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先是谁?探索“家谱文化”如何传承弘扬
河南拥有深厚的根亲文化,百家姓中常见的姓氏有73个源自河南。家谱文化在河南源远流长。今年春节前,河南省图书馆推出“读家谱树家风”活动并征集家谱方志,引起春节返乡群众热情关注,短短月余就收到了100多部家谱,目前该馆收藏的家谱总数超过1000部,涉及180多个姓氏。
我从哪里来?我的血液中流淌着哪种基因?我的祖先是谁?家谱就是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的档案。已经延续千年的家谱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变革呈现出什么新特点?又面临着哪些危机?未来家谱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记者对以上问题进行了采访。
民间修谱热潮兴起
读者在平顶山市图书馆举办的家谱文献专题展览上翻阅家谱。
“目前我们馆收藏的家谱已达40个姓氏60多套100多册,其中大部分家谱是新修的。”2月27日,在平顶山市图书馆六楼,平顶山市图书馆副馆长王宝郑指着书架中码放整齐的各类家谱对记者说。
近年来,修续家谱在河南多地悄然升温,有一家一户修的,有同宗同族分支修的,也有一村一乡搭班子修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目前修谱热的重要背景,这是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家谱文化的王宝郑告诉记者,修家谱热潮其实是一种文化回归。人们在衣食富足之后想到了家族文化传承,于是便进行老家谱的传承续修,以及新家谱的组织纂修,目的是彰显家族文化,和睦家庭,教化育人,让后代记住家族文脉。
“盛世修志,家兴续谱。”这是中华民族的千年传统,国盛家兴是不变的历史规律。按民间风俗,家谱一般“10年一小续,30年一大修”。据了解,“文革”期间许多家谱遭破坏,传下来的老家谱所剩无几,之后很多家谱的编纂就一直处于停顿状态。改革开放后,家谱文化重新回到人们视野,甚至被视为珍贵的文化财富。于是,少数仍保留老家谱的先知先觉者开始谋求续修家谱。2000年以后,修家谱又重新成为热潮。
在王宝郑看来,修家谱热潮的出现其实是伴随着文化部的中国家谱编纂工程而来。2001年,文化部开展全国家谱抢救性调查工作,并着手编纂大型家谱文献书目《中国家谱总目》。从那时起,全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开始主导本地家谱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各地媒体也开始对家谱文化进行报道。随后,中国民间新修族谱大量出版。
繁荣之中有隐忧。王宝郑认为,随着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发展,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对家谱还不甚了解,千年家谱续修面临危机。特别是自上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独生子女在我国数量众多,其中很多家庭都只生育了女孩。老家谱有续男不续女的传统,这就让很多独生女家谱支系难以传承,很容易出现断线,难以续编。即便是现在新编的家谱已经逐渐把女性列入其中,但是女性的入谱仅限于名字,她出嫁到哪儿、丈夫是谁,并不清楚,其子孙也都不在谱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家谱的断代。
时代造就修谱新特点
韩向忱编纂并捐赠的《韩氏宗族家谱》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我们有责任把家族历史记录下来。”采访中,每位修谱者都对修家谱感到神圣而自豪。他们认为,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固而国稳,家和而国谐,家富而国强。家谱作为承载家族文化的载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据了解,家谱价值巨大,可以反映人口发展史、人口迁徙史、经济史、社会史、地域史等。历代修纂家谱是宗族中的一件大事,由族长主持,也有请地方名流硕儒主持的,并且具有严格的规定和程序。即便在现当代代修家谱,一般也由德高望重者主持,由家族内的知识分子具体负责编纂。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会长魏怀习告诉记者,一部“现代家谱”的编纂流程为:成立谱局或家谱编纂委员会;确立编委会成员;确定修谱时间;筹集修谱经费;收集整理修谱资料;编辑文字;后期成品制作。魏怀习说,由于修家谱工作繁杂,一般由几人甚至更多人组成,大部分家谱是集体力量的结晶,想修家谱的没有实力、热情、文化是修不成的。
随着各地文化交流的增多,寻根问祖之风越来越盛,诸如河南省新郑市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河南固始的根亲文化节等,每年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同胞回乡祭祖。正是这种对祖根的依恋,对血脉亲情的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激发着海内外同胞寻根问祖的热情。
家谱作为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不断变迁,其形式和作用也在不断变化。当下修谱内容更翔实,增加了经济内容等一些时代赋予的新特征。此外,历史上修谱都要靠专业的谱师去搜集整理材料,基本上靠步行和抄写来进行,效率低、速度慢,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给现代的修续家谱带来了极大便利。
新郑市新店镇郭老庄村郭钰达最近正忙着活着修家谱,在他看来,如今修家谱赶上了好时候。“现在有汽车、火车、飞机,去哪里都方便,还有电话、QQ、微信等可以帮助联系宗亲,找到谱牒可以复印、扫描,同时通过网络来筛选、厘清各宗支的信息,非常便捷。”郭钰达说。
家谱文化也待传承弘扬
平顶山图书馆收藏的《岳飞后裔平顶山宗谱》
曾在平顶山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工作的韩向忱,编写过《韩氏宗族家谱》和《韩氏宗族家谱增补本》,记载了他的先祖韩伟以后共11代500多人的生卒概况,其中记述了其先祖韩伟曾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从山东只身闯关东,后定居于辽宁开原县的经历。
韩向忱说,他们这支韩姓家族如今分布在辽宁、北京、山西、四川、福建等八九个省区市。为了修这套家谱,他先后往外发信500多封,相继到辽宁、山东等地寻根问祖,历经10多年才修完了这套家谱。编纂完成之后韩向忱除将家谱寄给居住在各地的族人外,还将家谱捐给国家图书馆及辽宁、山东等地和平顶山市的图书馆。让韩向忱欣慰的是,国家图书馆等给他寄来了收藏证书。
据了解,部分国外文博机构也重视中国家谱的收藏。民国时期就有外国人在中国收购家谱。如今,美国的国会图书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等都收藏有众多的中国家谱。
未来应该如何修家谱并传承家谱文化?有人认为,家谱“私藏不如公藏”,应当把它视为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家谱捐献到图书馆既有利于其永久保存,又可作为学术资料供学者研究,还可向公众提供检索服务方便以后查找。有人认为,家谱应该响应当下技术热潮,迈向数字化。此外,还应该对相关手工技艺进行非遗项目申报。还有人认为,旧时修谱修男不修女,本身就是狭隘的、落后的重男轻女思想,从现在起各族修撰族谱时,不妨采用男女同修的办法予以延续。
在王宝郑看来,家谱文化需要普及,最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让年轻人了解家谱文化,鼓励他们承担家谱的续编任务。为此,平顶山市图书馆把2002年以前征集来的老家谱做成缩微胶卷,并定期举行家谱文献专题展供读者参观、阅读。此外还通过邀请当地文化名人讲授姓氏文化公开课,多方位地传播家谱文化。
河南省图书馆近年来也不断通过家谱的征集和展示普及家谱文化。家谱征集既可以国家的力量保护谱系传承,促进各地同姓的联谱、寻亲,也可保留民风民俗记载,为社会存史。河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闫宏伟说:“我们的家谱保存仍有很大空缺,将继续坚持家谱征集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