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热在三伏,冷在三九

2017-07-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83
转发:0
评论:0
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又到三伏天夏天已在不知不觉间开启“蒸煮”模式一年中最难熬的时分还是来了感受了室外

又到三伏天

夏天已在不知不觉间开启“蒸煮”模式

一年中最难熬的时分还是来了

感受了室外的气温

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从今天7月12日开始就入伏了,到了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热在三伏,冷在三九。”

“伏”即是“暑气潜伏于地 ”之意,标志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 叫做三伏。

2017年三伏天时间

初伏:2017-07-12至2017-07-21(10天)

中伏:2017-07-22至2017-08-10(20天)

末伏:2017-08-11至2017-08-20(10天)

居内室,推窗,檐角风铃响,凉风至。

午阴嘉树清圆,手把扇摇,风吹夏蝉鸣。

长夜月白风清,亭柏交翠,树影婆娑,枝叶摇曳,俱是风流。

夜静山空,蝉鸣夏凉。卧夏夜中,闻蝉鸣,数流萤,赏清风,听取蛙声,长夏亦短。

夏日,赏心。世界本就纷杂,炎夏更嘈嘈,以眼观世,以眼观心。

山林之间,竹寺夏多风。竹杖芒鞋,林间踏青,回首,也无风雨也无晴。

清泉石畔,花木翩跹,溪水泠然,锦鲤怡然。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鸣蝉聒噪,动辄汗流浃背。

学学古人消暑纳凉,顿感凉爽惬意。

李白在《夏日山中》中这些写: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夏日的清风吹来,山中的松叶沙沙作响,多么凉爽宜人。

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这才是李白真正的模样。

唐代诗人陆希声,在绿荫如盖的大树之下纳凉时,顿生感触,随口吟出了这样的佳句:

六月清凉绿树荫,竹床高卧涤烦襟。

羲皇向上何人到,永日时时弄素琴。

除了在大树之下纳凉,临水的亭台楼榭、桥畔河旁也是消暑的理想去处。

大诗人刘禹锡就十分喜欢在水亭之中纳凉,他为此曾专门吟咏过一首七言诗:

干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箪空。

琥珀盏红凝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

如同一幅重彩的色画,翠竹、红莲围绕的水上建筑,开敞通风,让铺设的自然生凉。唐代贵族夏日生活的闲适,由此可见。

南宋诗人辛弃疾在罢官回家后,建了一所新居“集山楼”,平时在带湖附近山冈上游览、栖息,好不惬意!

他是这样描写自己的夏日生活: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

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

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陆游独自一人到莲池边,写出了这样的诗: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看起,风定莲池自在香。

在清风轻拂的柳树下支一张床,这里既有沁人心脾的荷花香味,又有微风吹拂的阵阵凉意,还有圆圆的月亮、悠扬的笛声。

对此,杨万里颇有同感,他在《暑热游荷花池》中这样写道: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他还有一首有名的《夏夜追凉》诗,诗曰: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明月中。

竹深树密无人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此诗趣在一“追”,由室至外,在树林竹丛的月影中,信步寻凉去……

除了临水之处外,山中也是一个清凉世界,古人自然而然地把山中也当作了消暑的好地方。

元代释英的《山中景》诗云:

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

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

城镇赤日高悬,而山中树木葱郁,气清风爽,两者相比,自然青山更可爱。

所以,在宋代时,戴复古在《慧力寺避暑》一诗中这样写道:

何处避炎热,相期过宝坊。

万松深处坐,六月午时凉。

钟磬出深屋,江山界短墙。

醉来归兴懒,留宿赞公房。

夏季的山林,树茂林密,风清气爽,自然也是古人纳凉的好去处。

唐代高骈《山亭夏日》诗云:

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亭古树参天,人迹罕见,蔷薇飘香,周身清凉,好一幅别开生面的山中消夏风俗画。

宋代梅尧臣也喜欢到寺院去寻幽,其《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云:

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

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

禅房花木葱茏,长廊曲径幽深,佳茗入口,凉自心生,诗人自然是乐不思蜀。

当然,说到夏季诗词,最出名的当属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夏季的鸟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凉风徐徐吹拂,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生动而有风致。

写人写情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夏季的风情万种,已经深入心中。

心静自然凉,古人认为,清心静气才是避暑的最高境界。

白居易所作《消暑诗》中写到: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独坐院中,修心养性,迎着临窗的徐风凉风而怡然自得。

当然,白居易还有诗为证: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

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看来,“心静自然凉”确实是一剂消暑良方。

夏季酷暑难耐,我们不妨也学一学古人,到大山之中、临水之处纳凉消暑,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平添几分新意,更得身心两健之乐,如何?

看了这么多古诗词中的暑天,

是不是消暑不少

你那里天气好吗?

感受到夏日的热情了吗?

听说今天四川高原地区下雪了,

真想在这三伏天梦回冬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热在三伏”是怎么回事(图)
常言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九和三伏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衡量冷暖的传统方法。每年夏日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我国独有的“三伏”节气,并印在我国的日历上。我国从公元前776年开始,就流行“干支纪日法”,就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个字相结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秦汉时期盛行“五行生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火克金(金怕火烧融),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就规定从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后第一庚日为三伏(有十天)。这样,三伏就有固定日期了。即伏天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伏天之所以酷热,从日地关系上看,自春分日开始到夏天,太...
· 什么是三九?为什么寒冷?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1月中下旬。"三九"天为什么最冷呢?这要从当时地面吸收和散发热量的多少来看,冬季这时候虽然白昼短,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但此时地面散发的热量还多于吸收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还要继续低下去,当地面吸收到的太阳热量几乎等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气温才达到最冷。到"三九"以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又将多于地面散失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随着逐渐回升。因此,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冬至后的"三九"前后。
· 在我国为什么“三九”天最冷
对寒冬的记时方法,我国民间将冬至后的81天划分为9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为9天,称作“冬九九”,也就是常说的数九寒天。其中,每年冬至后的第19天至27天称为“三九”。一年中,冬至这天白昼最短,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最小,地面得到太阳热量最少,应该说最冷在冬至了,但是事实却不然,倒是“冷在三九”。这是为什么呢?气象专家说,地面的气温冷暖,不仅是受太阳光线照射强弱的影响,而且还与地面散热有关。由于夏至以后,昼长夜短,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较大,地面获得的热量最多,而且夜间散热较少,使地面的热量储存逐渐增多,到了冬至,虽然太阳照射时间较短,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最小,但是地面在夏秋储存的热量还可以补充,所以天气不见得很冷。到了“三九”,由于地面接受太阳热量较少,使夜间散热超过白天所吸收的热量,这时地面储存的热量已消耗殆尽,由于热量入不敷出,造成地面温度逐渐下降,天气越来越冷。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
· 中医文化―医药迷语―三九时节冷飕飕
三九时节冷飕飕(打一中药名)天冬
· “三九”天真的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三九”已经到了。老人家常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最冷的日子要来了。这段时间的寒冷程度从“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的俗语中也可见一斑。“三九”是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1月中下旬。它来源于我们国家数九的传统。要说这数九,就是从每年冬至开始算,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天气暖和了结束。可明明都是冰上走,为何大家都觉得三九最冷?那四九呢?今年“三九”和“四九”的日期。“三九”最冷吗?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能够确定的是至少在南北朝时数九习俗已经流行通用了。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那到底“三九”最冷的说法准不准呢?数据帝选出了北京、开封、南京、西安四个历史悠久且气象数据记录完整的城市,分别代表华北、华中、华东、西北,并使用它们有气象记录(1951年)以来60年的气温数据为依据。根据1951年到2010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