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族谱上礼仪文化的注重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自周公制周礼时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尊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礼仪不断的完善更新,虽不必泥古,但也不是可以全部推翻重来,推陈出新,才形成今日自由平等,和谐共生的现代礼仪。
人际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称谓不当,贻笑与人。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称谓,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礼仪因素和基本礼貌。
姓名称谓
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式。姓名,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过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和号,古时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表示已经成人。名,只有自己的父母或其他近亲长者可以叫,其他人则出于礼貌不得乱叫,只能呼字。平辈之间用字称呼既尊重又文雅,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对方,一般宜以号相称。
明人王同轨《耳谈类增》记载, 嘉靖皇帝一个亲戚杀了人,当时的刑部尚书林俊(号见素)定了他死罪,嘉靖很不高兴,下旨“着林俊回将话来”。这位林俊很不高兴,闹起了脾气,即面奏曰:“臣官至尚书,天子无故不呼名。臣为陛下守法,而以名称,何罪?且法者,祖宗之法,陛下安得私椒房,臣又何所执也?”辞严色厉,声震殿陛。作者王同轨对林俊因为皇帝直呼其名,辞严色厉提出的做法赞赏有加。这种态度,在当时并非独树一帜的见解,更多的是代表普遍认可的一种是非观念和礼仪文化。
今天的人除了姓名之外,已经鲜有人有字和号,那么是不是可以直呼其名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这样称呼显得既礼貌又亲切,运用场合比较广泛。全姓名称谓具有庄严感、严肃感,一般使用于郑重场合。
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不仅可以确定彼此之间的长幼次序,更增强了国人“根”的情感纽带关系,代表了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人在亲属称谓上尤为讲究,主要有6 种。
随着时代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亲属、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亲属称谓上已没有那么多讲究,十分简洁明了,只是书面语言上偶用。
身份称谓
职务称谓使用也是相当普遍的,目的也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爱戴和礼貌。职务称谓是对其所担任的岗位职务、 专业技术职务、从事职业作称呼。这种称谓方式,古已有之,如诸葛亮是蜀国丞相而被称"诸葛丞相"。
性别称呼
在礼仪交往中,一般对男子称先生,对女子称夫人、女士、小姐。已婚女子称夫人,未婚女子统称小姐。其中,"小姐"、"女士"二者的区别在于:未婚者称"小姐",不明确婚否者则可称"女士"。
"先生"始于春秋《论语·为政》,历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称呼老师,始见于《曲礼》,泛指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辈。唐、宋时期多称道士、医生、占卦者为先生。清朝后"先生"的称呼才广为流传。"小姐"最早是宋代王宫中对地位低下的宫婢、姬、艺人等的称谓。至明、清两代,"小姐"一词发展成为贵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称,并逐渐传到了民间。"女士"始于《诗经·大雅·既醉》,泛指有德行的女子,和后来说的"千金"一样,用以对妇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称。
礼仪规范
礼仪规范应遵循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近后远、先女后男、先疏后亲的原则。人际交往中,一定要做到有礼有节,避免失敬于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