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从家谱看炎黄子孙的寻根情结

2017-08-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65
转发:0
评论:0
从家谱看炎黄子孙的寻根情结,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有浓浓的寻根情结,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种种疑问浮现出

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有浓浓的寻根情结,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种种疑问浮现出来却找不到答案,现在就让我们从家谱种类、家谱内容、价值等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一、家谱种类与沿革 

家谱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三大支柱。 

中国古代家谱不仅名目众多,而且种类丰富多彩,根据家谱传承、记载方式不同,可分为结绳家谱、口述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书本家谱等。 

结绳家谱:中国古代在文字产生以前,曾经历结绳记事时代。东北鄂伦春人,到17、18世纪,还在马鬃绳上打结记事,通过打过多少结,知道本家族有几代人,五个结表示五代,十个结十代,他们将这种表示世代的绳结,挂在房子木樑正中,非常崇拜。东北地区锡伯族,到20世纪初,仍保留结绳记载一家人辈数、人数、男女数的习惯,生一个儿子,在绳上系一个小弓箭,生一个女儿,则系一根红布条。 

口述家谱:比结绳更为原始的一种家谱形式。我国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苗族、彝族、高山族等,都保存口传家谱的习惯,他们采取父子连名的形式,即父亲名字之后的一二个字,是儿子名字的前一二个字。一般家族成员能背出三四十代祖先世系,最多的能背出90多代。 

甲骨家谱: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家谱。产生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其中有一些是专门记载一个家族人物、世系的甲骨,如“儿氏”甲骨,上面记载一个家族十一代十四个人的名字,就是很有代表性的甲骨家谱,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家谱。 

青铜家谱: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即金文家谱。在出土商代末年的青铜器中,就有几件记载家族世系的青铜器。在出土的周代两件青铜器中,有380字铭文,记载了一个家族七代世系和事迹。 

石碑家谱:就是刻在石碑上的家谱。所谓“刻谱于石,以垂永久”。早在汉代,这种家谱形式较为盛行。如汉代的孙叔敖碑。民国初年,广西南丹县壕塘村竖“莫姓哨目族谱”,共412字,不仅记载莫姓家族世系,而且记载了家族源流。较之甲骨、青铜家谱,石碑家谱要成熟得多。 

书本家谱:即是书写、印刷在纸上的家谱,又分古籍和铅印家谱。这是我国目前存世的最主要的家谱,数量在5万种左右。此外,尚有塔谱、布谱等。 

三千多年来,我国家谱的内容、体例和功能,经历了不断丰富逐步发展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先秦:家谱萌芽。甲骨、金文中已有家族世系的记载,已具备了家谱的基本要素,但较简单。周代的《世本》,记载了远古黄帝至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迁居、名号等,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作。 

汉代魏晋南北朝:家谱兴盛,已出现谱牒之名。尤在南北朝,门阀势力极度膨胀,官之升迁,只辨姓氏高下,不考人才优劣,于是“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国家设谱局,出现审查机构,并出现谱学专家。 

唐代:家谱发展,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打击门阀势力,提高李氏皇族地位,专门组织官员编纂《氏族志》,计293姓,1651家,分成9等,李氏一等,外戚二等,原来显赫的家族,列为三等。武则天掌权时,又组织人编《姓氏录》,将武姓列为一等,再次打击旧有的士族势力。 

宋代:转折时期。家谱功能由“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功能;编修方式由官修发展为私修;内容更加丰富;体例因欧阳修编《欧阳氏谱图》、苏洵编《苏氏族谱》,创立新体例,人称欧苏体,成为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格局,为家谱进一步发展、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明、清以及民国时代:家谱普及,私修家谱蔚然成风。清代康熙、雍正号召修家谱。家谱普及,尤浙、苏、皖、赣、湘等地,家家修、族族修,有的续修二十余次(一般30年一修)。少数民族也仿效修谱。修谱成全民性的一项文化活动。 

近50年:续修新谱。尤在海峡两岸,台湾、福建等省较为突出,各省市均有。台湾近50年来,新修家谱约有六七千种。台湾2200余万人,绝大多数来自大陆,近50年遭人为隔离,他们以修谱表达心向大陆回归祖国的心愿。福建新谱有数千种,其它省也有。福建修谱不少是海峡两岸同一家族共同编修的。大陆修新谱已尝试用新的观点、资料、体例、方法来续修。这是群众中自发兴起的修谱活动。如何看?从主流来看,应予肯定:有利于弘扬中华历史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当然也有个别少数利用修谱敛财,乃至复活和增强封建的家族势力,则要注意与警惕。 

二、家谱内容 

家谱是我国历史文化中值得整理、开发、研究的一份珍贵遗产。 明清以来家谱,内容丰富,尽管编纂形式有不同,收载内容有多寡,但完整的家谱,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1)谱名:为明血统,防乱宗,谱名一般包含里籍,如《韶山毛氏族谱》、《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包玉刚),有的还加编修时间、次数,如《同治九年进贤刘氏重修族谱》、《中湘陈氏六修族谱》等。 

(2)谱序:内容涉及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理论等,续修谱一般保存以前的谱序。大多由本族人撰写,也有名人撰写,如朱熹、文天祥等。 

(3)凡例:阐明修谱的原则和体例,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如民国时有些谱凡例规定女子也入谱。 

(4)遗像:刊载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遗像及赞语,诸如“秉姓忠直”,“忠悬日月”等。 

(5)恩荣录: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勅书、赐匾、赐碑等。 

(6)姓氏源流:考述本族姓氏来源、本姓历史、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各支派远近关系等。 

(7)族规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内容具体,包括忠君、孝亲、祭祖、禁赌、财产继承、约束妇女等。 

(8)祠堂:记载祠堂建筑图案,修建经过、规模、地理位置,祠堂内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9)世系、世传:记载始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家族各世代成员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是家谱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往往占到一部家谱的四分之三的篇幅,是寻根的主要依据。 

(10)传记:又称行状、行述等,记载家族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主要事迹。 

(11)族产: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等数量、位置以及管理办法。 

(12)契约: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等契约,卖买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等文据。 

(13)坟墓:包括墓图、坟向(如乾山坤向),祖坟、各支派坟的地理位置,便于后人祭祖扫墓,“不忘祖先”。 

(14)艺文:收录族人著述、诗词、奏疏等。 

(15)字辈、排行、行第:记载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 

(16)领谱字号:家谱严禁公开,内部发行,印数按家族房数决定,多余一二部存放祠堂。各房领家谱则按谱号领取,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并有记录,到时检查。 

从上述内容看出,家谱具有以下特点:记载范围的宗族性,系本族人的事迹,本族人撰写;记载内容的广泛性,实是本家族的一部百科全书;记载体例的多样性,史、图、表、志、传,兼容并蓄。 

三、家谱的价值与弊端 

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可以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历史上,家谱的编撰方式分为两个时期,功能作用不一:宋以前主要官修,主要是政治功能,修谱主要为世家大族、朝廷用人服务;宋以后主要是私修,修谱主要是道德功能,凝聚家族、维护族权,为宗族睦族服务。当今时代,家谱作为历史文献,有多方面的价值。我们以前受“左”的思潮影响,往往将家谱看作“四旧”,视为糟粕,有的烧毁。即使保存在图书馆的家谱,也是堆放在角落里,听其尘封虫蛀,显然是不妥的。 

开发家谱资源有以下几方面价值: 

首先是文物价值。存世的中国家谱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属于珍本,现存最早的《仙源类谱》,系宋代内府抄本,至今近千年,有些是明代的版本,有些是名人批校本,有些是钞本,都具有文物的价值。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列为该书善本的家谱就有635种,实际上远远超过此数字,这些家谱均属国家级的文物。 

其次是资料价值。著名史学家梁启超指出:“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数量可观的家谱,不仅对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兴替等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资料价值,即对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都能提供许多重要资料。如对称雄一世的徽商研究,其中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即源于皖南徽商家谱。 

再次,家谱具有教化功能。家谱中一般都载有“家训”、“族规”、“家法”之类内容,其中固然有不少封建思想,但如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以及家谱中记载的很多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等,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也有积极作用。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是辩证的统一,现代文明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也只有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才会有生命力。家谱中反映出来的优秀传统伦理,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奋斗的结晶,它曾经对凝聚中华民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对促进当代文明建设也必将起重要的激励作用。 

最后是寻根价值。家族渊源和世系图表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这是当代人寻根问祖的重要资料,而且只有家谱才能提供这些资料。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自1996年底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海内外的数万名读者,其中不少都是为寻根问祖来查询家谱的。当他们从家谱中查到自己的祖先时,其兴奋之情真是难以形容。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对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主要产生封建社会的文化载体家谱,以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几乎所有的旧家谱的谱序、凡例、族规家法等内容,都露骨宣扬封建忠孝节义、三从四德、重男轻女、族长专制等封建伦理规范,乃至封建迷信等。 其次是攀附假托。不少家谱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为自己先祖。如有的李氏称李世民为本族始祖,张氏则以张良、张飞为自己先祖,萧氏则拉萧何为自己祖宗等。俗话说: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不一定是一家。有些名人作序也是假托的,最明显是朱熹,翻阅朱熹作谱序的家谱达几十种,有的是真的,有的则是伪作,如朱熹一篇谱序,竟为周、黄、刘、戴、郑、洪、吴等姓的家谱同时采用,其中只姓氏一字之别,其余文字均雷同,显系伪造。明清时,有“谱匠”、“谱师”职业,专为有些家族制作伪劣产品。 

再次是书善隐恶。有的家谱凡例明定:“史则善恶俱载,谱则书善不载恶,为亲者讳也。”家谱中,凡本族列祖列宗系官宦、名人、奇才、烈女的,则辟有小传,乃至编写传记、行状,刊载墓志铭等。另一方面,对家族中所谓“叛逆”、“犯刑”、“败伦”、“背义”、“杂贱”者,则采用“除名”、“出族”、“出谱”等措施,不予书写,名不见谱。 

当然,旧家谱在观点、内容、体例等方面,还存在其他弊端或不足,我们对旧家谱必须批判继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四、开发整理家谱资源 

编纂《总目》,是中国古籍整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关于开发谱牒资源的重要意义,20世纪初,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梁启超都作过重要的论述。顾颉刚曾说过:“我国史籍之富,举世无比。然列代公认的官修正史由于种种原因,自今论之,尚难允称'信史’。今青年治史学,当于二十五史外博求史料,取精用宏,成就当非前代所可比。而今我国史学领域尚待开发的二个'大金矿’,即地方志和族谱。它向为治史者所忽视,实则其中蕴藏无尽有价值的史料,为'正史’所难于悉纪而不为人所知者。”梁启超也十分重视家谱的价值,他指出:“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如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 

近五年,海内外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编撰的《中国家谱总目》项目,就是开发整理家谱资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经济全球化、知识网络化对全球中文文献资源如何共建共享,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为适应形势发展对图书馆的新要求,2000年6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球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8个全球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并确定了项目的主持单位,其中《中国家谱总目》由上海图书馆主持。 

编纂《总目》是全世界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项目,是中国古籍整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深得民心的一项文化工程。即将问世的《总目》,收录家谱的数量众多,较完整地揭示了海内外各公藏单位收藏中国家谱的基本情况。收录家谱的姓氏共计608个,较全面地揭示了存世中国家谱的姓氏状况。同时,著录内容丰富,体例完备,著录时间跨度长,收录家谱下限为2003年。不仅能为广大研究人员和读者提供新的系统的家族资料,也能促进海内外的文化交流。 

编撰《总目》是对全世界存世的中国家谱开展的一次空前的大调查,从而摸清了存世中国家谱的基本状况。数量可观的家谱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目》对于传承中国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总目》实是家谱这座矿藏的详细分布图,其问世有助于广大研究人员利用家谱资源,为学术研究提供重要资料。《总目》揭示了全世界范围内中国家谱的收藏信息,这就在更大范围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提供更全面、更系统、更详尽的线索,必将有力推动炎黄子孙回大陆寻根谒祖的潮流。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对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家谱,是我国悠久历史的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从夏代到今天,编修家谱绵亘数千年,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 

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对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来源于网络,族谱网编辑整理发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从家谱看炎黄子孙的寻根情结
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有浓浓的寻根情结: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依据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这就是家谱。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房谱、世谱等,是同宗共祖的男姓血亲集团,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俗人情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系图录,即记载始祖、始迁祖以来的本家族历代先祖名录,这是确认是否是家谱的重要标志。中国家谱由来悠远,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数千年来,在不同时代,家谱显示了不同的形态,家谱文献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家谱种类与沿革家谱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三大支柱。中国古代家谱不仅名目众多,而且种类丰富多彩,根据家谱传承、记载方式不同,可分为结绳家谱、口述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书本家谱等。结绳家谱:中国古代在文字产生以前,曾经历结绳记事时代。东北鄂伦春人...
· 从家谱看炎黄子孙的寻根情结
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有浓浓的寻根情结: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依据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这就是家谱。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房谱世谱等,是同宗共祖的男姓血亲集团,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俗人情等。其中最重要的世系图录,即记载始祖名录,这是确认是否是家谱的重要标志.一、家谱种类与沿革中国古代家谱不仅名目众多,而且种类丰富多彩,根据家谱传承、记载方式不同,可分为结绳家谱、口述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书本家谱等。此外,还有塔谱、布谱等。三千多年来,我国家谱的内容、体例和功能,经历了不断丰富逐步发展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先秦:家谱萌芽。甲骨、金文中已有家族世系的记载,已具备了家谱的基本要素,但较简单。周代的《世本》,记载了远古黄帝至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氏族、世系、迁居、名号等,是中国家...
· 修谱之风盛寻根情结浓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房谱、世谱等,是同宗共祖的男性血亲集团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俗人情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系图录,即记载始祖、始迁祖以来的本家族历代先祖名录,这是确认是否是家谱的重要标志。种类繁多的家谱,是我国历史长河中重要的文化遗产。从遥远的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到今天,中华民族的家谱文化绵亘数千年,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国家谱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社会,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类型和社会功能,家谱文献与正史、地方志一起,构成我国历史文化重要的三大支柱。海内外炎黄子孙都有浓重的寻根情节: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这样的叩问在心中挥之不去。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能依据家谱这种最直接、最有针对性的文献。编撰《中国家谱总目》的计划,源于十年多前的一次学术研讨活动。2000年6月,包括大陆、香港、台...
· 从孔氏续修家谱看聂氏修谱
从孔氏续修家谱看聂氏修谱孔氏续修家谱,从1996年开始,用了整整13年时间,于2009年修成。新修编的孔氏家谱共收录了大约200万名孔氏族人,其中首次允许女性入谱,并收录了数万名韩国孔氏后裔。《孔子世家谱》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看看孔氏续修家谱的经历,对我聂族新编修家谱是有益的。一、孔氏家谱的辉煌。孔氏家谱名为《孔子世家谱》,为孔氏家族总谱,以其延时之长、纂辑之广被誉为“存世谱牒之冠”,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孔子世家谱》原为手抄本,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首次刻版印刷。明朝时,《孔子世家谱》形成“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之约定,但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实际上只进行了四次大修,分别在明朝天启年间、清朝康熙年间、乾隆年间、民国时期。历代编修,皆由衍圣公主持,孔氏杰出代表参与,如康熙谱就由《桃花扇》作者、清代著名戏曲家孔尚任担任主修。1928年,孔府报请政...
· 从成语看服饰的演变发展
研究中国服饰演变发展的历史,无非从二个方面着手:一是借助文字记载,如历代的《舆服志》以及各种典籍、野史、笔记、诗词曲赋、戏剧、小说等;二是通过文物考古,如历代绘画、石窟艺术、人物雕塑、俑像、古墓壁画、画像石(砖)以及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服饰实物等。然而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他们的古代服饰知识除了听书看戏以外,不少却是从大量成语中获得的,由此也足见中国服饰文化历史的悠久和深入普及的程度。只是这种兼有历史和文物双重价值的服饰成语浩如烟海,从何说起?这里只能试举数例,略作诠释,藉此领略一番古代中国人衣着服饰的风貌,并探寻其变化发展的轨迹。被发文身、雕题交趾美国著名服装心理学家弗龙格博士认为,人的装饰形式可以划分为二大类,即肉体装饰和外表装饰。远古时代,人们虽然还未发明可以用来蔽体御寒的衣物,但爱美之心古已有之,他们除将美丽的羽毛、闪光的贝壳之类作为外表装饰外,还常用涂色、纹身(刺青)、疤痕、切除、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