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从皇帝“伙食”看古代:鸡蛋30两银子一枚

2017-07-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9
转发:0
评论:0
从皇帝“伙食”看古代贪腐:鸡蛋30两银子一枚,张克卫绘图皇帝这份“工作”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有滋味,风险高、工作量大且不说

张克卫 绘图

  皇帝这份“工作”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有滋味,风险高、工作量大且不说,光是后勤部门报花账这事,就很难对付。比如,自己的伙食开销到底是多少,没几个皇帝搞得清。

  不同的皇帝对于这笔糊涂账,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一直被蒙在鼓里、有的想办法震慑“蛀虫”,有的则假装糊涂。

  宫廷鸡蛋30两银子一枚

  根据留下来的食堂账本,明朝万历皇帝的伙食开支是每月480两白银,折合人民币15万元左右,费用惊人。到了清代,皇帝的伙食标准飙升得无法想象,小皇帝溥仪每年要消费肉类一万斤、家禽3000只,伙食费达20万两白银。

  万历皇帝作风懒散,创造过30年不上朝的纪录,对财务问题可能不上心;溥仪正是上幼儿园的年龄,骗小孩子不需要技巧,所以这两个例子可能有点儿极端。那么,正常的情况如何呢?

  清朝早朝时间从凌晨5点开始,大臣们为了不迟到,每天起得比鸡还早。有一天,乾隆帝亲切地问候一个大臣:“你天天上班这么早,在家吃早点了吗?”大臣说吃了,乾隆又好奇地问:“早点吃什么呀?”大臣答:“俺家不富裕,随便吃几个鸡蛋。”

  乾隆惊讶得倒吸一口气:“天哪,10两银子一枚鸡蛋,我都不敢多吃,你还哭穷!”大臣立即明白是有人搞鬼,但也不好乱说,只好顺着敷衍道;“外面卖的鸡蛋都是残次品,特便宜,质量好的鸡蛋我们哪里吃得起。”乾隆这才释怀,反过来安慰大臣:“别急别急,咱以后涨工资。”

  到光绪帝时期,宫廷的鸡蛋进价已变成30两银子一枚,其实市场上才卖三四个铜板。光绪偏偏好这一口,因此每年要“吃”掉上万两白银的鸡蛋,弄得自己都有点儿负罪感。有一天跟翁同龢闲聊,光绪问:“鸡蛋好吃是好吃,就是太贵了,翁老师你能吃得起吗?”翁同龢也不敢直言:“过年的时候买个把鸡蛋,给孩子们解解馋,平时不敢想。”可怜的光绪皇帝,终生都以为吃鸡蛋属于高档消费。

  无可奈何的“汤面管理处”

  道光皇帝特别节俭,每年全部的生活支出,还不及后来他的儿媳妇慈禧的一半,弄得后勤部门清汤寡水,大家都很郁闷,就不断“创新”贪污思路。时间一长,道光隐约感觉不对,就想搞搞调研。

  有一天开早会,道光帝突然问大军机曹振镛:“你家平常做饭,都是谁买菜?”曹振镛知道皇上最欣赏艰苦奋斗的干部,痛快地回答:“保姆买菜我不放心,下了班俺自己上菜市场。”

  道光帝切入主题:“那鸡蛋多少钱一个呢?”曹振镛是个情商超常的湖,他一盘算,管后勤的可都是皇帝身边人,岂能瞎掺和,便顺口编了个故事:“我小时候得过一场大病,差点儿死了,医生嘱咐千万不能吃鸡蛋,一吃就没命,所以我家从来不敢买鸡蛋,真没口福啊!”

  道光皇帝还曾经想过叫“外卖”,这在今天是很平常的事,他硬是没办成。

  道光帝上任前,曾在前门一家小吃店吃过一碗汤面。这家的汤面做得实在是好,以至于道光帝念念不忘。登基后,皇上有一天发现吃饭开支过大,就明确指示伙食不要太讲究,多搞家常的,比如汤面之类的。

  第二天,后勤事务管理部门内务府递上一份报告,建议设立汤面管理处,选派得力干部挂帅;修建汤面厨房一所,增加事业编制若干;请求拨付筹办费60000两,此后每年需要15000两保证运行。皇上一看差点儿晕过去:“这也太夸张了吧,前门外就有一家汤面馆,不能让太监去买吗?”

  过了几天,内务府的人报告说,前门外的那家馆子早就关张了。可怜的道光皇帝只好认了:“算了算了,我不吃汤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从皇帝“伙食”看古代:鸡蛋30两银子一枚
张克卫绘图皇帝这份“工作”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有滋味,风险高、工作量大且不说,光是后勤部门报花账这事,就很难对付。比如,自己的伙食开销到底是多少,没几个皇帝搞得清。不同的皇帝对于这笔糊涂账,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一直被蒙在鼓里、有的想办法震慑“蛀虫”,有的则假装糊涂。宫廷鸡蛋30两银子一枚根据留下来的食堂账本,明朝万历皇帝的伙食开支是每月480两白银,折合人民币15万元左右,费用惊人。到了清代,皇帝的伙食标准飙升得无法想象,小皇帝溥仪每年要消费肉类一万斤、家禽3000只,伙食费达20万两白银。万历皇帝作风懒散,创造过30年不上朝的纪录,对财务问题可能不上心;溥仪正是上幼儿园的年龄,骗小孩子不需要技巧,所以这两个例子可能有点儿极端。那么,正常的情况如何呢?清朝早朝时间从凌晨5点开始,大臣们为了不迟到,每天起得比鸡还早。有一天,乾隆帝亲切地问候一个大臣:“你天天上班这么早,在家吃早点了吗?”大臣说...
· 从皇帝“伙食”看古代:鸡蛋30两银子一枚
张克卫绘图皇帝这份“工作”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有滋味,风险高、工作量大且不说,光是后勤部门报花账这事,就很难对付。比如,自己的伙食开销到底是多少,没几个皇帝搞得清。不同的皇帝对于这笔糊涂账,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一直被蒙在鼓里、有的想办法震慑“蛀虫”,有的则假装糊涂。宫廷鸡蛋30两银子一枚根据留下来的食堂账本,明朝万历皇帝的伙食开支是每月480两白银,折合人民币15万元左右,费用惊人。到了清代,皇帝的伙食标准飙升得无法想象,小皇帝溥仪每年要消费肉类一万斤、家禽3000只,伙食费达20万两白银。万历皇帝作风懒散,创造过30年不上朝的纪录,对财务问题可能不上心;溥仪正是上幼儿园的年龄,骗小孩子不需要技巧,所以这两个例子可能有点儿极端。那么,正常的情况如何呢?清朝早朝时间从凌晨5点开始,大臣们为了不迟到,每天起得比鸡还早。有一天,乾隆帝亲切地问候一个大臣:“你天天上班这么早,在家吃早点了吗?”大臣说...
· 宫廷天价鸡蛋背后的猫腻一枚鸡蛋要30两银子
《中国历史的教训》近日登上网站的推荐书目,作者习骅是“第一线纪检干部”。此书特别之处主要是鉴古知今,以人物故事为主线、以廉政思想为内核,提供看问题想事情的新角度。近日记者联系到习骅,他表示,写这本书的一大动力来自风生水起的现实,他感觉自己有很多话必须说出来,让更多的人听到。皇帝都吃不起的天价鸡蛋习骅是法学博士,现在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工作,他“讲古”习惯见微知著,不喜欢做高头讲章,选择的切口往往很小。比如选入此书有篇文章,标题是“皇帝的饮食费”,里面说到再普通不过的“鸡蛋的秘密”,读来让人既饶有兴味,又十分震撼:乾隆皇帝有一天早朝,无意中跟大臣闲聊,问起他们过早时都吃了些什么,其中一位大臣回答说自家家境不怎么富裕,只随便吃了几枚鸡蛋。乾隆听了却是一大惊,倒吸一口凉气:“天啦,一枚鸡蛋要10两银子,朕都不敢多吃,你还哭穷!”大臣们立刻明白过来,皇上身边那些搞采购的人,层层加码,报到皇帝那儿,市场...
· 乾隆惊讶:10两银子一枚鸡蛋,我都不敢多吃!
历史和现实反复启示我们,“坏人”是坏的制度惯出来的,“好人”是好的制度制约、引导出来的。与其寄希望于发现“好人”,不如多花功夫在建立健全制度上。从皇帝“伙食费”看古代治理皇帝这份“工作”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有滋味,风险高、工作量大且不说,光是后勤部门报花账这事,就很难对付。比如,自己的伙食开销到底是多少,没几个皇帝搞得清。不同的皇帝对于这笔糊涂账,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一直被蒙在鼓里,有的想办法震慑“蛀虫”,有的则假装糊涂。宫廷鸡蛋30两银子一枚根据留下来的食堂账本,明朝万历皇帝的伙食开支是每月480两白银,折合人民币15万元左右,费用惊人。到了清代,皇帝的伙食标准飙升得无法想象,小皇帝溥仪每年要消费肉类一万斤、家禽3000只,伙食费达20万两白银。万历皇帝作风懒散,创造过30年不上朝的纪录,对财务问题可能不上心;溥仪正是上幼儿园的年龄,骗小孩子不需要技巧,所以这两个例子可能有点儿极端。那么,...
· 从《梅》看古代的蓄奴制度
睢州的褚太初,宁陵的苗思顺,虞城的范良彦,无锡的大地主邹望,河南的褚、范、苗、曾,麻城的梅、刘、田、李等强宗右姓所占有的奴婢都在千人甚至数千人以上。蓄奴范围之广,乃至连一些中上层农民也占有不少的奴隶。《梅》是一部现实主义古典长篇名著,小说对明代中晚期的社会现实生活和风俗民情进行了全面、真实、生动的描绘。《梅》所涉及的种种社会风俗从节令、宗教、占卜、服饰、器物、礼仪、饮食、娱乐、称谓、蓄奴、嫖宿、物价、高利贷、技艺等方面严谨详尽地加以阐释,这里就讲讲中国古代的蓄奴。《梅》通过西门庆的养婢蓄奴,侵田夺宅,长途贩运,雇工剥削,显现出这个暴发户家庭的奴隶性、封建性和新兴资产者性质等多种色素。它写韩道国为了稳做西门庆的买卖,甘愿让西门庆霸占他的老婆王六儿。其实,“蓄奴”在中国有悠久历史。自秦汉到近代两千年来,使用奴婢和农奴的大地主庄园和数量变化的小土地自耕农并存的生产方式一直是的中华诸帝国的生产方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