谱承载着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因此,族谱上的内容不容有错。为此,年过七旬的外祖父带着老花镜一遍又一遍的誊写了数十遍。每次誊写后都是反复的校对更改,直到族谱被所有人认可。

  如今,在我们的帮助下,族谱已被印制了数百份分发给各位族中亲友。而外祖父的手稿却依然高高垒起,向我们宣示着一位老人对家风家族的深切感情。

  手书家训 以教后人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家谱的第一页上,外祖父亲自手书家训。“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切切实实求知、兢兢业业干事、勤勤俭俭持家、诚诚恳恳交友、和和气气待人、开开心心生活。”

  几句看似朴素的话语深刻隽永,包含了从求知到为官,从做人到持家,从交友到生活态度的一系列哲理。这几句话不仅仅是我们口耳相传的家训,更是我们从小到大始终遵循的人生准则。

  从儿时有记忆开始,外祖父便是一位勤勉良善的人。邻里有事,最先伸出援手的一定是他;亲人生病,最先去探望的一定是他;工作中有事,最先扛起责任的一定是他。在外祖父的带领下,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爱岗敬业,和睦友爱,形成了孝悌互爱的好家风,这也成了我们家中独特的“幸福密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寻根留本,以族谱传家风
吾家族系由河北迁至关外迄今已近二百矣。尊儒重教尚礼厚德之家风,先人淳朴正直与人为善,注重亲情之品格,直传至今,族中虽无功名显赫之士,但亦无不肖狂妄之徒,且人丁兴旺,相传至今已有八代。而族人多有不相识者,对家族关系了解更少。基于上述情况,为确认同祖同宗维系亲情,理顺来龙去脉,吾决意修订族谱。”无根不成本,无祖不成人。2006年1月,年岁已过七旬的外祖父决意修订族谱时,写下了上面的这一段话。从此以后,我们全家在外祖父的带领之下开始了历经十年的漫长修谱之路。跋山涉水寻亲访友因为家族根系的庞大,族人有不少如今定居于山东、河南、内蒙及黑龙江等地,因此查访信息十分困难。为了更好的完成族谱,保证其中没有错漏,我们全家中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这一次浩大的工程当中。我们拿着已经初具雏形的族谱,带他们到各地的族人家中,去查证、去校对、去扩充。每一个族人都给出了真诚的建议和支持。在此过程中,因为长期的行程,外祖父的...
· 寻根问祖,用族谱续写家风!
吾家族系由河北迁至关外迄今已近二百矣。尊儒重教尚礼厚德之家风,先人淳朴正直与人为善,注重亲情之品格,直传至今,族中虽无功名显赫之士,但亦无不肖狂妄之徒,且人丁兴旺,相传至今已有八代。而族人多有不相识者,对家族关系了解更少。基于上述情况,为确认同祖同宗维系亲情,理顺来龙去脉,吾决意修订族谱。”无根不成本,无祖不成人。2006年1月,年岁已过七旬的外祖父决意修订族谱时,写下了上面的这一段话。从此以后,我们全家在外祖父的带领之下开始了历经十年的漫长修谱之路。跋山涉水寻亲访友因为家族根系的庞大,族人有不少如今定居于山东、河南、内蒙及黑龙江等地,因此查访信息十分困难。为了更好的完成族谱,保证其中没有错漏,我们全家中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这一次浩大的工程当中。我们拿着已经初具雏形的族谱,带他们到各地的族人家中,去查证、去校对、去扩充。每一个族人都给出了真诚的建议和支持。在此过程中,因为长期的行程,外祖父的...
· 古建“活”起来家风“传”下去
11月29日,歙县杞梓里镇官川村方氏宗祠维修现场,20多位村民正在抬运近700公斤的祠堂维修厅梁。据介绍,方氏宗祠修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此次该村百余位村民自发筹资16万余元,用于修复古建,传承家风美德。即刻扫码,参与方氏家族话题讨论!
· 乔氏家风代代相传
乔氏家风代代相传乔家大院,原名“在中堂”,位于山西晋中地区祁县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乔家堡村,距离省府太原市64公里。乔家大院建筑奇特,整个大院除了后花园没有一草一木,其建筑造型以一种近乎绝对的对称,层层叠叠的重复,院中有院,院中有园,气势雄伟,奢华壮丽,形成了巨大的震撼力。6个大院相通,连成一片,共有19进院落,300多间房屋构筑成“双喜”字形。各处院落均有精美的砖雕、木雕、石刻,光彩艳丽。所雕刻的图案有人物、花奔、翎毛、走兽、鱼虫、蔬果,有些图案雕绘了古代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无不寓意“福寿双至、吉祥如意”。大门对面的砖雕影壁上,有“一寿变百寿”的文字图案,100个不同造型的寿字古拙遒劲,是珍稀的传世艺术瑰宝。定楼上悬挂一块“福种琅缳”匾额,为当年慈禧太后赠送给乔家的褒奖之物。乔家还有两块类似的珍贵匾额:一块是李鸿章亲笔题写的“仁周义博”;另一块是明清之际思想家傅山亲书的“丹枫阁”,显示了...
· 百年四知堂,清廉家风留民间
杨寨村是阜南县田集镇一个普通村庄,村民也多以务农、外出打工为主。但是他们有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他们都是东汉名臣杨震的后裔,他们的先祖曾留下一个“四知”的千古美谈。所谓“四知”,是指杨震在调任东莱太守途中,一名曾受他保荐的县令王密,深夜携带十斤黄金送给他,并称“暮夜无知者”。但杨震义正辞严地表示:“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之后,王密带着金子羞愧离去,“四知”从此成为美谈。杨震后人为纪念他清白自守的高尚品格,建起杨氏祠堂,并命名为“四知堂”,以此勤勉自省、教育子孙。杨寨村作为杨震后人聚集的一个村庄,就在村里建起了杨氏祠堂“四知堂”。如今,“四知堂”已经历上百年风雨,但依旧矗立,成为杨氏家族成员的精神家园。每年清明,都有附近十余个杨姓村庄的村民前来祭拜先祖;每隔五年,还有来自河南、安徽等四个省的杨氏后人进行大规模祭拜,以缅怀先人杨震的高尚品德。以“四知堂”为依托,杨氏先人所留下的良好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