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超越传统谱书 造福后世子孙

2017-08-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85
转发:0
评论:0
超越传统谱书造福后世子孙, 一、修谱何为?修谱何为?当代修谱既不能为“复古”而行之,更不应有“敛金”之恶念

 

一、修谱何为?

修谱何为?当代修谱既不能为“复古”而行之,更不应有“敛金”之恶念。修谱之要,除所谓“国史、方志、家谱”和“木本水源”外,重在如下两条:

第一,让世人“感悟亲情”,现代社会,常人或奔波于职场,或游弋于商海,或应酬于官场,或漫步于花前月下,身不由己者居多。通过修谱方知“有家可归”,方可感悟、领悟亲情,或者醒悟、觉悟之,也就应了所谓倦鸟归巢一词,修谱之为“悟亲情”,则显得至关重要。

第二,谱书如同照片一般,主要是留下家史资料传给后世子孙看。那麽,后人对于家谱会是什麽样的心态呢?虽不敢断言,但后世子孙成长的环境特点可以预知如下:

1、中西文化交溶,“吃速食”长大的后代;

2、社会竞争激烈,为生存而奔波的后代;

3、知识资讯爆炸,记忆体可能会“拥堵”的后代;

4、现代教育薰陶,多数人反感老八股的后代;

5、科学技术普及,电脑成为常用工具的后代。

以上特点决定了后世子孙大多数没有太多时间和兴趣听前人唠刀,碟碟不休,所以谱书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谱书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创新。

谱书的内容要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世系的表述要简明扼要、详略得当,并为不同的阅读物件展示详略不同的家史资料;谱书的形式要多元化,要有简明本(大众普及本)和完整本(供专业研究和收藏之用);谱书可以采用平装本、精装收藏本、光碟等方式出版;谱书要实现电子资讯化,为后世子孙造福。

二、谱书要分三截读

俗语称:“歌三戏五书八成”,这是告诫读书人如何读书的一句警语,也是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名言。修谱之热甚高,思考是必不可少的。阅读了不少傅氏族谱,也翻阅不少其他姓氏的谱书,包括老谱和新谱,悟出的道理是:谱书要分为三截读。

第一截为英雄讚歌谱,从血缘意义上讲,其可信度仅为三成,其中的“共祖”多为文化共祖,共祖人物是“精神领袖”,是“无名者”的代表。

众所周知,无论哪个姓氏的家谱,前面一截几乎都是“单传”,但是,谁都清楚,哪一姓都不会连续几十代只有一个人或几个人,为什麽会“单传”呢?那是因为远古上千年或几千年根本不可能有连续的“脉谱”记载,秀才们担起修谱的重任后,在即没有文字记载,又不可能让逝者开口的情况下,只好从四书五经,正史、演义或逸闻中去搜寻祖宗名字,先是在古书中找到众多的同姓人名,然后再给他们排上座次,甚至连“说书人”塑造的人物也排上了“祖宗座次”。这就编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以英雄填世系的“英雄讚歌”谱。在识文断字者极少的古代,这种“修”谱法,不仅满足了不少寻根问祖者的心愿,而且“有据可查”。

古时候,交通极不方便,又无网络通讯等手段,各地的秀才们无法统一口径,于是乎到了今天,当全国各地搜集到众多同姓族谱时,发现旧谱中源流世系图的版本五花八门,但又都是“十八罗汉打转”,比喻傅氏,差不多都敬傅宽、傅介子等人物为祖宗。高明的专家也就给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词叫“共祖”,但是它缺少定语。准确地讲,所有这些“共祖”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不一定就是族谱后来强调的“血缘”意义上的共祖,所以,从“血缘”意义上讲,它的可信度仅为三成,是一种文化现象而已,这些共祖人物是众多没有留下名字的先祖的代表和化身,是用来激励后人的“精神领袖”,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共祖”。

由此,它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考证”的机会,不知有多少人为了显示其才华而在秀才们设下的“迷宫”中打转。有以二十四史和方志为准绳重编源流世系图,以求“流芳于世”的;也有遍查古籍、挖掘墓志碑文来“打假”的;异象百出,却不知真正的真相和准确的源流世系图只有众多已故者复活才能清楚明白。

第二截为真假戏文谱,它也没有准确的脉谱记录,修谱者依靠隻言片语或道聼途说,杜撰“修补”以求世系延绵不断,难免自圆其说。其可信度为五成。

宋朝开始,明、清以来,随著宗法制度的强化,修谱成风,人人入谱以谋求宗法制度的庇护,但一般庶民家族根本就没有脉谱记录,时间久远也记不清楚几十代祖宗的详情,即便稍有能力的家族也是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能修一次家谱,所以,“抄谱”成为秀才们的捷径,“书不够,神来助”是秀才们的拿手绝活,这一截也就出现了“文化共祖”和“血缘共祖”共存的局面。真假戏文上演,无论真假,反正不漏破绽,某祖为某祖之子写得真真切切。但仔细一查,漏洞百出,比喻“傅氏族谱”中的北宋名相傅尧俞到底有几个儿子就有多种说法,至今仍有人自圆其说,认为这是傅尧俞有多房妻室,相互没有来往所致。那麽,傅尧俞的父亲应该只有一个吧?奇怪的是,傅尧俞的父亲是谁也有几种不同版本的谱牒。于是又有人“挖地三尺”,试图穷追真相,掌握一星半点史料后就如获至宝、秘不示人。倘若地下的秀才有知,定会笑掉大牙,本是戏文,何苦痴情?

此外,有些地方在进行大区域的联修宗谱时更是如此“修补”,想当然地将某祖记为某祖之子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出现了父子相差几百年的怪事,让续修者真假难辨,让后人争论不休,让“地下秀才”见笑。其实,秀才们早就告诫后人:不要争论,以谱修谱吧。此言也告诉后人一条哲理:绝对真相是有的,但限于历史条件,只能“修”出具有相对真相的谱书。待日后有人能坐上超光速飞船,追到先祖的魂灵,一一询问,真相才能大白于天下。

总之,以上两截都是秀才们在无可赖何的情况下,为满足世人最基本的追根溯源之愿望而做的唯一选择,虽有“忽悠”文盲之嫌,但情有可原。如果后人要怪罪秀才,秀才会训斥后人:本是“修”谱而非“记”谱,何罪之有?

随著社会的进步,文盲没有了,识文断字、独立思考的人越来越多,倘若有人利令智昏,按照“惯性思维”再去“忽悠”后人,恐怕是要遭后人唾弃的。

第三截为亲情纽带谱,它主要以脉谱为依据,续修间隔时间也不太长,这一截谱书,虽有误差,但其可信度为八成,可谓“八九不离十”吧。

明、清以后,各地各姓大多数都创修了自己的宗谱,订立了“字辈”以防乱宗,在发放谱书时又附上了红、蓝两本(有些地方叫“长生薄”和“归真录”),并规定“每三十年小修一次,每六十年大修一回”,要求各处按时送呈“脉谱”以备续修,这样延续传承下来的谱书内容可称为“亲情纽带”谱,它才是比较准确的血缘关系谱。当然,在宗法制度一去不复返的今天,其作用也就成了维繫亲情的纽带,让后人感悟“一家人”的亲情,让同族亲人在特定范围内起到相互帮助,相互提携的作用。

但是,这样的谱书从严格意义上讲,也会有误差,比喻记忆参差,录入错误等等。同时从血缘上讲,也有许多特例,诸如:靠谱、招婿、抚异姓养子等等,所以,无论是哪一截谱书都有血缘性和文化性的两面,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总之,强调血缘性而忽视文化性是错误的,以“文化共祖”替代“血缘共祖”也是不可取的;特别是以“文化共祖”来盲目确定两个宗支之间是否“同宗共祖”更是荒唐的;以“文化共祖”为准线,大规模、大范围的论定各宗支之间的血缘关系,甚至以为编一部书就能“一统世系”,就可推行所谓“百字派”来论字排辈更是无稽之谈。修谱本是文化现象,理应百花齐放。

为什麽修谱如此“高热”不退?怎样修谱才会被后人所接受呢?这就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了。

三、《楚北傅氏宗谱》(四修本)的创新

基于以上思考,《楚北傅氏宗谱》(四修本)从2011年开始编修之日起,就立足“创新”二字,力求造福后人,做出了修谱新尝试,初步形成了“傅氏修谱法”的完整模式,其主要创新有以下四点:

创新一  不刻意求谱序,让出力和有功者留名入谱。

阅众多谱序,皆以“国史、方志、家谱”或“木本水源”等开篇,进而简述该家族之源流世系和重要人物,然后为修谱人员“歌功颂德”。凡此种种,读第一篇尚觉新鲜,阅第二篇便感雷同,再往后就索然无味了,这也许就是八股文章的“软肋”。因此,《楚北傅氏宗谱》(四修本)没有邀人作序或题字以粉饰。无论客家或本家希望“露脸”,都得要做些实事,或为之提供典故素材,或为之採编世系和人物,或为之捐资、出力等,方有机会留下“足迹”。此举旨在使谱书 精练,减少滥竽充数者,让后世子孙少为“删减”而浪费时间,这恐怕是超越传统谱书的第一举动。

创新二  分简明本和总谱两套出版发行。

《楚北傅氏宗谱》(四修本)形式多元化,主要有“分支简明谱”(大众普及本)和全族“总谱”(完整本、供研究收藏之用)两种形式。

“分支简明谱”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世系表述简明扼要。“分支简明谱”的分支可粗可细,细可到各个小支系为一卷,粗则为每房一卷,等等,还可以将“楚北傅氏”的各支人丁谱和人物谱合订成册。这种“模块组合式”修谱方式如同“拼积木”一样,将各支系人丁谱、人物谱修好后,再按需拼装合订,它也有新创之处。

全族“总谱”计画分为四大部若干卷。第一部为《楚北傅氏,文化传承》,采用照相影印方式完整保护“楚北傅氏”老谱文化部分,供后世子孙研究或收藏之用;第二部为《承前启后,后继有人》,主要是将对老谱文化部分进行重点校注,同时增加“楚北傅氏”新的文化内涵;第三部为《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它是“楚北傅氏”的人丁和人物谱汇总;第四部为《人皆称颂,人杰地灵》,主要录入重要客序和名人礼赞等内容。

创新三  人丁谱採用“世系座标图”+“分户入谱登记表”双模制。

纵观老谱模式,多採用“欧式(鱼鳞式)修谱法”,但其缺点太明显,一是世系查阅不便,二是太浪费纸张。而“苏式(瓜藤式)修谱法”则採用世系图+世系考(行传)的双模制,世系图是一目了然,世系考可节省纸张,但缺点是两套模式间相互查对不方便,特别是在出现同名时就更难查对了。现代有多种修谱创新模式,“表格式修谱法”更为现代人所推崇,它主要受《户籍薄》登记表等格式的启发。其优点是:将图、考的长处合于一体,脉络清晰,方便查阅,节省纸张。

楚北傅氏新创“傅氏修谱法”。其人丁谱则採用“世系座标图”+“分户入谱登记表”双模制,两种模制间用统一的座标号(它将是“祖宗身份号”的雏形)对应人名进行编码,查对方便且无遗漏。特别是两种图表都用电脑通用化表格製成后付印,实现了电子谱与纸质谱的统一,也有效地实现了电子资讯化,无需专业软体支援(无需受制于人),任何人都能阅览、检索、查询,方便使用。 人物谱则综合了地方志模式和行传模式的长处,按坐标号顺序逐一叙述之,人物简介前注明该人物的座标号或归入某户中,从而营造一种“一人荣耀、全家荣耀、全族荣耀”的氛围。

由此可见,“傅氏修谱法”是“欧式修谱法”、“苏式修谱法”和“表格式修谱法”的有机结合,是博採众长的产物,是超越传统谱法的一大创举。

创新四  实行“商业化”修谱模式,让谱文化广泛普及。

此次修谱实行了“商业化”修谱模式,没有收取人丁钱,把实惠让给了千家万户;也没有摊派,只是告知有能力者“自愿捐修”,对“有功”人员在谱书中给予表彰,树立了正确的荣辱观。

首先是“志愿者”四处奔波“化缘”,走村串户收集资料,然后由编委会拿出样谱讨论定稿;此后,按成本价征订谱书,出版发行。

谱书实行“私有”,按分支编为单行本,这样有利于谱文化的推广普及,能让更多的人瞭解楚北傅氏的家史,较之过去将谱书束之高阁,敬为神明更符合现代人的理念,是超越谱书发放传统的又一创举。它必将为后世子孙造福。

总之,《楚北傅氏宗谱》(四修本)的目标是:超越传统谱书,造福后世子孙。

【作者简介】:傅正浩,生于1959年9月,学士学位。世界傅氏宗亲联谊总会(第二届)副会长,楚北傅氏(湖北)宗亲联谊总会(第一届)副会长兼秘书长,《楚北傅氏宗谱》总策划、总编。十九岁就关注家谱,青年时期热衷学习和探究哲学和逻辑学问题,从事电脑和会计教学十余载,现努力探索谱书编修新模式,积极从事文化寻根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编修家谱、族谱、宗谱对后世子孙有什么意义?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必须明白三个问题,一是你来自哪里?二是你去向何方?三是此生过得是否有意义?子孙后代是我们人生的延续,我们能够给他们留下点什么东西呢?这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家谱、族谱、宗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我们从中受益良多,既如此,我们也应该承担起编修家谱、族谱、宗谱的重任,为我们的后世子孙留下一份拿得出手的精神和物质遗产。那么,编修家谱、族谱、宗谱对后世子孙有什么意义呢?一、树立榜样、总结教训家谱中会有本族成员的重要事迹经历的记录,比如官职、功名、嘉奖等。他们的经历和成就就会激励后世子孙,以先辈为榜样,严格自律、真诚善良、宽和待人。子孙看到先祖这么优秀,不但会向他们学习,也会感觉很自豪和骄傲,会更加坚定自己的初心,为光耀门楣艰苦奋斗、努力进取。另外,某些做了坏事或者犯罪的族人,因为品性不佳将不能进入族谱,这就让后世子孙吸取教训、谨言慎行、克己自律,不能违背祖训,让先辈...
· 咸梓义后世谱
简要介绍:祖先咸梓义与郑氏结婚后,夫妻十分和谐,艰苦度日,历代相传,到现在(1987年)已一百九十二年,子孙相传十一代,(到“国”字辈是七代,次下又有了四代。)后接连生了六子,挨次为:喜,美,佩,洪,德,芝。当时因家贫全不能上学读书,更无资本经商,只得种地。祖先咸梓义与郑氏结婚后,夫妻十分和谐,艰苦度日,历代相传,到现在(1987年)已一百九十二年,子孙相传十一代,(到“国”字辈是七代,次下又有了四代。)后接连生了六子,挨次为:喜,美,佩,洪,德,芝。当时因家贫全不能上学读书,更无资本经商,只得种地。离万发站西南十五里,亦有一条官道,是秀水甸子赴五棵树大路,横贯一条大河,故取名叫“卡路河子”。河上往西二里就是松花江,此地林草丰茂,土地肥沃,是种地捕鱼最好的地方,我们祖先即将家搬到卡路河子西边小屯落,起名西崴子,靠山面水,可农可渔,有些地方还是原始森第四辈祖先)娶姚氏,姚姓也是从山东搬来的老...
· 超越数
定义超越数是代数数的相反,也即是说若x{\displaystylex}是一个超越数,那么对于任何整数an,an−−-->1,……-->,a0{\displaystylea_{n},a_{n-1},\ldots,a_{0}}都符合:(其中an≠0)例子超越数的例子包括:刘维尔数:∑∑-->k=1∞∞-->10−−-->k!=0.110001000000000000000001000……-->{\displaystyle\sum_{k=1}^{\infty}10^{-k!}=0.110001000000000000000001000\ldots}它是第一个确认为超越数的数,是于1844年刘维尔发现的。e{\displaystyle{\boldsymbol{e}}}(参见:e)。ea{\displaystyle{\boldsymbol{e}}^{a}},其中a...
· 班固《汉书》受后世追棒
司马迁与班固,常常被联系在一起,合称“班马”,就如他们的著作《史记》、《汉书》被合称“史汉”一样。司马迁及其《史记》,已有诸多褒赞,像大家熟悉的鲁迅先生的评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班固的《汉书》,虽然后人有些微词,但仍得到了大多数读书人的认可。而且,后世不少文人对《汉书》情有独钟。这其中较早的,要算班固的老乡马融。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汉书》面世不久,马融就跟随班固妹妹班昭诵读,“《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马融是东汉大儒,竟然伏于班昭阁下,足见他对《汉书》的感情。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读书人对简练、晓畅的《汉书》大为推崇。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都酷爱《汉书》。黄庭坚甚至公开宣称,如果接连三天不看《汉书》的话,便觉得俗气逼人,面目可憎。黄庭坚还只是口头说说,另一位宋代文人则恨不得将《汉书》“吃”到肚子里去。这位仁兄...
· 族谱是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一部族谱主要部分为: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族谱也正是任借这些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其实一部完整的族谱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百科全书。通过族谱,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族群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历代所存族谱一般为八开、六开,也有四开本,版式基本上都是竖排,多采用木刻活字排版,有的是石印版。大都用本地土纸(毛边纸、玉扣纸)印刷。唯有四十年代《陈氏三八太祖位下联修宗谱》是铅字排版,白报纸印刷。历朝历代族谱,内容大同小异,记述族姓来源、世系、迁徙、婚姻、名人、经济状况、丧葬祀典、族规家法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是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百科全书。中国族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名称多种多样,种类丰富多彩。根据族谱记载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