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从家训到乡约的中国式道德传承

2017-06-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3
转发:0
评论:0
从家训到乡约的中国式道德传承,  梁漱溟先生认为,相对于西方的“个人本位的社会”而言,中国呈现出的是“伦理本位

    梁漱溟先生认为,相对于西方的“个人本位的社会”而言,中国呈现出的是“伦理本位”的社会结构。也就是说,始于家庭亲子血缘关系的伦理,涵盖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并体现在道德文明的传承上。在我们中国人的家庭教育中,家中长辈总会自觉 或不自觉地教给孩子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而好的言传身教会令晚辈终身受益。

  通过家教形成的家族风气就叫“家风”。家训,是家教的一种方式。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他的成才与家教密切相关。其父陈敬元,一生不肯入仕。他弥留之际留给儿子的家训是:居家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和平以待人、为官务守廉正、凡事当留余地、恤贫苦乡亲、敬老兼爱幼、富不淫贫不盗。之后的100多年,他的儿子、孙子和重孙,都遵循此家教,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这1000多年前的古训,正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这就生动地说明: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传承不绝的。

  我们知道,包青天是最恨贪官污吏的,他曾留下一篇著名的家训:“后世子孙任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公的家训,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包氏家族,在民间广为流传。去过合肥包公祠的人都知道,那里还有一处“廉泉”。当地老百姓说:清官喝了感觉甘甜,贪官喝了会头痛。

  望族的家训并非只行于一家一族,它往往会成为族规,的对象从直系血亲扩大到宗族成员。一家一户的祖训家训在乡间扩展开了,就有了一族一乡的族规和乡约。大理模山范水,古风翩然。许多白族村寨将道德文明订成乡规民约,刻于石碑或木板上。许多大本曲艺人就是村民敬仰的长者,他们也是乡间执掌道德裁判权的人。遇有诉讼,他们便聚拢村民,唱着曲子数落那些触犯道德准则的人。在这里,民歌具有了裨益教化、表率人伦的作用。

  有人说,中国缺乏卢梭说的社会契约精神,其实不尽然。在中国的乡村文化里,“乡约”“村规”就体现了中国式的契约精神。陈忠实在《白鹿原》里有这样的描绘:“白鹿村的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们粗浑的背读‘乡约’的声音。”这样做的效果是,“从此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骰子等等赌博营生全踢了摊子,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不再发生,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的声音都柔和纤细了。”乡约的作用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

  从家训到乡约,这种道德传承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我们今天进行的道德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教育中,它依然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从家训到乡约的中国式道德传承
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梁漱溟先生认为,相对于西方的“个人本位的社会”而言,中国呈现出的是“伦理本位”的社会结构。也就是说,始于家庭亲子血缘关系的伦理,涵盖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并体现在道德文明的传承上。在我们中国人的家庭教育中,家中长辈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教给孩子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而好的言传身教会令晚辈终身受益。
· 从道德本体到存在本体
内容摘要:王阳明的心学本体论思想在晚年“良知说”中发生了重要变化,即从心本体的道德性到存在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心本体从“至善”的道德本体发展到“无善无恶”的存在本体。王阳明晚年特别关注宇宙论问题,将心之本体扩展为宇宙本体,确立了新的天人关系论。
· 从“品德”到“道德”:中国传统道德现代化的路向
摘要:文章认为,以现代眼光审视,传统中国只有“品德”,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道德”。中国进入工业化社会,使“品德”到“道德”有了可能。关键词:品德道德现代化.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因此,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道德的现代化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路向,传统道德如何现代化也因此成为众多学者热衷讨论的话题。从话语伦理学出发,哈贝马斯论证了道德视角重建的必要性,其理由是,传统的道德视角是上帝的“超验视角”,道德律令的规范有效性是从上帝的超验视角作出论证的,然而,在现代社会里,上帝的至上的和绝对的权威失去了,宗教及神学不再是一种被所有人认可的道德有效性的基础。[1]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西方传统道德现代化的路向可以说是“去上帝化”。但是,中国与西方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并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中国传统道德的规范有效性不是从上帝的超验视角作出论证...
· 从“品德”到“道德”:中国传统道德现代化的路向
摘要:文章认为,以现代眼光审视,传统中国只有“品德”,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道德”。中国进入工业化社会,使“品德”到“道德”有了可能。关键词:品德道德现代化.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因此,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道德的现代化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路向,传统道德如何现代化也因此成为众多学者热衷讨论的话题。从话语伦理学出发,哈贝马斯论证了道德视角重建的必要性,其理由是,传统的道德视角是上帝的“超验视角”,道德律令的规范有效性是从上帝的超验视角作出论证的,然而,在现代社会里,上帝的至上的和绝对的权威失去了,宗教及神学不再是一种被所有人认可的道德有效性的基础。[1]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西方传统道德现代化的路向可以说是“去上帝化”。但是,中国与西方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并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中国传统道德的规范有效性不是从上帝的超验视角作出论证...
· 家谱传承带你回到故乡的土地
因屯兵而“生”的屯堡村落,村村有族谱,记录家族的来处与子孙的繁衍。罗昌忠的家里,就放着一本特别的书——《溯赣后裔》。书里,是十分工整的毛笔小楷,记载着罗姓来源、小呈堡罗氏家族族谱、新老字辈、先祖碑文拓写等。“1991年给我父母立碑后,对本族根系逐步产生兴趣,于是提笔叙述族宗根系。”书的作者罗仲恒,在扉页写下自己的感触。书的落款处写着:“入黔第二十七代孙罗仲恒,字昌隆,2003年5月(下元)葵未四月八日笔。”现在已经80多岁的罗仲恒,花了多年时间来寻根问祖。在村史记载中,小呈堡村的祖先最先是定居在大阳关,而后迁居旧州,旧州又有一分支来到小呈堡。为了探究和完善罗氏家族的故事,罗仲恒多次前往旧州镇、鸡场乡,挨家挨户走访调查,漫山遍野寻找祖坟碑记,查对资料。屯堡祖先都是从江南一带迁徙过来的,他们在蛮荒中创业、在动荡中安定,因此,子孙后代对江南故土有深厚的牵挂。小呈堡的建筑,沿袭了江南三合院、四合院...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